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重庆中山古镇千米长宴贺新年 百家饭香飘“年味”

重庆中山古镇千米长宴贺新年 百家饭香飘“年味”

时间:2023-04-29 22:15:47

相关推荐

重庆中山古镇千米长宴贺新年 百家饭香飘“年味”

01:28

新春将至,一家人又可以围坐在圆桌上热热闹闹吃年饭。2月3日,成千上万的陌生人聚在重庆中山古镇的“千米长宴”上,一双筷子从街头吃到街尾,本不是一家人,却变成了一家人。吃了“千米长宴”才觉得年近了,这就是重庆人过年的打开方式。

上午十点,1132米长的中山古镇老街上,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上了成串大红灯笼。青石板路上,一张张圆桌在老街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头。摞得一米多高的蒸笼,在火上冒着蒸汽,挨得近些能闻到蒸菜的香味。宴席还没开始,老街已人声鼎沸,不到4米宽的石板路要摩肩接踵才能穿行。

连续参加中山“千米长宴”的打盆师傅杨光祥

“千米长宴”民俗文化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届,61岁的民间打盆技人杨光祥是绝对的主角,他已经连续参与,陪他一起的还有他的“老伙伴”——足足有14斤、2米长,上菜用的“盆”。

把堆满菜碗的托盆顶在头上,挨桌上菜,“千米长宴”才算正式开席。

念过秘诀的水洒在纸上祈祷不出意外

打盆开始前,杨师傅仔细地往头上绑用来帮助维持平衡的白头巾。

开席之前,杨光祥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条白色头巾,一圈一圈紧紧地裹在头上,然后把2米长的盆顶在头上试,感觉有点偏,只好拆下头巾重新裹一次。“光着头也可以顶,但是今天人多怕不稳,裹上头巾好掌握平衡些,不容易打滑。”

打盆前杨师傅要手端热水,默默念口诀祈祷打盆成功。

直到头巾裹得合适,他继续从包里拿出一叠黄色的草纸,一层一层铺在“盆”里。从厨房里接来一碗清水,杨光祥双手端着碗,闭上眼睛对着盆,嘴里默默念着什么。把“念过咒”的水,分布均匀的洒在草纸上,沾了水的缘故,草纸吸附在盆上。环视下四周后,杨光祥多看了两眼身旁白色的墙壁,一个甩手,就把碗里剩下的水全洒在墙壁上。祈祷过的水,不能随便倒掉,必须要倒在干净的地方。

杨师傅把草纸用温水沾湿然后平铺在木盆上。

围观的人问他念的什么,他瞪大眼睛道:“这个是祈祷打盆不要出意外,不要打翻的秘诀。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啷个能告诉你,你又不是我徒弟。”

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完了,杨光祥才想起要跟他一起“打盆”的同乡,第一次参加千米长宴的李顺其。把李顺其的盆拿来,杨光祥又重复做了一次刚刚的准备程序。这是传统,不能少。

一双草鞋一块白布一条托盘是“打盆人”的“标配”

尽管是大冬天,杨师傅都会遵照打盆的传统穿着草鞋。

这么寒冷的冬天,杨光祥竟然穿着一双草鞋,脚背、脚趾头全露在外面。问他冷不冷,他说这样才有感觉。

杨光祥是四川合江先滩镇人,27岁学厨师的时候,就跟着师父学了“打盆”这门技艺。30岁才出师,摆了几桌席请师兄弟们,当众给师父磕头,师父送给他一条顶盆用的头巾。“当年师父送的那条都用烂了,我干这个已经34年,头巾换了无数条。”

如今,杨光祥是当地“打盆”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各电视台表演。其实他自己经营着一家小餐馆,来江津参加千米长宴时,还专门请了一位厨师帮忙打理餐馆,他才能抽身。

“以前农村地方窄,也为了节省劳动力,所以才有了打盆这种上菜方式,把菜顶在头上,一次就可以上十桌。现在我们村上还会这门技术的人不到10个了。” 对于杨光祥来说,“打盆”已经是一份责任。丢下自己的餐馆也愿意接受各地邀请,就是希望给大家多展示这门绝技。

杨师傅的同乡李顺其也是本次“千里长宴”的打盆师傅。

杨光祥收了两个徒弟,但是都还没有出师,用行话来说叫不敢“出门”。所以这次他请来了51岁的同乡李顺其。“我第一次参加千米长宴,15岁开始学,30多年了,从来没有打翻过。”

李顺其为了这次中山古镇的打盆还专门修缮了自己的木盆

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常提起“敢不敢出门”、“打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件严重又严肃的事。“要对厨师和客人负责嘛,菜打翻浪费厨师的劳动力,害客人也少吃几道菜。” 李顺其说,这是传统手艺,也是责任。

打盆表演开始 千米长宴开席

木盆上装满佳肴,杨师傅准备正式打盆。

热气腾腾的蒸笼盖子揭开,烧白、芝麻丸子……一盘盘菜端出来,杨光祥顶着装满菜的盆,两只手扶着盆的边缘原地走两步,掂了掂,然后把整个盆往前稍稍挪了一下,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放开手。

不一定中间位置就是平衡点,要根据放菜的多少,重量来调整位置。杨光祥的盆有14斤,加上菜,顶过最重的有50多斤。“除了汤菜,蒸菜里面烧白最重。”什么菜重,什么菜轻,杨光祥甚至有自己的总结。

杨光祥师傅在进行高难度的打盆表演

头顶十几碗菜,站上桌子和条凳,杨光祥表演起了金鸡独立、大鹏展翅等高难度动作。在众多镜头、目光的注视下,能够明显看到站在条凳上的杨光祥腿在微微颤抖。他缓缓转身,照顾到四周的人群,调皮的用手朝大家比划着“耶”。

杨光祥师傅用打盆的绝活将美食送到餐桌。

十几分钟“打盆”表演完,从桌上下来,杨光祥高喊一身:“让一让,上菜咯!” 一声吆喝,“千米长宴”开席了。把堆满菜碗2米长的托盆顶在头上,小心翼翼走在古镇千米长的石板路,从容行走在人流中,把菜送到宴桌上,汤汁都不溅落。

一双筷子吃遍整条街

提前订好“千米长宴”桌席的,坐下来慢慢品尝。没有订席的游客,一双筷子游走于古镇老街,穿梭在宴席之间,可以随意品尝任何一桌宴席的酒菜。没有筷子怎么办,走在老街上,你会发现,随处都有卖一次性碗筷的小贩,让你实实在在、光明正大的去“蹭饭”。

游客在“千米长宴”上享用美食

谢平是古镇上一家餐馆的老板,今年她一共摆了接近30桌,除了重庆周边地区外,还有上海和北京的游客专门赶过来吃。她说,千米长宴每年都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朋友来“蹭饭”。有的游客一个星期前就打电话来预留位置,而且一订就是五六桌。

一些游走的客人拿着筷子围在桌边犹犹豫豫不好意思“下筷”,反倒是席上的主人格外热情,把盘子端起来递到游客面前。“吃嘛,吃嘛,不要客气。以前我们老街上的街坊也是这样吃百家饭的。”当地居民张丽曾经就住在古镇老街上,现在搬到镇上住了。说起老街的街坊曾经每到春节,你家做几个菜,我家做几个菜,大家坐在一起吃年饭的情景就激动不已。“有些嫁过来的媳妇,过年都要延迟几天回娘家,要把长宴吃了才走。街坊邻居聚在一起热闹,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

“千米长宴”最早源于宋朝流传至今

再看看千米长宴上的菜,光听听菜名就美得不要不要的。《爱情天梯》、《花好月圆》、《相濡以沫》、《男耕女织》、《长相厮守》……这些菜都是根据中山古镇爱情天梯的故事而得名。

《爱情天梯》的主要食材是烟熏豆腐和排骨,《儿孙满堂》是肉圆子,《相濡以沫》是夹沙肉,《花好月圆》是石板糍粑、《藕断丝连》是腊猪蹄炖藕汤……

"千里长宴"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据江津区中山镇文化站站长刘栋林介绍,“千米长宴”系中山古镇传统民俗,最早源于宋朝。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在古镇的商贩、游人、挑夫、力汉等因为离家较远而暂时不能赶回家中,古镇居民就沿街设宴,为他们免费提供吃住。由于古镇街道长度超过千米,“千米长宴”由此得名,此习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在当地居民的联名倡议下,在春节前夕举办了首届中山古镇“千米长宴”。,“千米长宴”被评为第三届“节庆中华奖传统节庆奖”;当选“重庆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之一。

一段打盆表演开启的不仅仅是宴席,更是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一双筷子随意品尝的不仅仅是酒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邻里温情。如果说,事关乌衣巷陌的故人旧事,勾勒出了历史主线的俯仰沉浮,那么这些习俗民风的记忆琐屑,则构成了最具人情味的文化精髓。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文 钱波 图/视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