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怎么画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怎么画

时间:2019-10-04 09:28:01

相关推荐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怎么画

大沽口炮台,在初高中历史书中常常提及。今日古迹一遊。

“国际桥”这个名字听着就让人感觉蕴含着一种友谊

#天津# #天津头条# #我要上 头条#

的精神,谁能够想到,“友谊”的背后是血与火的杀戮,是无情的破坏和掠夺,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践踏!

1860年,天津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美三国率先在天津建立租界;1900年“庚子国变”,德 意 奥 俄 日 比六国加上英法美三国在天津攫取了23000亩土地,天津形成了九国租界的格局。

这些租界都是沿着海河建立的,之所以沿河,为的是交通便利,适合开展贸易活动,掠夺中国的资源,同时把中国变成本国工业品的倾销地。

1886年老龙头火车站建成通车,海河两岸的码头更加繁忙,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1904年建成后,经过十几年,发现老桥狭窄而且不能开启,已经不适合天津城市的发展和港口贸易增长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人设计并建造了英文原名的“国际桥”,当时为了把天津的交通枢纽和银行洋行林立的大法国路 维多利亚路连接起来,新桥的位置特意向海河上游移动了一百多米。

“国际桥”建成之后,南接“中街”北连“老龙头”,把地处海河西岸的日 英 法 德租界与地处海河东岸的奥 意 俄 比 租界连接起来,带动了以租界为中心的天津城市发展和繁荣,促进城市的功能发挥。

国中之国的租界,为用大炮打开国门的侵略者提供了基地,在基地建立之前,天津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依然没有阻止侵略者的脚步。老城城墙被拆毁,大沽口炮台被拆毁,三十公里内中国不准驻军,天津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由此,“国际桥”又被称为“万国桥”,殖民者看似仁慈的举动,实际上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更快速地发展对中国的商业活动,获得更大的财富,而非为了中国人着想。

当时天津民众称它为法国桥。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叫做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解放桥曾是海河上造价最为昂贵的一座桥。修建时,法国工部局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开工以后,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老龙头桥等费用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但是新桥性能良好通车无阻,也不枉昂贵之名。解放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备有汽油发电机,可自行发电启闭。合则走车,开则过船。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上一道景观。

1860年8月天津大沽口炮台上阵亡的清军。这是天津大沽口北岸的炮台,炮台被英军猛烈炮轰,炮台上的清军殊死抵抗。照片中有一把梯子,这是英军进攻炮台攀爬用的,在梯子的一头躺着5名浑身是血的清军,他们倒地的地方还有掉落的枪支,他们守卫炮台到最后一刻。因为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大沽口炮台最终被英军攻破。

这是几张看了让人痛心的照片,照片中出横尸遍野的都是为大清牺牲的士兵,而这些照片是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大沽炮台和北塘炮台的场景。

1859年,在第一次大沽口炮台保卫战获胜是因为僧格林沁的伪装做得好,英法舰队进入射程,陆战队登陆后才卸下伪装开炮。这是因为大清的火炮射程不足,采用的保密手段,但是这种战术只能使用一次,炮台位置就会暴露。而英法军可以在射程外开火摧毁炮台,也可以绕过坚固的正面,从北塘登陆。

1860年,在第二次大沽保卫战中,僧格林沁自以为陆战他的骑兵有优势,结果是惨败!

僧格林心计划是骑兵先冲,然后炮轰英法联军,等骑兵冲到联军面前的时候正好可以攻击已经混乱的联军。但是清军的弹道计算失误所有的炮弹都打到联军背后去了,反倒是自己的骑兵被敌人打败了,僧格林沁只能逃了回北京。

但他不信邪,在通州八里桥想再次与英法拼陆战,无奈又一次战败。不过士气可畏,精神可嘉。农业大国血肉之躯抵挡不过工业帝国。叹之可惜,怒其不争。#头条创作挑战赛#

1856年,天津,负责守卫大沽口炮台的清军被打死,这是当时殖民者拍摄的照片,从镜头中看到几名浑身是血的清军士兵躺在地上,周围还都有散落着战斗的武器,但仔细看到是老掉牙的火绳枪和大刀,甚至城墙最上面还有一架连弩。

不是大沽口炮台,是北塘炮台!

木子班副

1860年8月天津大沽口炮台上阵亡的清军。这是天津大沽口北岸的炮台,炮台被英军猛烈炮轰,炮台上的清军殊死抵抗。照片中有一把梯子,这是英军进攻炮台攀爬用的,在梯子的一头躺着5名浑身是血的清军,他们倒地的地方还有掉落的枪支,他们守卫炮台到最后一刻。因为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大沽口炮台最终被英军攻破。

#天津头条#天津三宗宝之炮台拆

天津民谣“炮台拆,鼓楼倒,大火烧了铃铛阁”,广为流传。

天津最早的炮台建于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7座。据《天津县志》:坐落于海光寺、马家口、三岔河北、窑洼河南、西沽、河北邵公庄和双庙。康熙十二年(1673),天津镇总兵赵良栋将炮台重新修缮,乾隆后废,作为“津门八景”之“七台环向”供游人观览。可知,天津民谣中的“炮台拆”与这七座炮台无关。

民谣中的“炮台拆”,只能是以大沽口炮台为代表的军事设施。

明嘉靖二年(1523),大沽口始建炮垒,宿重兵以防倭患。清嘉庆二十年(1815)皇帝颁旨“大沽口设水师驻防”,翌年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砖木结构圆形炮台1座。道光二十年(1840) 十二月十三日重筑大沽炮台和北塘海口炮台土坝并建兵房,翌年在两岸添建炮台3座。咸丰八年(1858)6月13日,英、法、美、俄4国联合舰队攻克炮台,迫使清廷开设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协定关税等。后重修大沽口炮台,其中东沽村3座、于家堡2座、后墙营门25座,共有大炮64尊。形成“威震海门高”为主题的放淤体系。清同治九年(1870)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大名镇总兵徐道奎率水师营重建三岔河口炮台,历时4年完工,因墙涂黑漆俗称“黑炮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由英、俄、德、法、意、美、日、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6月17日大沽口破防,7月14日天津城失守。7月30日,联军各国达成妥协:由派兵最多的俄、英、日分委沃嘎克上校、鲍尔中校、青木宣纯中佐出任委员组成“天津城临时政府”,设在位于三岔河口的直隶总督衙门。初称“总督衙门”,半月后定为“都统衙门”。称“都统”,表明其是军政府。

1900年12月30日,都统衙门布告“天津城埠,尽行拆去”,31日试拆西侧城墙20米。1901年1月11日,公共工程局长林德以1万元现洋加1万袋大米给承包人(有说天津混混曹剑秋,有说上海军火商雍剑秋,迄今无定论)作为拆除城墙费用。2月3日,在拆至西南城角时拆出个大蝎子,竟重4斤8两有余!4月6日,德国人瓦德西主持联军司令官会议,提出“还要列出更多需要摧毁的军事设施清单”。7月22日,法国华伦将军通知都统衙门拆除辖区所有防御工事,包括西沽武库、黄炮台、黑炮台、东局子以及军粮城2座兵营、新河3座兵营、大沽和北塘所有防御工事。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901.9.7),清政府与8国联军在北京签订《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别称《北京议定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9.82亿两)、划定北京使馆区为“国中之国”、天津城外20华里内不许中国驻军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第八款特别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1901年10月11日,都统衙门第208次会议决定,将俄国人看守的城北区张家湾军火库内3吨黑火药拨给公共工程局拆除炮台使用。11 月开始,都统衙门陆续将拆除炮台的任务承包给商人,要求承包商“交出拆除下来的全部材料”。大沽南北各炮台逐一承包,反复 17 次,拆除费用 104250 元。1902年6月4日都统衙门第299次会议显示,拆除大沽炮台“现已设法照办”,共给“公共工程局”拨款4000元,其中南炮台3000元、北炮台1000元。至此,雄踞海河口的世界一流海防工程——大沽口炮台不复存在,天津成为不设防城市,也失去了首都卫护的作用。

1902年8月15日,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接管天津政权。拆城墙,拆炮台,拆兵营,不许中国驻军,都统衙门留给天津人的是心中永久的痛。

历经百年风雨,现今大沽口炮台地表仅存“威” 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后加“镇”字)遗址。1987年成为“天津十景”之“海门古塞”,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1月13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天津文旅部门对3座炮台遗址进行整修,作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遗物对游人开放。

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多次进行修正。中国军民册曾在这里多次浴血抗击外国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拆毁了大沽口炮台。在1997年将炮台遗址整修对外开放。

咸丰十年六月十五,被英髪联军攻陷的大沽口北炮台,炮台内清军散落的各式武器 ​​​

160年前中国的这片海滩,是英法联军死伤最多的一个地方……

这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大沽口炮台后,英国随军摄影师拍摄下的大沽口南岸炮台前的海滩。

英国人特意给这片海滩拍下特写,是有着深刻意义的。英法联军连续三次进攻大沽口炮台,在南岸炮台前面这片海滩死伤的人数,超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其他任何战场。

尤其是1859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就在这片海滩上,英法联军在夜间登陆时遭遇涨潮,全军陷入了泥沼进退不得,被清军打死打伤400多人,沉没3艘炮舰,遭到了惨重失败。

从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出,清军在炮台前挖掘了多道的沟渠,并安放了大量鹿砦。由于英法联军未能进行充分侦察,这些古老的障碍物成了英法士兵的死亡陷阱,纷纷在清军鸟枪的射击下成了靶子,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据幸存的英军回忆称,清军甚至释放了老式火箭。

#老照片的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