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白堤之上思白公 尽管西湖上的此白堤 并不是白居易修筑的那条堤

白堤之上思白公 尽管西湖上的此白堤 并不是白居易修筑的那条堤

时间:2023-04-05 04:46:03

相关推荐

白堤之上思白公 尽管西湖上的此白堤 并不是白居易修筑的那条堤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01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西湖上的那条白堤,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修筑的。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白居易当年在杭州修的堤,其实是在钱塘门外的石函桥附近,被称为“白公堤”。只是现在早已无迹可寻。

白公堤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筑以蓄上湖之水,渐次以达于下湖。——清代《西湖志纂》卷七

现在看到的西湖白堤,在唐代的时候,原名叫“白沙堤”。古时此堤的路面是以白沙铺就,由此而得名。

宋代的时候,此堤称为“断桥堤”或“孤山路”。

南宋《淳佑临安志》卷十中有记载:

断桥堤:旧经不载所从始。按白文公诗‘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云:孤山寺(即湖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带。盖孤山自唐时旧有堤也。

虽然无法考证这条“白沙堤”是什么时候修筑的,但是,从《淳佑临安志》中可知,此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上任前就已经存在了。

后世之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在杭州整饬西湖水利所做出的贡献,也就将这条“白沙堤”称为“白堤”。

白堤,是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它东起“断桥残雪”,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1000米),将西湖分为北里湖和外西湖。

现在的白堤上,种植了146棵柳树,144株桃树,每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分外艳丽,是游人踏春的好去处。

我没有专门去数过白堤上是否真的有柳树146,桃树144。据说,这些柳树每隔7米左右种下一棵,所以,就正好种了146棵。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一固定的数量。

02

和其他城市的自然景点比起来,杭州西湖现在的美景,并不是大自然的馈赠。

最初的杭州西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浅水湾。经年累月,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滞留在沙洲内的海水就形成了湖。

随着隋朝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杭州也逐渐开始兴盛起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白居易是50岁的时候外放到杭州来当刺史的。当时的唐穆宗昏庸无能,白居易屡次上书劝诫皇帝,可是都没有被采纳。于是,白居易请求外放为官。长庆二年(8),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旧唐书》

白居易虽然是进士出身,写的诗作也早已名满天下,但是,他可不只是纯粹的“文科生”。钱塘风光虽好,白居易可没有忘记,自己不是来写诗的,而是来干事业的。

就如同余秋雨老师在《文化苦旅》中所说的:

白居易在这里展现的,完全是一个水利学家和城建专家的风姿。

白居易到杭州的时候,杭州湖东一带百姓的饮用水,主要就是靠之前李泌经由地下水管而引来的西湖水。可是,百姓的农田灌溉用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以往历任杭州城的县官,都找各种借口“不决放湖水”:

什么西湖放水了的话,湖里的鱼和龙就活不了啦;

什么西湖放水了的话,湖里茭白和菱角都长不大啦;

什么西湖放水了的话,那李泌挖的六口古井就没有水啦... ...

总而言之,反正就是怕麻烦,不肯作为,当然,也是因为他们不肯钻研该如何去做。

白居易向来都是个直肠子,一一反驳了那些人的荒谬之说。

“西湖里的鱼龙和老百姓的生命比,哪个更重要?”

“茭白菱角和农田里的粮食比,哪个更有价值?”

“西湖底下本来就有数十个泉眼,即便湖水都用尽了,还有泉水。”

白居易一顿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反驳,直接就打了那些官员们的脸:以前的刺史没文化好忽悠,我可没那么好忽悠。

白居易利用杭州春天多雨,夏秋干旱少雨的特点,修筑了一条堤坝,通过“蓄水”和“放水”的办法,解决了城中百姓的灌溉问题。

如遇湖水不充足,则可于当年加高湖堤,增高水位;倘若湖水再不充足,则可以凿开靠近临平湖的堤岸,让京杭大运河的水流入,继而增加水量。遇到农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可以开闸泄水,解决干旱期间用水不足的问题。

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变随加,即不啻足;脱或不足,即便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白居易《钱唐湖石记》

并且,白居易还疏浚了当时李泌留下的六口水井的引水管道,并且要求有关部门定期进行清洁,防止管道年久堵塞。这样,即便是遇到大旱,井水也会充足。

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白居易《钱唐湖石记》

白居易除了改善杭城水利设施的硬件设备,还从软件上着手,为百姓们办实事。

以往如果有农民要求官府开闸放水,必须逐级上报。从司到县,县到乡,乡再到具体主管部门,如此层层上报,等到最终审批放水,就是十几天以后的事情了,这时候,田里的庄稼估计早就旱死了。

为了缩短审批时间,白居易特别规定,百姓请求放水灌溉时,他们可以通过州府,直接向刺史报告,便于当天就可以获得审批、开闸放水、灌溉农田。

若水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白居易《钱唐湖石记》

03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奉诏离开杭州,返回洛阳(见《旧唐书》)。离开的时候,他只带走了一块天竺石和两只华亭鹤。

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旧唐书》

他却为杭州留下了一座人工堤坝,一套灌溉千倾良田的好方法,造福了一方百姓。

百姓们纷纷前来为白居易设宴送行,都舍不得让他走。为此,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别州民》,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

耆(qí)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yán)。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shān)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有时候想想,或许正是这段外放的经历,才成就了白居易晚年的一段辉煌。如果他只是待在京城之中当一介官吏,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白居易,可能就只是一个会写诗的进士,又有谁知道,他还有治水和搞城建的天赋。

宋代的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充分肯定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筑堤坝、溉良田、浚六井所产生的卓越政绩。

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到了清代,大学士梁诗正等在《西湖志纂》有关“白公堤”的章节中,曾发出感叹:

臣谨按此堤当名白公堤,实白公所筑,与白沙堤不相涉。今石函桥外堤迹犹存,而白公之名竟泯。

白居易对杭州所做的功绩,并没有因为“白公堤”的不复存在而被人们淡忘。

你看,石函桥外的“白公堤”虽然因为沧海桑田而不见了,但是,为了纪念白居易,杭州人民就将白居易当年称赞过的“白沙堤”,改名为“白堤”。

(注:本文由[@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