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你笑起来真好看」多措并举齐发力 石柱蜕变看今朝

「你笑起来真好看」多措并举齐发力 石柱蜕变看今朝

时间:2023-05-04 18:36:13

相关推荐

「你笑起来真好看」多措并举齐发力 石柱蜕变看今朝

“太阳出来喽喂,喜洋洋喽……”这首经典的民歌就诞生在重庆石柱县,这里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的发源地。

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这一串串的称号,勾勒出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丰美富庶的养人胜地。可在现实中,仅仅在五年前,这片山水,还养不活这一方百姓。

石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石柱县中益乡更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石柱县多管齐下,多方发力,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教育、产业、旅游全面开花。4月,石柱县成功摘帽,从深度贫困的山村变成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

有学上、上得起、上得好

说起学校过去的环境,中益乡小学的老师马影翠感慨万千:“以前操场是水泥的,食堂只有一层,不同年级的学生吃饭还要分开批次。没有宿舍楼,好多孩子每天早晚步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来上学。”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益乡小学考察“两不愁三保障”时说道:“要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保障义务教育,石柱县从三方面发力,首先保障适龄儿童有学上。新增15万平方米的校地,新改扩建校舍41万平方米,不断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石柱县教委扶贫办主任岳良普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月,石柱县有贫困家庭学生14535人,五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1万人次,3.3亿元,再不让贫困学生因为学费而走不进学校大门。

10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双100%。

上得了学更要上得好学。这不仅体现在更加宽敞的食堂、配备齐全的宿舍楼、塑胶的操场,还体现在学生们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同学们有机会去参加市里的夏令营,老师们也有机会去市里的好学校跟岗研修。借助于网络搭建起的“双师课堂”更是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听一堂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通。

更让县领导和学校老师们骄傲的是,基础打好后,学生们的精气神有了明显的改善。马影翠告诉记者,以前学生遇到有领导或者爱心人士来学校的情况,都会纷纷躲避。而现在再见到这些陌生的叔叔阿姨们,孩子们都会热情的打招呼。

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愁”变“饭碗”

中益乡毗邻国家4A级景区黄水大风堡,距县城40余公里,境内民风古朴、风光旖旎、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冉家坝、菜花坪、全家院子等传统民居土家吊脚楼更是散布在如诗如画的田园中。

起,石柱县将“转型康养、绿色崛起”确定为全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主题,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努力把石柱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生态康养胜地。中益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成为了全县康养产业规划的中心。

中益乡副乡长郎涛介绍道:“中益乡有绿水青山的基础,之前受限于交通闭塞,一旦交通通畅,很适合发展成旅游胜地。”

因此,中益乡制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发展路径,第一步就是吸引人才、整合资源。

1988年出生的成世芳,是中益乡盐井村沟口组人,早年一直在广深务工,后来返回重庆经营餐饮。

赶上老家危房改造的契机,又听到乡里正在吸纳人才返乡创业,成世芳抓住这个机会,将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一幢幢花园洋房,成为第一批返乡开办农家乐的创业者之一。

“现在路修好了,来中益乡耍的人也多了。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我们这个院子就发展了5家农家乐。从5月开业开始,不到一年就收入了3万元。”现在成世芳不仅管理着自己的小民宿,还成为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更加入到了华溪旅游公司,专门负责乡村旅游的工作。

“这里是我的老家,我把全部的事业和财富放在这里很安心,不论如何,老家是不会丢的。”成世芳告诉记者。

如今,中益乡将民宿旅游的标准、配套等都做了统一制定,报名参加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户达到125户,日常经营的有60户,其中贫困户20多户。

贫困户变了,荒山也变了

,三河镇玉岭村的刘瑞发在广东打工时遇到车祸,手臂被摔断,不能再从事之前的工作。同时还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而那时,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看病要钱,孩子上学也要钱,这将刘瑞发一家压得透不过气。,刘瑞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所幸刘瑞发和妻子是勤劳肯干的人,病情好转后就赴外地打工。一年多的时间,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刘瑞发和妻子回到了玉岭村,看着家乡大片大片的撂荒地,坚定了他心中早已萌生的回乡发展的想法。

刘瑞发掏空所有的积蓄,还从银行贷了款,注册成立了石柱县瑞发花椒家庭农场,流转了村里200余亩撂荒田地,请了在家的乡亲一起垦地开荒、种植花椒。“撂荒田地里长满了荆棘,当初组织村民开垦时非常困难,后来用水泥砖砌堡坎,浇筑水泥路,种上花椒树后才有现在基地的样子。”村民黄荣会介绍说。

,刘瑞发又流转了700多亩土地,采取林下套种的方式,种植黄精、吴茱萸、桔梗、黄栀子等中药材。

如今,这1000多亩曾经的荒地,每年能创造20多万元的财富。固定的土地分红是每亩300元,而在农场从事除草、施肥等工作还有一天70元的劳务收入。土地入股、劳动务工,刘瑞发的农场带动了周边89户村民一起致富,还带动周边村镇的劳动力就业。

六年前的贫困户变成了创业致富带头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变成了农技专家,近千亩的荒山荒地变成了帮助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刘瑞发说:“我的心里相当高兴,现在我们正在走进小康的路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