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吉首市脱贫摘帽自评报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吉首市脱贫摘帽自评报告

时间:2021-07-24 15:16:12

相关推荐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吉首市脱贫摘帽自评报告

实施“十项工程”,精准“滴灌到户”

中共吉首市委吉首市人民政府

(11月30日)

根据《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扶发〔〕8号)精神,就吉首市脱贫摘帽自评如下:

一、本市基本情况

吉首市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和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革命老区和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

(一)基本市情。底国土面积为10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3千公顷、林地面积63.17千公顷;12个乡镇街道、110个行政村,40个社区;总人口为30.9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为16.8万人;预计年底国民生产总值为1522660万元、公共财政总收入为13亿元、公共财政支出3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960元、人均公共财政收入4207.1元、人均公共财政支出970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8元。

(二)脱贫攻坚相关情况。吉首市有贫困村74个,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数计11290户43404人,底未脱贫人口数为531户1196人(因11月30日系统开放,我们虽已将新补录人员录入,但系统中还未同步显示),贫困发生率为0.71%(农村人口数为167751人)。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体系,狠抓落实

我市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作为吉首市“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始终做到在思想认识上高于一切,在工作安排上重于一切,在纪律要求上严于一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解决“谁负责”的问题

用好“指挥棒”,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以来,全市上下脱贫攻坚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吉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发出了“决战,决胜”的动员令,成立了高规格的精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四大家其他相关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内设生产发展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十项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抽调专人办公,实行挂图作战。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精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精准脱贫工作站,村、社区设立精准脱贫工作室。定好“主旋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进行常态化调度,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坚持把精准脱贫工作纳入每次会议的第一议题;定期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大会通报工作传达最新政策,每周召开市精准脱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调度工作;乡镇(街道)实行每周班子会一调度研究;全市党员干部践行结对帮扶工作“一卡(档)一餐一宿六访月电话”机制。

(二)压实五级责任,解决“缺力量”的问题

层层分解责任。强化脱贫攻坚五级责任,进一步明确市级领导的领导责任、乡镇(街道)及村干部的主体责任、责任单位的职能和后盾责任、驻村工作组和结对干部的帮扶责任,构建了市脱贫攻坚工作指挥作战体系、执行运转体系、目标任务体系、项目资金统筹体系,健全了脱贫攻坚工作帮扶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实行挂牌销号。市委市政府与全市12个乡镇街道、“十项工程”牵头单位、18个省考核验收重点指标项责任单位都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对户脱贫、村退出中乡镇街道、责任单位涉及的工作指标、工作内容,以表格的形式确定任务进度、完成效果,按月进行调度、督查和限时整改,搭建全市精准脱贫工作任务、内容、进度的动态管理平台。

(三)优化资金使用,解决“缺资金”的问题

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和考核机制改革,通过整合资金、简政放权,推进县、乡两级扶贫资金监管,做到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加强扶贫资金大整合。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林业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等涉农资金,市财政整合资金21374万元,市财政已整合资金23813万元。通过资金整合,真正把有限的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最贫困的对象和最重要的脱贫项目上。改革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实行以奖代补竞争性分配办法,出台《吉首市产业扶贫奖励实施方案》、《吉首市产业扶贫奖励实施细则》,明确-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不再按以往“按村分配”,而是“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向产业扶贫项目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下放扶贫项目报账审批权。全面推行财政扶贫资金乡级报账制,起,除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扶贫贴息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外,所有的产业扶贫项目报账审批权全部下放到乡镇,原来由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负责的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和资金报账拨付工作,改为乡镇负责组织完成,并要对项目真实性和资金安全负责。乡级报账制的实施,简化了报账流程,加快了报账进程。

(四)创新政策措施,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制定市级脱贫攻坚纲领性文件。、、初,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精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和各级党政领导及部门责任。创新各项扶贫政策措施。一是围绕全市精准脱贫体制机制建设出台了《吉首市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吉首市落实湘西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细则(试行)》等多个文件;二是围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出台了《吉首市产业扶贫奖励实施方案》、《吉首市产业扶贫奖励实施细则》、《吉首市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及《关于吉首市稳定脱贫四级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三是围绕资金统筹出台了《吉首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吉首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四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编制了《吉首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吉首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吉首市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吉首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五是围绕党建引领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五)强化考核导向,解决“给足力”的问题

对脱贫攻坚做到奖优罚劣,制定出台《吉首市度精准脱贫工作约谈、诫勉谈话方案》、《吉首市脱贫攻坚对表对表挂牌销号工作方案》、《吉首市争创“狮子型”团队和争当“狮子型”干部活动的实施方案》、《吉首市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开展了5次市级范围的精准脱贫督查指导活动,年底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下发《度全市脱贫攻坚年终考核验收情况的通报》,督查追责之实,全市史无前例。市级成立5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建立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机制,针对自查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起指导督查的常态长效机制。在“纪律要求上严于一切”高标准推进,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坚持以铁的纪律推动脱贫攻坚,要求市直单位用主要精力抓脱贫,乡镇全神贯注抓脱贫,帮扶工作队常年驻村抓脱贫。工作不落实的,一律通报批评,立即整改;被当作负面典型通报的,一律严厉问责追责;影响全市脱贫摘帽的,一律依法依规实行顶格处理。

三、靶向瞄准对象、凝聚合力攻坚,全心帮扶

围绕户脱贫“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靶向瞄准贫困群众,凝聚多方力量合力攻坚,全心帮扶。

(一)精准对象——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

以“靶向识别”瞄准贫困户。初,以“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为原则,以“一访(即走访农户)、二榜(即在村和乡镇张榜集中公示)、三会(即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党政班子会)、四议(即通过村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党政班子决议)、四核(即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的办法,形成本市农村扶贫对象档案资料库,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以“整改清单”夯落实。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坚持问题导向、确保脱贫质量、确保整改到位”的原则,认真开展“五查五看”,召开多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精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集中整改工作,党政一把手对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制发了《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方案》,将本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并列入整改范围,实行任务清单挂牌销号制度,按月进行督查。以“问题清单”促精准。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下达《脱贫攻坚突出问题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内容、时限以及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同时,根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的落实进度情况进行全程督查检查,确保整改成效。

(二)精准管理——变“固定不变”为“进退有度”

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做到脱贫有序。实行“户有档、村有册、乡有簿、市有电子台账”,及时更新贫困信息、及时跟进管理,按照国家脱贫标准,严格核查把关,对完全符合标准、能够脱贫的贫困户予以退出,对新增和返贫的贫困户及时纳入,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为此我们推广了两个做法:

“五卡合一”填写帮扶档案,做到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情况明明白白。创新制作了以未脱贫贫困户基本情况卡、帮扶计划卡、帮扶记录卡、帮扶成效卡、脱贫政策明白卡为主的“五卡合一”帮扶档案,一档在手,即可了解贫困对象的所有基本信息,谁来扶的、怎么扶的、解决了哪些问题、实现了哪些收入,一一记录在档,有据可查。“收入公开”张贴统计表,出台了《吉首市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方法指导意见》,要求干部在入户核实脱贫时候,与贫困户算好人均纯收入账,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统一印制了《度人均纯收入统计表》,登记每一项实际收入、支出和生产成本,记录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一分一厘都经过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公示公开,做到你知、我知、大家知,方便社会监督。

(三)精准帮扶——变“随机调配”为“精准选派”

实行四个“+”模式,全力抓好驻村帮扶工作,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点面结合+精准选派”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针对非贫困村帮扶力量薄弱问题,调整优化驻村扶贫布村方案,以贫困村为重点、非贫困村为关键面,从各单位精选能做事、会干事、责任心强的干部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组成140个驻村扶贫工作组,进驻43个贫困村和31个摘帽村、66个非贫困村(社区)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实现帮扶力量“五个全覆盖”:即贫困村、非贫困村(社区)选派工作队全覆盖,选派第一支书全覆盖,市直各单位(含乡镇街道)包村扶贫全覆盖,市级领导挂乡联村全覆盖。“集中培训+在线课堂”实现帮扶能力大提升。通过开展全市脱贫攻坚基础工作培训、驻村工作业务培训、邀请扶贫业务骨干进行专项指导等多种集中培训方式让驻村干部掌握各项扶贫政策,明白各项脱贫措施怎么开展落实、基本档案资料怎么完善齐全;开通驻村扶贫工作QQ群和微信工作群,及时将培训资料上传,覆盖到未参训的驻村干部。“电子台账+后勤保障”实现驻村畏难能化解。为驻村工作组安装钉钉App打卡签到系统,建立钉钉通讯录,形成驻村宿村考勤打卡电子记录台账,避免因事不在村被督查问责;规定帮扶单位必须确保派出的工作组一年4万元的工作经费,对驻村队员要提供相应的交通、生活补贴,要购买保险,让帮扶干部安心驻村、放心工作。“常态机制+正面激励”实现干部主动勇作为。实行“日督、夜查、早巡”制度、“每月百名电话核查”制度、“四个一”例会制度、“五个一”管理制度、驻村宿村公示和留档佐证制度、“一卡(档)一餐一宿六访月电话”制度,强化了驻村宿村纪律、提升了驻村帮扶实效;将市驻村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绩效考核实行单列考核,不再纳入原单位考核,纳入市“狮子型干部”评选范畴,对驻村扶贫工作中驻村作风扎实、工作成效明显的扶贫工作队员优先提拔重用,激发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

四、找准脱贫路径、精准滴灌到户,取得实效

做到资金、项目、措施因户“滴灌”,在全面摸清摸透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以“十项工程”为抓手,突出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基础设施配套四大类项目,让“项目资金跟着穷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一)找准脱贫路径,实现家家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可持续

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推进产业“联动式”扶贫,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四级覆盖“带动”。筹措资金2亿元,实施“产业四级覆盖”贫困户。投入资金5872万元实施“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即结合产业扶持以奖代补政策,落实贫困户家庭帮扶项目,实现 “一户一产”,受益4.1万人;投入整合资金1305万元实施“村级产业带动贫困户”,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与贫困人口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实现“一村一品”,全村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财扶资金总规模的125%以上收益分红,至少分红5年;投入资金2453万元实施“乡级产业带动贫困户”,即以农业龙头企业、国营公司为载体,结合乡镇区域产业特色,通过农村流转土地,采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5年以上的分红合同,带动贫困人口0.5万人;投入资金9043万元实行“市级产业带动贫困户”,即用扶贫重点产业项目、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项目,采取委托帮扶模式,带动贫困人口1.2万人,保证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收益800元-1000元不等。建设光伏发电站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投资了4400万元在84个村(其中74个贫困村全覆盖)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已全部并网发电。

主导产业“联动”。按照“短中长”(短期以黑木耳种植、稻田养鱼、畜牧养殖和旅游服务为主,中期以茶叶、猕猴桃等种植为主,长期以中药材、产业示范园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主)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原则,在特色农业上完成种植业40万亩,养殖业98.88万头(羽),稻田养鱼5000亩。建成万亩示范园 3个、千亩示范园12个、百亩示范园148个,直接受益贫困人口3.9万人。-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通过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方式,投入资金4581万元,先后实施了黄金茶、中药材、精品农业产业示范园、湘西黄金茶基地开发等项目,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万人,连续5年人均年收益800元-4000元不等。

双塘大兴村:陈平带头发展黑木耳产业。

二是注重产业融合,推进产业“链条式”扶贫,变“单一为综合、过客为常客、潜力为实力”。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实施“旅游+、互联网+”等扶贫行动,构建一二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以乡村旅游扶贫精品村为重点,打造苗族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带动贫困脱贫。例如,寨垅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发展股份公司,村里的150名贫困户通过入股土地1800亩,人均分红4550元。坪朗村组建苗鼓表演队进行商演,带动建档立卡户13户参与,开展的猕猴桃、草莓等采摘体验项目,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互联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货进城”。出台奖励措施,对电商企业销售本地农特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按比例给予奖励,物流发送本地农产品包裹量一定规模的快递企业给予上限10万元补贴。引入名企增强电商扶贫动力,与京东集团、湖湘商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开通运营“湘村购”、线上“京东·吉首特产馆”,与集群E家、易田电商平台合作搭建农村电商服务网络架构,形成农村基地生产加工、服务站填报信息、电商平台网上销售的电商扶贫产业链条,受益贫困群众1.5万人,为30个贫困村农产品进城销售开辟了新途径。

三是推进转移就业脱贫,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积极推进贫困户本地与外地转移就业,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通过自己勤劳双手带动全家脱贫。“摸需求”,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进行摸底,确保就业信息精准。建立乡镇和村级人力资源数据库,随时做好新增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动态更新及跟踪服务工作。“引进来”,每年都要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人才集市”等招聘活动近20余场次。特别是与东莞市、济南市举办的招聘会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此外,与16个省内外劳务协作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畅通了劳务协作渠道。“贴出来”,把企业岗位信息贴出来,破解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力之间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先后在全市93个行政村和社区设立固定的招聘信息发布专栏,经过筛选后,定期发布就业岗位信息,让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村就可以看到招聘信息。“稳下来”,通过“企业+农户”,推荐就业扶贫基地,使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在全市遴选吸纳贫困户就业能力强、带动优的企业申报全国就业扶贫基地,为转移就业助力,其中吉首市诚成纺织有限公司已入选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四是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实现“传统林业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转变”。选派生态护林员,贫困户有了“绿色”靠山。出台《吉首市村级专职护林员队伍配备方案》,《吉首市生态护林员培训班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市积极推行选聘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贫困户优先,共选聘了贫困户护林员407名,工资报酬为每人每年1万元。建设生态“绿色”银行。大力实施“产业建设生态化”扶贫工程,对油茶、木本药材等特色林业产业加大帮扶力度,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已在全市建成油茶、木本药材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近16900亩。

(二)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户户有其屋,确保贫困群众建得起、搬得出

岩科村光伏发电

我们把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完善政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农村贫困群众“居者有其屋”。

一是采取“四个一批”确保危房改造“建得起”。通过危房改造解决一批、保障性住房统筹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批、集中安置保障一批4种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细化补贴标准,维修户根据维修情况给予相应补助、新建户根据农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和成本需求等不同情况,按照人口比例给予相应补助,同时根据省最新精神,对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极弱的特困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不设定最高补助限额,确保了每一栋危房建得起、住得进。

二是实施“四个结合”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 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让农民变市民。吉首近50%的搬迁户安置在城区,在城区寸土寸金和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城区建设用地200余亩用于扶贫搬迁;把易扶贫搬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让搬迁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安置在“经开区”和“百里”两大工业园区内的贫困群众,通过搬迁农户就业技能培训后,在工业园区企业就能实现就近就业;把易地搬迁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例如,把坪朗安置点建在德夯风景名胜区附近,让建房风格彰显民族特色;把分散自建安置与“小集中”结合起来。优选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按照乡村规划选定小集中安置区“组团拼盘”“小集中”安置。我市十三五期间,省下达的搬迁任务7751人,在年底能全面完成。

三是强化“四项后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住得好和能致富”,,出台了《吉首市‘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搬迁户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就业、入学等方面明确了优惠政策措施。又就后扶工作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专班,从“培养劳动技能,创造就业条件”、“落实扶贫政策,提高保障能力”、“综合政策利用,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思路,完善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搬迁户进行精准后扶。对安置在行政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群众逐户落实发展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和“一户一业”;对城镇安置户一方面做好劳务输出就业培训,一方面利用工业园区安置优势,对接“市经开区”和“百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就近就地就业,已对接第一批企业用工岗位600个;对于就业能力弱的搬迁户安排第一批58个公益岗位兜底,确保每户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

(三)落实惠民到户措施,实现人人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有保障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兜底、健康扶贫、教育发展脱贫,不断将惠民到户政策向贫困地区与贫困户叠加,织牢社会保障网,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能不掉队、有保障。

一是实施“两线合一”,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让贫困群众日常生活有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要求,将保障政策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户叠加,我市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水平,农村低保标准从220元/人/月提高到270元/人/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随着保障标准的提高,我市将农村低保的人均救助水平从月人均补助125元提高到142元,救助比例提高13.6%。通过清理整顿,精准认定兜底对象,将全市符合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贫困人口得到保障。

二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健康扶贫,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工作要求,针对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从八个方面下足功夫。“筹”,从城乡医保基金、民政、财政、医疗帮扶贷款等筹集资金,设立建档立卡医疗帮扶资金专户。“保”,市财政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扶贫特惠保险”。“扩”,适度扩大药品报销范围,对尼诺替尼等16种特殊药品纳入城乡医保大病报销。“调”, 将建档立卡户医疗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并对建档立卡户患者在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减半,报销比例按照一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100%,二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95%,三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90%。“简”,简化住院报销程序,开通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落实“先诊疗、后结算”政策,在全市实行“一站式、一票制”服务。“集”,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已完成112名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病人群的分类登记及建档。其中94名贫困患者住院治疗,4名患者已完成手术治疗。“签”,实施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基本完成,签约率100%,并针对503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关健康管理。“兜”,实施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建立了目标人群名单,对需要医疗慈善救助的人员进行汇总,预计12月底完成救助工作。

三是实行“免补并举”,推进教育发展脱贫,让贫困群众上得起学。全力扩大资助面,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包括学前到中职学生的免学费和补生活费,对大学生给予一次性资助和提供国家贴息助学贷款,切实降低贫困户家庭子女的就学负担。此外,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乡镇政府、学校、村组控辍保学三线责任制,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为。据统计,我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3.9%,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为0。

(四)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村有变化,确保村庄村容美、生活好

茶女采茶

我们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大幅提升贫困村的基础建设,让群众在日常生活方便、舒适的环境中实现脱贫。

一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项目跟着“短板”走。脱贫攻坚,离不开基础先行。围绕贫困群众所盼所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贫困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累计改水近3.9万户,所有贫困户都能喝上放心水;实现贫困村村村通路,25户以上自然寨寨寨通达。此外,通过提升改造,农网电网改造、4G覆盖率、光纤通达率、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室实现全覆盖,打通了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绘就“美丽乡村”,实现人在“画中”游。紧紧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德“五美”乡村格局,实施重点贫困村乡村基础设施工程,以点、线带面,全面提升村容面貌,实现“人在画中游”。以家庭、坪年、中黄、坪朗、幸福等9个乡村旅游扶贫精品村为重点,完成门楼造景、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等项目建设;修建了传统村落的游步道、河堤、水碾、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在30个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及门牌设计和安装,配备电视、电脑、货架等。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文明创建大宣传、美化亮化大行动,发展民宿、农家乐、山地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业,让群众坐到家里也能有收入,把贫困村建成人人都向往的美丽宜居新农村。

五、严格脱贫程序、动态进行调整

我市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验收的要求执行每一步贫困退出程序,现将来每年度的建档立卡数据陈述如下:

(一)年度脱贫村数:退出贫困村31个, 年退出贫困村43个。

(二)年度脱贫人口数:脱贫1496户6404人;脱贫1897户7234人;脱贫2613户9741人;脱贫4987户19723人。

(三)年度贫困发生率:底为22.1%;底为17.7%;底为11.9%;底为0.71%。

(四)年度返贫人口数:返贫22户108人;返贫138户625人;返贫74户161人。

(五)年度新纳入情况:新纳入38户149人;新纳入282户1078人;新纳入219户758人;新纳入3户3人。

(六)三率一度自评情况:全市贫困发生率为0.71%,错退率为0%,漏评率为0%,群众认可度为98%。

六、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我们在瞄准脱贫摘帽目标的同时,也及时对巩固提升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针对市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后的后续帮扶、巩固提升等措施,出台了《吉首市关于建立贫困退出后续扶持政策的意见》,注重了政策的持续性,将实现脱贫与防范返贫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七、退出申请

通过自查自评,吉首市脱贫攻坚成效符合贫困退出要求,其中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71%,错退率为0%,漏评率为0%,群众认可度为98%,达到脱贫摘帽标准,现申请退出贫困县序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刘亚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