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除了吃月饼 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通宵逛街食蟹饮酒

除了吃月饼 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通宵逛街食蟹饮酒

时间:2019-04-16 11:10:26

相关推荐

除了吃月饼 古代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通宵逛街食蟹饮酒

今天就是八月十五中秋啦!首先祝大家中秋快乐。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相信你都已经备好了各个口味的月饼,开始享受放假的惬意了。

但我总觉得,中秋节的氛围好像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中秋的夜晚,我们总会去海边铺个毯子,带着从家里拿来的各种好吃的(当然还有月饼),一起赏月,说不定还会去卡拉OK以一曲《但愿人长久》抒发自己的节日情怀。

现在呢?除了月饼还在,剩下的活动项目都削减得差不多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式的中秋也只停留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

于是,我不禁想知道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对于中秋都有什么样的生活美学呢?我翻了翻各种诗词典籍,发现了他们怡然自得的精彩。

1° 祭拜月神

[明] 杜堇《祭月图》,中国美术馆藏

“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春秋]《周礼》

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的古人,自然不会怠慢月神。周代的祭月活动最初发生在秋分时节,但这类活动十分忌讳碰上无月的日子,后来祭月活动便调至八月十五。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用羊或猪,后世还用月饼、月果等供品祭拜月神,这是皇家和百姓在中秋这一天的祭月活动了。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用来祭月的地方。

2° 江边观潮

[西汉] 墓室壁画

[东汉] 汉墓画像石“嫦娥奔月”,南阳汉画馆藏

午夜高悬的月亮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幻想。从西汉墓中,室顶部绘有玉兔和蟾蜍的月亮图案,到东汉画像石上的嫦娥和月亮被九颗星球与云气环绕,质朴的天文观念在他们的艺术表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还没有“中秋佳节团圆夜”的概念,也还没有分食月饼、送月饼之类的习俗,但在这一天,汉朝人会去江边观潮。后世的钱塘江大潮家喻户晓,但在唐朝中叶之前,扬州广陵段曲江上的江潮“广陵潮”更加荡气回肠。

[南宋] 赵芾《江山万里图》(局部)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顒顒卬卬,椐椐强强,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西汉]枚乘《七发》

大潮奔涌至广陵曲江江段时因沙洲导致水道窄细曲折等原因,浪涛最为盛大。枚乘描述它浪头高掀,激涛纷乱,时而迷茫一片,时而奇峰突起,令人目眩又胆寒。

然而到了唐朝公元766至799年,在李白留下“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潮”的诗句后,当时已是强弩之末的曲江潮便消失了。

[南宋] 李嵩《月夜看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北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一)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北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二)

而唐宋时期钱塘潮正式拥有了姓名。每年八月十五至八月十八都是钱塘大潮最壮观的时候。身在杭州,怎能不观潮?潮来时,远如银线,渐近如雪岭,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画中的江畔楼阁上,有人呼朋引伴,穿梭指点。潮入钱江,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正是“一线潮”。

从唐朝开始,就有弄潮儿手持旗帜,起伏于这滔天浪涛中。至宋朝时,弄潮成了商业演出,想观看弄潮,就得预付定金,到八月十八便有百来位披发文身的弄潮儿,手持十幅大彩旗,迎涛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以旗尾不沾湿为上,炫技得十分厉害。

3° 思乡创作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没有广陵潮看也不妨碍大家干点别的。思乡是老传统,每到中秋夜,都是文人骚客思乡情和创作欲爆棚的时期。唐朝官员休假时间比汉朝多,中秋节时,大家有3天的公休假,让人好好过节,好好团聚,好好思乡,要不然怎么会有传诵千古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

4° 趁机搞事

[唐] 张萱《唐后行从图》

如此佳节,可谓搞事情的大好时机。公元674年的中秋,唐高宗李治为了彰显自己灭突厥、灭高句丽、封禅泰山,已经超越先皇李世民,下旨追封祖先六代,自封天皇,封皇后武则天为天后,大赦天下。这也为日后武则天更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元] 钱选《杨贵妃上马图》

可是祈福、自封又怎么能比得上亲访月宫?传说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的中秋夜,唐玄宗与方士登上了仙境月宫,看到了壮观的宫殿、数百名翩翩起舞的仙女,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唐玄宗询问了仙女乐曲名,又默记了曲调,回到人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排练出了声势浩大的霓裳羽衣舞,每逢盛事,贵妃杨玉环会带领宫女起舞。

就这样唐玄宗还觉得不够过瘾,认为凭栏赏月不够尽兴。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令左右于太液池西岸,筑百尺高台,以期与妃子来年望月。然而这座望月楼终究没有建成。

5° 放假狂嗨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真爱玩,真会玩的莫过于宋朝人。宋朝人酷爱放假,一年有76天公休假期,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中秋节放不放假、放几天假,但它依旧是节日中的重头戏。《清明上河图》中的宋朝人为了春季的商贸和聚会熙熙攘攘,中秋更不例外。

北宋都城开封有至少33座酒楼,多是高层建筑,其中一些贴近皇城,近到了甚至可以俯瞰皇宫的地步(当然,能俯瞰皇宫的那一面后来不允许人过去了,但不影响酒楼营业)。在中秋节前几天,酒楼开始大量进酒,营造过节气氛,一直热热闹闹直到中秋当天中午。不少酒楼在卖完酒之后就会打烊,回家团聚去。

不愿放过大好商机的店家也有不少,因为中秋这天是没有宵禁的,大家可以通宵达旦地上街游玩,十分尽兴。

[北宋]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故宫博物馆藏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宋]吴自牧《梦梁录》

无论北宋的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多会在装饰屋顶露台后,登台摆上筵席,家宴、赏月两不误。拜月祈愿是常态:读书人祈功名,女子祈美貌,夫妻祈多子。

如果一千多年前有卫星地图,就会发现夜幕降临后,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漆黑一片,宋朝境内的城市仍一片灯火辉煌。

6° 瓜果供奉

[北宋]佚名《离支伯赵图》

同是瀛洲册府仙,今朝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唤起封姨清晚暑,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宋] 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弹琴、喝酒、赏月,更少不了瓜果供奉,石榴、葡萄都是常客,但也有不常见的果物——张孝祥这里提到的是荔枝。这荔枝品种名为“十八娘”,颜色深红,形状细长,因闽王王氏的第十八位女儿很喜欢吃它,故得了“十八娘”之名。1936年,郁达夫在福建狂吃荔枝吃到腹泻,还留下了”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说的就是”十八娘“。

7° 赏花赏月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故宫博物院藏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宋] 赵佶《闰中秋月帖》

中秋的常规操作三连:赏桂花、赏月,抒怀。看吧,即使贵为帝王,也跳脱不出常人的情绪。

8° 领悟科学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 [宋] 辛弃疾《木兰花慢》

在别人忙着寄情于景时,辛弃疾已经触摸到了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奥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此评价辛弃疾:“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9° 月饼起义

[明] 仇英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欲联合各路起义军共同反元,便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米饼中,分派出去送给各路起义军。中秋节当晚,起义军纷纷响应,进攻元军——这个传说被后人称为“月饼起义”。

但明朝也并不愉快。公元1449年的中秋,就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被几万瓦剌人杀得大败,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成了俘虏。这场从七月份就开始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五十万明军在八月十四日被困在土木,结果仅过一日就一败涂地,甚至险些丢了都城。经此一役,明朝精锐损失殆尽。

而且在放假这件事上明朝比元朝更抠门,大部分传统节日的假期都被取消了。但这不妨碍大家兴致高涨。明朝初年及盛时,首都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供人中秋赋诗吟游、游玩赏月,互赠月饼和月果。

10° 分食月饼

[明] 文徵明《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

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正中秋。

凉风吹堕双桐影,遍地碧阴如水流。

——[明]文徵明《中秋》

宋朝有了“月饼”一词,明朝则明确记载了吃月饼寓意团圆的习俗:“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不过也有不追求扎在人堆里热热闹闹过节的人。与疏淡的树木、如水的月光相伴,文人雅士与三两友人在山中散步赏月,自有一派悠闲自得。

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

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佚名

长板桥即明时的玩月桥。那些风流往事,最终都随着明亡而消逝,望月楼、玩月桥也渐渐沉寂了。

11° 食蟹饮酒

[清] 郎葆辰《蟹菊图》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清] 曹雪芹《螃蟹咏》

对菊食蟹饮酒,可是江南人士不可错过的中秋项目。将肥美的螃蟹“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也是中秋一大乐事。

12° 拒绝宫斗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 琼台赏月

彼时宫廷妃子的生活才不像影视作品描绘的那样步步惊心,充斥着反转情节,更多时候大家恪守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相安无事地和谐生活,有那么几分机关单位的味道。在陈枚的笔下,宫中嫔妃在中秋节时,三五成群,聊天赏月,凭栏远眺。

妃嫔相聚赏月,皇帝呢?皇帝可能在忙着cosplay,比如化身cosplay狂魔的乾隆。

乾隆的这张《高宗观月图》(左),皇帝真人出镜,让画师帮助自己cos了清朝画家冷枚的《赏月图》(右)

清末宫廷中赏月派头更盛。皇家园林圆明园,一时风头无两。中秋之夜处处可见赏月者驻足。《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北京的达官贵人在中秋节前几天,开始互相馈赠月饼果品。至十五月圆时,在庭院中陈列瓜果、毛豆、鸡冠花供月。这种过法和前人类似。

清 郎世宁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13° 拜兔儿爷

老北京的孩童还得拜兔儿爷,在拜过可爱粉嫩的兔儿爷之后,它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清] 吴有如《祀兔成风》

我们意识到月宫没有嫦娥玉兔,没有吴刚伐树,过节的仪式感渐渐削弱,商业性越发高涨。或许不是过节无趣,而是错过太多。

_

编辑 | dumpling

文字 | 阿呆

图片 | 网络、UNsplash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_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