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美丽乡村忆往昔——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村史馆走笔

美丽乡村忆往昔——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村史馆走笔

时间:2023-07-07 00:06:14

相关推荐

美丽乡村忆往昔——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村史馆走笔

从图片中可窥见郑家村的发展变化。

缫丝文物博物馆。

别具一格的竹山曲苑。

东邻西舍院内婚俗文化的墙体剪纸画。

该村村史馆位于大楼右侧。

□岳池记者站 张珂 本报记者 尹姮 文/图

仲秋时节,金风袅袅。9月11日,记者来到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绕过整洁宽敞的柏油路,途径一座座排列有序的新居,映入眼帘的便是该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大楼,而该村的村史馆就置身于大楼的右侧。

在该村第一书记李世燕的带领下,记者踏进村史馆的大门。村史馆规模不大,但这并不妨碍它将村中特色悉数呈现。墙壁上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串联起该村“村史沿革”“发展变化”“党组织变迁”“村风民约”“白庙民谣”“乡村振兴”等多个主题板块,将美丽的景致、村容村貌的嬗变、村民的幸福生活进行了全面而生动地展现。

据了解,郑家村位于白庙镇北,距岳池县城区9公里。村域面积3.22平方公里,处于典型的深丘地带,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村中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和红薯。

浏览“村史沿革”板块,上面详细记录了该村各个时期发展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和详实信息。“民国”以前,郑家村地属西关乡,到1950年,郑家乡建立,郑家村隶属之。1956年至1984年间,郑家乡先后经历划归和更名,于1992年并入白庙镇,郑家村隶属至今。

在郑家村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白庙姑娘新场好,粽粑脚儿杨柳腰,踏水洗脚断桥会,二人合心好郑家。”李世燕说,白庙在1992年撤区建镇前,共有8个乡,这首民谣是把原白庙区的白庙、粽粑、杨柳、新场、断桥、踏水、合兴、郑家8个乡名全部串联起来,用谐音的方式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民谣。岁月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郑家人民“勤、俭、和、孝”的优良品行。

“郑家村村史馆于建成,建设之初,就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支持,他们主动捐出自家的老物件和老照片,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李世燕说,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是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居住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愿望。建馆的初心就是为了让当地老百姓追寻传统、铭记历史、感恩新时代,激起群众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如今,村史馆已成为开展农村党建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从1958年至今,郑家村先后经历9任党支部书记,成立了党员先锋示范队,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康。”李世燕告诉记者,过去郑家村是全县的深度贫困村,有贫困户75户279人。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郑家村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岳池县决定以郑家村为核心区域,打造融文旅、农旅于一体的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当地村民也借势吃上了“旅游饭”,,郑家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在这首《岳池农家》里,诗人陆游描写了当时岳池农村的场景和农家文化生活,而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在如今的郑家村得以再现。村史馆一旁的东邻西舍,便是诗中“喜成婚”“贺生子”等川东农家婚俗、生子文化的展示地。

为切实感受当地的传统民俗和生活场景,记者走进东邻西舍一探究竟。整个东邻屋舍俨然,花红草绿,生机勃勃。墙上窗下,还非常适宜地作了壁画,犹如画龙点睛,更好地衬托出建筑格调的高雅。走进婚俗展示区,不仅有图文,还有各种实物和场景还原。从媒人上门到开庚,将整个农村婚嫁习俗介绍得十分详细,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如果说东邻西舍是对古诗意境的重现,那么位于郑家村的另一处景观——竹山曲苑,则是依托村内原有的老院子加以修复改造而成,保留着传统的川东民居风格。

老院子是郑家村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处老院落,原名蔡家坝,由湖北蔡氏兄弟建于19,主要用于养蚕缫丝。1948年,蔡氏兄弟举家迁往湖北黄冈,将房屋卖给当地的汪家人。汪家人在上世纪80年代,对房屋进行了整修,保持了川东民俗院落风格。20世纪90年代前后,汪家人外出务工,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导致房屋严重破损。,郑家村村委会对整个院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因该院落依山傍水、竹林环绕、视野开阔,遂取名竹山曲苑。

竹山曲苑作为岳池农家民俗院落,里面还设有缫丝文物博物馆。缫丝文物博物馆又具体分为养蚕记忆馆和缫丝体验馆,生动再现了农家栽桑养蚕的场景和传统丝织工艺流程。在这里,村民和游客能够亲自体验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

村史馆承载着村民对乡村的情感,更是该村发展特色旅游的一张名片。如今的郑家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景美、人勤”的美丽乡村新画卷。“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子建设得也是越来越好。村史馆不仅展示了郑家村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郑家村脱贫致富的发展脚步,这是留给我们子孙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村民汪永江如此说道。

来源:广安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