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红河县:文旅融合助脱贫 村民致富奔小康

红河县:文旅融合助脱贫 村民致富奔小康

时间:2018-11-01 19:37:33

相关推荐

红河县:文旅融合助脱贫 村民致富奔小康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老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薄弱、山区面积较多、产业散小弱。今年以来,当地政府聚焦“20条”巩固要求,扎实做好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旅扶贫 提速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为契机,红河县深入实施旅游经济开发带动扶贫,结合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计划打造4个旅游扶贫示范镇,打造20个特色旅游扶贫村,培育200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带动30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355人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围绕“房入会、田入股、文化入景、农特产品入市”思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房入会”方面,大力发展农家客栈、特色民宿、休闲农庄、农家乐等经营项目。“田入股”方面。由村干部或“明白人、带头人”或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梯田“稻渔共作”合作社,开展休闲旅游体验活动,提高梯田综合产值。目前,全县共引导发展了258个农民合作服务社。“文化入景”方面。鼓励景区景点周边村寨建办文化演艺企业或协会,景区举办大型、小型观光体验旅游。“农特产品入市”方面。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梯田红米、葛根、梯田鱼、梯田鳅、梯田鸭、山地鸡等农特产品品牌,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同步发展。

田畔人家 记者谭石艳/摄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种的庄稼收成不好也不够吃,但是这几年通过经营客栈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大家伙都慢慢富起来了。”旅游客栈田畔人家的老板陈志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的客栈开业,有12个房间,后面生意越来越好,加盖了第三层,增设5个房间。“生意好的时候所有房间都住满了,我们还会给游客烹煮稻花鱼、蘸水鸡等当地菜,让他们吃好玩好,下次再来。”

目前,撒玛坝万亩梯田6公里游步环形栈道已逐渐成型,3.76公里石栈道及2.5公里木栈道均已竣工验收。红河县马帮古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已完成1100户需拆迁户中972户的安置拆迁。对苏红传统村落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修复改造。借助苏红村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哈尼族文化底蕴,完善产业业态。

自全省“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启动以来,红河县紧扣“旅游资源产品数字化、旅游基础设施数字化、旅游管理流程规范化”目标要求,以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为核心,扎实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等“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就业扶贫 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红河县搭建“基层党组织+劳务合作社+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平台,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构建“三大体系”。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首选措施。成立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就业扶贫指挥调度、内联服务与外联协调三大组织网络体系。做实“六批一”。充分利用劳务合作社人熟地熟的优势,将零散的外出务工群体纳入劳务输出组织体系中来,推动就业扶贫由零散、自发无序向集中统一规范转变。按照“六个一批”分类组织贫困劳动力就业:县乡村三级组织输出一批、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企业吸纳一批、劳务合作社输出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输出一批、县内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吸纳一批、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排一批。

截至8月31日,全县农村劳动力17780人,转移就业124919人,转移率70.23%;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548人,转移就业47948人,转移率76.66%。也增强帮扶实效。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和省内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协作,分别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昆明、蒙自、勐腊等地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加强与当地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与沪滇协作对口支援红河县的上海市长宁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展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并在上海建立红河县驻沪就业服务工作站,提供红河籍在沪务工人员政策保障。同时,开展沪滇劳务协作招聘活动6次,提供64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了858人就业。

创新模式实施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

红河县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抓好农村产业扶贫为主线,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抓、专业合作社主管、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的原则,创新探索“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产业一个方案、一个产业一家龙头带动、一个产业一支技术团队、一个产业一支扶贫工作队”“五个工作模式,着力实施热区水果、生猪、食用菌、生态鸡、田蛙养殖、甘蔗等六项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共带动40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我现在家里养了十只鸭子和二三十斤稻花鱼,鱼苗都是国家发的,养大了我们自己吃一些卖一些。”嘎他村村民吴秀莲坦言这几年脱贫了,日子越来越好,还参与了医疗保险,“我是建档立卡户,医保每年只交70元,我女儿是非建档立卡户,每年交250元,生第一胎的时候花了一万多,报销了四千多。”

嘎他村村民小组村民吴秀莲 记者谭石艳/摄

“我们距离小康生活还有一段距离,”吴秀莲有个简单的愿望——养一头猪,然后生小猪再卖出去。在她看来,小康生活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富起来。

“我来了三个月,发现村民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想着脱贫致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驻嘎他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队员余建涛表示,驻村以来,他们积极对村民讲解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效果显著,相信通过村民的通力合作,嘎他村会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

【来源:昆明信息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