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融荣与共 幸福兴蒙——通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兴蒙故事

融荣与共 幸福兴蒙——通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兴蒙故事

时间:2024-02-16 16:03:31

相关推荐

融荣与共 幸福兴蒙——通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兴蒙故事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大多数人对蒙古族的印象,是辽阔自由的大草原,悠扬的马头琴琴声……在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畔,坐落着素有“鱼米之乡”“甜瓜之乡”美名的兴蒙蒙古族乡,这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乡。

近年来,通海县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专项扶贫项目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兴蒙乡也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农业稳民、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文化促乡”战略,不断巩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紧抓产业发展 建设新兴蒙

凤山之麓、杞湖之滨,玉通公路一旁的千亩大棚,是兴蒙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乡政府工作人员胡燕告诉记者,棚内都是已经进入丰收期的甜瓜,将被销往全国各地。据兴蒙乡乡长杨速华介绍:“兴蒙乡持续抓好烤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高原特色产业,引导广大村民发展甜瓜、葡萄种植。”相关数据显示,在人均耕地仅约0.6亩的兴蒙乡,种植业的发展是拉动本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兴蒙乡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05元,超过全省人均水平。

“我家现在栽着1.5亩葡萄、半亩苞谷,再加上政府安排的工作岗位,加起来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党的政策好,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村民杨长青说道。

“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十六个字,是近年来兴蒙乡建设特色小镇的目标。据通海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龚俊介绍,兴蒙乡围绕建设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五型村庄”,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村庄建设。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和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兴蒙乡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实效。“玉溪市文明村镇”“云南省旅游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印证着一系列建设目标的实现,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原来居住环境差、道路拥挤,现在道路通畅、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环境又好,让我们真正有了幸福感。”兴蒙乡下村一组村民赵莲丽感叹。

而说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得不提兴蒙乡“建筑之乡”的美名。在历史上,这里诞生了许多能工巧匠,他们参与修建云南的许多著名建筑,随着国家传统古村落修缮重建工程的兴起,这支蒙古族建筑队伍便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云南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深挖文化之美 展现兴蒙魅力

随着通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统筹推进,兴蒙乡的文化传承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兴蒙乡乡长杨速华说,“乡党委政府将传承保护好民族文化作为使命担当,深入挖掘蒙古族历史文化,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前些年,村里退休的老人们自发申请成立了‘通海蒙古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中心’,积极收集整理、研究民间传统文化。”如今仍然在传承保护中心发挥余热的华丕和老人在带领记者参观云南蒙元历史文化博物馆时介绍道。

博物馆地处凤凰山脚,前低后高,洁白石梯连接着三层楼殿,门楣和屋顶都装饰着“苏鲁锭”(蒙古语,意为矛),红墙黄瓦,肃穆幽静。馆内有碑文刻记文化走廊、服饰展厅、民族生产生活及文化等展厅。“在这里,我们会举办一些传统节日,也是向当地群众、外来宾客展示我们兴蒙故事,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平台。”华丕和说道。

博物馆里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强烈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张是身穿蒙古族服饰的兴蒙乡群众弹唱彝族乐器三弦的照片,另一张照片上是身穿“三叠水”服饰的女子舞龙队。“这都是我们那达慕盛会的入场仪式的照片!” 华丕和向记者介绍着兴蒙乡三年一届的那达慕盛会的情况,“兴蒙的那达慕项目不仅保留了蒙古族传统的摔跤、射箭、马头琴演奏活动,还有融合了彝族风情的跳乐表演、篝火晚会,很多宾客、周边各族群众都慕名而来。”

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南北兼容,和和美美;美观大方,层次分明;长幼有序,身份明确是‘三叠水’服饰的三大特色。在内蒙古举行的第十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中,兴蒙‘三叠水’服饰荣获铜奖。”

在兴蒙漫步的时候,华丕和时不时和当地群众寒暄问候,他们所说的语言是高原蒙古族特有的喀卓语。“我们兴蒙的喀卓语是以北方蒙古语为基础,融合吸收了本地傈僳、哈尼、彝、汉等民族语言的综合体,但有的词汇和北方的蒙古语还很相似!”华丕和饶有兴致地和记者谈论起喀卓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在兴蒙乡的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中得到进一步诠释,兴蒙乡的民居、服饰、语言、传统节日等都逐渐成为兴蒙乡的“文化名片”。

示范创建“进学校” 民族团结一家亲

三座蒙古包风格的文化体育活动室坐落在足球场旁,每一间教室门口都有蒙文、汉字两种文字书写的班级信息,水墨画风格、民族交融画卷呈现在操场的墙壁上,身穿蒙古族长袍的男孩和“三叠水”服饰的女孩在课间嬉戏玩耍……漫步在兴蒙乡中心小学,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据了解,通海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学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校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进行一次书画展、组织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开展一次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联谊、讲好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等“四个一”活动,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据兴蒙乡中心小学校长赵昆介绍,学校一方面利用教师会、培训会等在全体教师中宣传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制定下发《关于兴蒙中心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的规定》作为保障;另一方面紧抓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传授民族团结、民族宗教法规知识内容,并将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的德育、少先队、安全工作相结合,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板报等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切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蒙古族校园集体舞是学校的一大亮点。赵昆告诉记者,针对学校蒙古族学生居多的特点,学校独创了融合蒙古族舞蹈(安代舞)的课间操,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一起体验民族舞蹈文化。除了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和开展各种活动,学校更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通过邀请内蒙古相关艺术家到校授课,开办蒙古族艺术传承班、马头琴班、蒙古族舞蹈班、声乐培训班,传承弘扬民族艺术文化。

记者一行走访学校的时候,身穿蒙古族服饰的90后舞蹈教师华沙涵畅正在教授学生们蒙古舞,不过百平米的舞蹈练习房里有近百名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我希望通过每周系统的蒙古舞教学,让家乡的亲人们更了解蒙古舞文化。”每周都从昆明驱车到学校义务授课的华沙涵畅告诉记者,“内蒙古的艺术家也不能经常来,不能老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事业在通海县落地生根,渐渐开出民族团结之花,长出民族团结“石榴果”。兴蒙乡这个经历沧海桑田的蒙古族聚居乡,也在竭尽全力讲述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兴蒙故事,贡献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兴蒙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