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指南|贵州第一山 为什么是梵净山

指南|贵州第一山 为什么是梵净山

时间:2019-12-03 11:57:55

相关推荐

指南|贵州第一山 为什么是梵净山

中国贵州,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在发生在全国各省区GDP排名中,它原本长期徘徊于底部。改革开放40年,贵州坦然筑底40年。

(1978-全国各省区GDP排名,不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统计年鉴,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如今,中国天眼FAST、大数据产业各种新事物不断刷新人们对它的认知。更难得的是,贵州已经连续7年半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是至今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

(上半年各省区GDP增速排名,数据来源:人民网,新疆、西藏未公布数据,未计算香港、澳门、台湾,制图@陈风子/星球研究所)

其中,旅游业的进步尤其引人瞩目,增速高达40%以上。里程碑式的好消息也是接踵而至。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在此之前,外地人也许知道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也许知道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但对于梵净山,绝大多数人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为什么是梵净山?在世遗大门外排队的那些中国名山,明明更加声名显赫,如长白山、衡山、恒山,更不用提申遗20多年而不可得的华山。是因为贵州的好运集中爆发?是因为它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还是因为它的相貌出众?

(最新的新闻显示申遗成功后的梵净山已经被游客挤爆而不得不限流,多彩贵州网报道)

都不是!

第一,梵净山的山形虽然特别,但黄山、庐山、华山等还是要更胜一筹,更不用提西部众多的巍峨雪山。

第二,所谓佛教五大名山,也并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真正被广泛认可的只有峨眉山等四大名山,梵净山最多算一个区域性宗教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分布,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看来要真正了解梵净山的价值,已经不能用我们平常看待名山大川的方式,因为它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叶孤岛,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就像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所说:

(吉姆·桑赛尔在对梵净山实地考察时发出的感慨)

“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

上面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

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诞生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核心区与缓冲区面积约775平方千米不足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1万分之一。

(梵净山在中国的位置示意,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2.2亿年以前,它所在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尚是一片海洋,海洋中的生物碎屑及其他颗粒不断堆积形成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沉积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随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中国南方崛起成陆。大量碳酸盐岩也出露地表,裸露区面积高达50万平方千米,总厚度10千米,如同一片由碳酸盐岩构成的“海洋”。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红线内为密集区域,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参考《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这些碳酸盐岩极易被水溶蚀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图,制图@星球研究所,依据@朱学稳《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

亿万年的水流冲刷之后,贵州的大地被蚀刻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卫星拍摄的中国南方一处喀斯特地貌,底图源自@Google Earth)

而梵净山的隆起则打破这一格局,6500万年前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贵州东北部强烈隆升,梵净山外围的碳酸盐岩在隆升中逐渐被水流溶蚀,山体真容得以露出。

(梵净山隆起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它的主体是与碳酸盐岩完全不同且不易被水溶蚀的另一类岩石——变质岩

(梵净山的变质岩非常古老,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下图为其中一种变质岩的形成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以山顶为中心,梵净山的山体呈现为中间突起、两头收窄的桃核状,有如一枚碳酸盐岩海洋中的变质岩孤岛。

(梵净山及周边卫星图,底图源自@Google)

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山体雄浑,身姿巍峨

(凤凰山,摄影师@杨秀方)

海拔2493米的老金顶次之,由板状的变质岩一层层堆叠而成山势嶙峋

(老金顶,摄影师@何雄周)

凤凰山与老金顶之间则是异常突出的新金顶

(新金顶,摄影师@覃光辉)

晨昏之时,四周红云映照,故又名“红云金顶”

(红云金顶,摄影师@石耀臣)

金顶矗立在狭窄的山脊上高差达数百米,风化侵蚀之下,坚硬的岩体崩裂形成一道峡缝,金顶一分为二。

(人们在两峰之上各建有一座寺庙,左侧为释迦殿,右侧为弥勒殿,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会被它醒目的外形所吸引

(航拍新金顶,摄影师@徐俊)

如若把视线拉远,凤凰山、新金顶、老金顶以及连接彼此的山脊,还会勾勒出了一副仰卧的人形形象,人称“万米睡佛”。

(万米睡佛,右侧凤凰山为人脸,中间为肚子,左侧为新金顶、老金顶,摄影师@何雄周)

更多的变质岩山体,则在大自然亿万年的雕刻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独特造型,如“老鹰岩”。

(老鹰岩,摄影师@石耀臣)

“万卷经书”

(万卷经书及周边,为一层层堆叠的变质板岩,远观如一摞摞经书,故名,摄影师@覃光辉)

“太子石”

(太子石,摄影师@何雄周)

各种奇石惟妙惟肖、妙趣天成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蘑菇石和鲤鱼吐珠,摄影师@李贵云)

至此,变质岩构成的梵净山已经诞生,它与周围的碳酸盐岩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对生命的三次出手助力也即将展开。

第1次出手

梵净山为周边区域拔地而起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对梵净山的影响示意,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成为常态。

(云海,摄影师@何雄周)

高耸的新金顶也掩映在缥缈之间

(梵净山,摄影师@邱军)

云雾中的小水滴衍射太阳光,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佛光。梵净山蘑菇石、九皇洞、新金顶,都是佛光的多发地带

(佛光,摄影师@覃光辉)

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相比之下中国季风降水最丰富的东南沿海年均降水量约为1400-1800毫米,而深处内陆腹地的梵净山居然与之相当,不可谓不神奇。

(缆车中拍摄的雨中梵净山,摄影师@笑飞雪)

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斜坡发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

(观音瀑布,摄影师@杨秀方)

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水流溶蚀碳酸盐岩示意图,又称石灰岩,图片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

(马曹河,摄影师@何雄周)

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碳酸盐岩地区。

(梵净山阔叶林,摄影师@何雄周)

尤其是高山杜鹃,它难以在周边碳酸盐岩环境中存活却在梵净山大面积繁衍。每年4-5月满山的杜鹃竞相绽放一片烂漫。

(高山杜鹃林,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的第1次出手。第2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

第2次出手

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C。往往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

(摄影师@何雄周)

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四个温度带。

(梵净山垂直温度带,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相当于水平距离上,数千千米的变化。

(中国气候区划,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依据@《中国地理图集》)

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距今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

(冰雪中的新金顶,摄影师@覃光辉)

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让古老物种得以延续,这便是所谓的孑遗物种(孑音jié)。

(生物避难迁移,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如珍稀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

(珙桐,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喜欢在潮湿背阴的环境下生活,梵净山深切沟壑中的潮湿环境则满足了珙桐的生长需求,摄影师@何雄周)

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

(珙桐,摄影师@何雄周)

还有高达40米、叶美花靓的鹅掌楸

(鹅掌楸,摄影师@何雄周)

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

(梵净山冷杉,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诺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那么它的第3次出手,又是从谁的手底拯救生灵呢?

第3次出手

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下,走出非洲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

(中国人类足迹指数地图,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灯光等多个指标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颜色越红表明影响越大,数据源自@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明清时期土司之间攻伐不断、盗匪不绝。

(《镇国寺碑记》)

“环山居民遭此劫杀,杀绝者不下七百户,杀葬者何此四千余命”

朝廷称与当地割据势力为武陵蛮不断进行大规模战争并斥巨资修筑长达190千米的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位于梵净山以东湖南湘西州,摄影师@刀哥)

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

(1832年清代道光朝所立《勒石垂碑》)

“奸徒梅万源等,在彼砍伐山林,开窑烧炭,从中渔利”

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到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摄影师@崔多英)

因为其它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黔金丝猴,摄影师@何雄周)

它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

(长着细长尾巴的黔金丝猴,摄影师@奚志农)

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在后来的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它们生存于海拔1300-2000米之间,以植物嫩芽、嫩叶、花、果实为食,内部分为多个家族,为了觅食,各个家族按照一定的顺序,围绕着梵净山移动。

(黔金丝猴大群体活动线路图,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依据@杨业勤等《梵净山研究: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

它们以跳跃方式在树冠层移动,四五米的距离往往一跃而过。每天生活就是在“游走-摄食-休息-游走”中循环往复,中间还包括梳理、嬉戏。但长期的记忆令他们特别惧怕人类,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

(黔金丝猴,摄影师@奚志农)

保护孤岛

3次危急时刻,3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片面积不大的孤岛,自然植被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这里有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

(亮叶水青冈,又名山毛榉,摄影师@梵净山管理局)

有树龄超过600年的古茶树

(古茶树,摄影师@何雄周)

有全球最高大的紫薇树

(紫薇王,紫薇花开时土家青年男女以树为媒互定终身,摄影师@何雄周)

也有喜欢在地上、悬崖上活动的藏酋猴

(藏酋猴,摄影师@何雄周)

黑叶猴

(黑叶猴,摄影师@何雄周)

生活在小溪、阴河和深水潭中的大鲵

(大鲵,摄影师@何朝清)

喜欢缠挂树梢的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还有237种明星鸟类

红腹角雉

(雄性红腹角雉,摄影师@崔多英)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摄影师@张强)

冠鱼狗

(冠鱼狗,第2张为冠鱼狗捕蛇的画面,摄影师@杨帆)

白领凤鹛

(白领凤鹛,摄影师@何雄周)

它们共同组成了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千姿百态、举不胜举,今天,贵州的开发日新月异。希望同时也能保护好这片生命的孤岛,让它继续屹立红尘。

(来源:星球研究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