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李玫瑾:“低层次”的父母总爱唠叨 “高层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层次”的父母总爱唠叨 “高层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时间:2020-12-17 01:15:44

相关推荐

李玫瑾:“低层次”的父母总爱唠叨 “高层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层次”的父母总爱唠叨,“高层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不少父母错把高频率的唠叨当成关心,即使孩子明显表现出不适与厌烦,也直接将异样情绪视为关爱孩子却不能被接纳理解的状况。

案例分析

我的闺蜜玫玫最近就陷入和孩子的冷战中,看着从小细心呵护,乖巧听话的女儿,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却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作业也不好好做,班主任反映他上课还总是打瞌睡,玫玫着急得不行。

孩子一回家就忍不住对着她一番教导,唠唠叨叨加上斥责,长此以往令女儿感到厌烦,本能抵触和玫玫的相处,看到她就躲,她问话时,一个字都不做回答,有时孩子压抑不住情绪还会对着玫玫大声吼叫,伤透了玫玫做妈妈的心。

看着十几年陪伴的亲闺蜜又痛苦又无助的模样,有过同样经历的我,感同身受,适当的关心本身并没有错,但高频次,带着指责与训斥的唠叨不单对孩子来说是沉重的情绪负担,成年人也未必能够长时间的适应与接纳。

李玫瑾教授说过:"低层次的父母总爱唠叨,高层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直截了当地指出,唠叨绝不是适合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只有"低层次"的父母才会误将言语斥责作为爱孩子的教育模式。从孩子幼年时就难以休止的唠叨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创伤。

父母总是对孩子唠叨,对孩子有何影响?

1、情绪起伏大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访谈节目中提及,孩子在0至6岁,还未完全形成自我意识的阶段,会愿意耐心接受和倾听父母的建议和意见,但一旦成长至12岁以上的年纪,他们就开始有辨别能力。

当父母的言语训斥,或重复唠叨使他们难以认同时,就会激发矛盾,出现孩子情绪崩溃,与父母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的场景。在父母频繁唠叨境况下成长的孩子,情绪起伏大,缺少安全感与认同感。

2、 易引发精神焦虑

人是社会性群体,都需要被接纳,被关爱,被理解,但唠叨本身就是单方面输出情绪和价值观点的行为,且不去评断唠叨的内容是否正确,就单纯唠叨的行为就容易引发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压抑与紧张情绪,引发他们的精神焦虑。

长此以往,在孩子长大后还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压抑真实的自我需求与表达欲望。

3、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无时无刻的唠叨,针对性的言语诉说,很难使亲子间相处的气氛和谐融洽,易导致他们因逆反心理排斥和疏远父母,甚至用激烈的言行举止来反抗,破坏相互间的亲子关系。

聪明的父母别再用"低层次"的唠叨方式把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越推越远,家长可以多学习"高层次"育儿方式,成为孩子喜爱的育儿高手!

如何成为"高层次"的育儿高手?

1、 耐心倾听

很多矛盾的迸发往往是视角不同,所站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引起的。争吵的双方都不了解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所处的具体境况,父母苦口婆心的唠叨,遭到孩子的抵触引发的矛盾就是如此。

每周挑选适合的时间,舒适的环境,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所思所想,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才更能让孩子接受。

2、 以自身行为为榜样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老师,与其反复多次的唠叨引起他们的反感,还不如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以自身行为为榜样,以自身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积极上进的日常学习态度激励和影响孩子。

3、增加认同感

训斥唠叨只会使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最好的亲子相处模式,是孩子能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亲近父母,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完全可以适时放下长辈的姿态,用最舒服的朋友模式和他们相处,增加认同感。

总结

爸爸妈妈们面对自己养育大的孩子有太多的叮嘱与不自觉地关心,这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状况。但是千万别把唠叨当作和孩子相处时的坏习惯,一见到孩子就想要教育他们,想要把握分分秒秒去输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内心,使他们对家长产生疏远和抵触的心态,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高层次"的父母是懂得理解与接纳孩子,愿意多陪伴,多关爱,多理解孩子的聪明的家长!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