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这道美食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道美食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20-07-29 21:19:42

相关推荐

这道美食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灌汤包子

灌汤包子是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温水、猪五花肉等。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著名产地扬州。灌汤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 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关于灌汤包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起义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打到浙江的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七尺,另外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闸。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还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安营。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里商议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将军夜不成眠,在帐外踱步想着破城计策。忽然,他发现城门开了,万斤闸慢慢地升起,只见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到江边偷偷地到江边挑水。常遇春连忙唤醒胡大海和起义士兵,冲向城门。

常大将军用肩膀顶住万斤闸,高喊到:“弟兄们,冲进城去啊!”顷刻间,起义军似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批接一批向城里冲去。常遇春肩顶万斤闸,时间长了,肚子饿得慌。这时,恰好营里送来包子、菜汤等点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给他喂包子、菜汤。常遇春真是饿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一面不停地催促:“汤,包子,汤,包子……”胡大海看着肩负万斤闸,汗流浃背的战友,喂着喂着顿生一计,令一士兵先将菜汤灌进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战友嘴里。常遇春吃着,觉得喉咙湿润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们都冲进了城里,他放下万斤闸。后来,常遇春问胡大海:“你那天给我喂的什么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说:“就是你叫的‘汤包’呀!”常遇春也笑着说:“如果没有你的汤包,我早就被万斤闸压趴下了。”后来,人们也就借着这个传说做出了灌汤包。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1] 。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不理包子采用“半发面,水打馅”制作工艺。皮子薄而带韧劲;馅以精肉斩得细而匀,加姜、酱油、香油、味精、排骨汤等。做出的包子要求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个个呈菊花形状。狗不理包子特点是:选料精良、皮薄馅大、口味醇香、鲜嫩适口、肥而不腻。

双皮奶

双皮奶是一种粤式甜品。清朝时起源自顺德,用水牛奶做原料;现遍布于广东、澳门、香港等地,用普通牛奶做原料。一碗上佳的双皮奶,其状如膏,其色洁白,质感细腻嫩滑,口味甜香清淡。据说,双皮奶(顺德)始创于清朝末期,是顺德当地一位农民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无意中调出民间美食“双皮奶”,并流传至今。牛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中最丰富的是乳糖,乳糖使钙易于被吸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酪蛋白和少量的乳清蛋白;包括大量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氨基酸;钙含量很容易被吸收,另外,磷、钾、镁等多种物质的搭配也十分合理;所含有的脂肪溶点低,颗粒小,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并其消化率达97%。

牛奶在加热时能与果糖反应,产生有毒的果糖氨基酸,有害人体;搭配菠萝,会引起身体不适;与含草酸多的韭菜混合食用,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和菠菜一起吃,会引起痢疾;搭配红枣,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搭配金针菇,会引起消化不良;搭配猕猴桃,会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搭配钙粉,会发生沉淀,不易吸收;搭配红糖,会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搭配巧克力,易结成不溶性草酸钙;和乌鳢一起吃会引起中毒;和醋一起吃,会引起腹中病结;搭配橘子,会引起胃炎或胃蠕动异常;搭配酒,会导致脂肪肝,增加有毒物质的形成,降低奶类的营养价值;搭配西兰花,会影响钙的吸收;搭配香椿,会导致腹胀;搭配番茄酱,会降低营养素的吸收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