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乌蒙深山梦正圆——未脱贫县威宁偏远山村脱贫二三事

乌蒙深山梦正圆——未脱贫县威宁偏远山村脱贫二三事

时间:2021-09-30 11:35:34

相关推荐

乌蒙深山梦正圆——未脱贫县威宁偏远山村脱贫二三事

石门坎新貌

乌蒙山,山连着山。

“茅草房,土坯墙,三个石头一灶台,柴火熏熏度春秋;天点灯,风扫地,麦草窝窝当铺盖,洋芋坨坨过日子。”这是过去许多威宁群众的贫困记忆。

多年来,贫困一直是威宁留给外界的“标签”。157万余人的威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34万余人之多。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战贫困,着力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今年剩余的3.8万余人贫困群众也将摘掉贫困的帽子,与全国一道实现同步小康的梦想。

远山梦正圆。在威宁大地,那些村村寨寨正上演一个个喜人的脱贫故事——

苗寨飞出幸福歌

初秋的石门乡荣和社区新营苗寨,一栋栋独具苗族风情元素的新居环抱在群山之中,整个苗寨构成一个“同心圆”,成为大山深处的一道靓丽风景。

78岁的李文芝老人一边坐在家门口享受幸福时光,一边给记者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飞出苗寨,传得很远很远。

78岁的李文芝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李文芝呵呵地说,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家住进了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宽敞舒适。“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争取多活几年,享受一下安逸的晚年生活。”

曾经的新营苗寨可不是这样。前,新营苗寨家家不是茅草房就是土坯房,不仅低矮破旧、漏风漏雨,而且人和牲畜混居、苍蝇与蚊子起舞。

“下雨天脚都伸不出去。家里来个亲戚都找不到床睡。”说起曾经的苦日子,李文芝心里还有些酸酸的。

,石门乡整合资金2700余万元打造新营苗寨。,新营苗寨82户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居。

住上好房子,新营群众还要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引进贵州宏华公司,喂养30余头能繁母牛,每年可为群众创收20余万元;“动车式”养殖生猪,46户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引进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万寿菊80余亩,全部签订销售合同,户均可分红1500余元。

石门乡新营苗寨一角

据了解,新营苗寨82户3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314人,如今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寨子人均收入4083元,就达到10082元,突破万元大关。

新营苗寨是石门乡脱贫的一个精彩缩影。在威宁,有许许多多村庄像新营苗寨一样正撕掉贫困的外衣,走在圆梦小康的道路上。

“懒汉”李文飞 不努力真对不起国家

曾经,李文飞是村里出名的“懒汉”,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逛,闲着无事就在家里和媳妇对山歌。说其他,连村干部都拿他没辙,总是一副“我穷我有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如今,李文飞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努力上班养家糊口,还劝村里人说“我们不努力脱贫对不起国家呀”。他唱的山歌也变了味,以前唱卿卿我我之类,现在唱的山歌全是歌颂党的好政策。

李文飞老家在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响水村新坪组,一家五口人挤在两间破旧的小平房里。过去“懒汉”李文飞不挣钱养家,只想着靠国家扶贫,日子越过越穷,贫困的帽子摘不掉。

这些年,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宣传教育下,李文飞思想“开了窍”,看到大家依靠勤劳实现了脱贫致富,李文飞坐不住了,从懒汉变成了勤快人。

今年7月份,李文飞一家搬迁到威宁县城开华街道开华家园小区5号楼三单元,分到100平方米的大房子。从大山深处变成了城市人。

“我在威宁供电局打工,主要做农网改造项目工程,每月有两三千元工资。媳妇赵庆珍在威宁易地蔬菜产业基地务工,每天100元工资。三个孩子一个在小海中学读高中,另外两个在县城读初中和小学。”李文飞说,“国家政策这么好,孩子们正是求学的好时节,再不努力挣钱养家,自己心里都过不去哦” 。

“懒汉”李文飞脱贫了,他说想起过去自己还是有些惭愧,脱贫不能只想着靠国家,自己也要争口气,打铁还要本身硬。

从牛栏江到县城 崔二蛮“换了个活法”

“有事找老崔,错不了。”在威宁县城五里岗安置点欣荣社区,搬迁群众对老崔热情服务十分满意。“有事找老崔”成了大家遇到生活各种困难需要解决时的口头禅。

老崔叫崔二蛮,50出头,身体魁梧,为人热情。崔二蛮是一名搬迁群众,也是小区一名楼长。

搬进新家的崔二蛮一家 沈光勇 摄

“搬出大山,过上城市生活,以前想都没想到,就像做一场梦一样。”说到现在的生活,崔二蛮激动不已。

崔二蛮为何如此动容?

这还得从他搬迁之前的生活说起,海拉镇是威宁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而崔二蛮的老家黑多村岩脚组又是海拉镇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位于牛栏江畔的悬崖峭壁上。贵州与云南以江为界,这里江水奔腾,沟壑交错,山崖险峻,几乎没有一块可耕种的土地,牛栏江阻断了交通,也阻断了当地百姓的发展之路。

海拉镇群众出行溜索过江成了历史

江上溜索是这里特有的一道景观,在外人眼里,溜索惊险刺激,可在当地人眼里,这实属无奈之举,更是心头之痛,无论是孩子读书还是出门办事,都必须先通过溜索,绕道才能走出大山。

想起记忆深处的溜索,崔二蛮感慨万千。俗话说“家徒四壁”,可他的家连“四壁”都没有,三面土坯墙,倚着山崖就成了一个家,积极乐观的崔二蛮笑称这就是他的靠山,不过他深知,真正的靠山不是这光秃秃的岩壁,而是党和政府,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

,当地干部把搬迁的消息带到了崔二蛮家,他二话不说,决定走出大山“换个活法”。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他搬进了县城宽敞的新房成了城里人,更让他欣喜的是孩子在家门口的示范性中学就能读书,一家人的未来有了希望。

圆了安居梦,还要谱写好搬迁后续篇章。崔二蛮说,搬迁户因层次不一,生活习惯也不一样,社区会定期为村民们培训生活习惯,楼长不定期走访,除了引导搬迁户落实“就业、就学、就医”等相关情况,有时候还会亲自上阵,帮助百姓打扫卫生等。

楼长崔二蛮贴心服务搬迁群众,让小区群众不但住得舒心,还放心出门务工。

搬迁群众在五里岗园区务工

在欣荣社区易地搬迁就业扶贫车间里,挤满了务工群众,主要从事手工凉鞋制作。扶贫车间给了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一个既能赚钱又能顾家的地方。目前,威宁共有6个“扶贫车间”,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涉及制鞋、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解决了1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威宁,像崔二蛮一样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共有6万多人。

威宁融媒记者陈武帅 叶启伟

编辑 ▏李继航 陈世旭 责编 ▏陈美群编审 ▏赵 峰监制:叶启伟总监制:周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