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昔日荒沙滩今日“小三亚”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昔日荒沙滩今日“小三亚”

时间:2023-12-10 23:07:17

相关推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德吉村:昔日荒沙滩今日“小三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西宁出发,一路南下,在高速公路上行车100多公里,望见碧波荡漾的黄河,就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尖扎县德吉村,就静静地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碧绿的黄河从村前流过,没有司空见惯的奔腾和咆哮,在蓝天和阳光的映照下平静得宛若处子。花海、绿植、广场、凉亭、绿道、沙滩,还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些景象很难与这个高原村庄联系起来。在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德吉村也被称为“小三亚”。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荒沙滩,到如今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德吉村的蝶变,靠的就是黄河。

在紧挨着黄河岸边的路旁,这里是德吉村统一规划的农家乐场所。每户院落前都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院落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床位数和餐饮收费标准等信息。小卖店、餐饮、工艺品、商铺比比皆是,皆装修考究,各有风格。走进这些院落,发现这里面不少是店铺和居家混合建筑,这便是德吉村的一个特点,“关门为家,开门为店。”

黄河边上,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尽情享受这里的阳光、沙滩和青山绿水。孩子们在水边嬉笑玩耍,大人们在凉伞下的躺椅上喝一杯茶,享受难得的宁静。

达巴的家就在德吉村,靠着黄河边。

达巴家的院落十分干净,三面房屋里设有餐厅和多间客房。

在院子外面,达巴还设置了几张餐桌,游客们在这里一边欣赏黄河美景,一边享受着美味可口的达顿宴。

达巴和妻子不停地招呼着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这里是我们的新家,自从搬进这个新家,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达巴说。

达巴是尖扎县马克唐镇李加村村民,他们一家享受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整体搬迁到了这里,然后他和妻子共同创办了这家农家院,还有一间商铺。农家院是达巴投入运营的。

“这几天游客挺多的,来我们家里吃饭住宿的人也多了起来,有时候都忙不过来。”达巴说,随着每天来德吉村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农家院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现在我家的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达巴高兴地说。

如今,达巴夫妻共同经营农家院和商店,三个孩子也都就近去读书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在前,他们家的日子是另一副模样。

在没有易地搬迁之前,他们一家居住在尖扎县马克唐镇李加村,在他的印象中那里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甚至饮水都很困难。

“之前,家里的收入仅靠我外出打工和妻子在家种地,一年全家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日子过得很紧巴。”达巴说。

更让达巴头疼的是妻子的医疗和孩子的就学问题,妻子身体不好,每次就医都要达巴骑摩托车带着妻子去尖扎县城。孩子们的就学也是他的难心事,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在还没有搬到德吉村前,每周他都要送大女儿去尖扎县的初中上学,每天还要接二女儿上下学,妻子在家照顾小女儿,这让他没时间出去务工,改变家里的困境。

在达巴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政府的一项好政策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尖扎县启动易地搬迁项目,年底,达巴一家人终于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看着如此好的环境,他决定自力更生,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农家院。

在好政策的帮扶下,达巴仅投资两万元,一个集餐饮、住宿、零售一体的农家院就建好了,他的农家院正式开门营业。

开业后生意越来越好,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五六千元,这可是达巴家以前一年的收入,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意,达巴一家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更让达巴高兴的还有孩子的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德吉村里建有幼儿园,离德吉村两公里外的村落里还有一所小学,达巴再也不用每天为孩子们上学而奔波,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理农家院里的事。

在德吉村,和达巴经历一样的人比比皆是。在黄河边,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金窝窝”。

相关新闻:从人均3700元到9800元 德吉村村民捧上金饭碗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尖扎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将946名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无法就地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搬迁至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黄河谷地,群众收入从搬迁之前的年人均3700元增长至9800元,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

,尖扎县将7个乡镇30个村251户946名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在了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德吉村。德吉村接待游客28万人次,车辆5.2万辆,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群众分红80余万元,使搬迁群众靠山靠水靠旅游捧上了金饭碗。

为了走出一条符合德吉村实际的后续产业发展路子,德吉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创办以苗木、藏茶种植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园,形成了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120名搬迁群众通过苗木培育、藏茶种植和农事采摘等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达7000元,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打工难的问题,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挣上了钱。

充分利用德吉村光照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通过扶贫开发与新能源利用及节能减排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援建资金在德吉村发展户用光伏扶贫产业,为251户搬迁户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接入电网,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户每年实现5000余元的稳定收入。

此外,为实现搬迁群众每家每户都有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先后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181个、旅游服务人员29名、村警2名、水管员2名、环卫工30名、保安10名、光伏管理员15名,全面负责德吉村管理服务工作,直接解决就业达352人,占德吉村全村劳动力的70%,使贫困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有参与感、在建设德吉村时有存在感、在物质经济上有获得感。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才让三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