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今日端午: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多少?

今日端午: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3-20 19:17:11

相关推荐

今日端午: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那么几种说法,一起来看一下。

一:纪念陈临。陈临是汉顺帝时期的人,官做的很大,先是当苍梧太守,后来又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据说陈临是五月初五去世的,所以有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陈临。北齐的文学家魏收曾写过一首《午日咏岭外风土》,诗中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麦凉殊未毕,啁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在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端午节祭祀陈临的习俗。 但是这个说法流传不是很广,通常仅限于岭南地区,也不具有代表性。

二: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已经是寒食节与清明节传说的主角。怎么可能成为端午节的主角呢?这主要还得归功女于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 老人家突发奇想,写了篇《琴操》,里面说介子推是五月初五被烧死的,所以就有人揣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其中有这么几句可以作为推测的证据: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但是纵观整个历史时期,好像也就蔡邕一个人这么说,而且这篇文章论据严重不足,属于道听途说,随口闲谈一类,实在难以服众,所以端午是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是最不为人所认可的。

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孝女,传说她的父亲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之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后汉书·列女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曹娥能和端午节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甚广。主要还得归功于三国文学家邯郸淳写的《曹娥碑》。碑文写的文采斐然,感天动地。后来大文学家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是一句水平相当高的字谜,谜底是:“绝妙好辞”。)

碑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后来,人们把曹娥投江日期往前提了提,提到了五月初五,这样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就慢慢流传开来了!

四:纪念忠臣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大臣,他辅佐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以后,深谋远虑,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韬光养晦,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永绝后患。谁知夫差不听,后来更是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大怒,就在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当时的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由于伍子胥是五月初五被赐死的,死后尸体又被吴王夫差丢到了江里,人们怕水里的鱼啃食伍子胥尸体,所以就形成了朝江里丢粽子的习俗。如此一来,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倒和后来纪念屈原的传说如出一辙。只可惜伍子胥的名气还是不如后来居上的屈原,所以这种说法流传的也不甚广泛。

五:缅怀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由于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最关键的是屈原由于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从而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这种说法,一直在民间占主导地位,广为流传,并且深得人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端午节的好多风俗例如赛龙舟,吃粽子等都和纪念屈原有关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