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桂北传统村落(8)中国七大八卦村之一江南水乡梅塘村

桂北传统村落(8)中国七大八卦村之一江南水乡梅塘村

时间:2022-10-22 15:27:46

相关推荐

桂北传统村落(8)中国七大八卦村之一江南水乡梅塘村

编者:这是赵清泉的传统村落修改稿,小编感觉不错哟。他基本上是按桂学要求写的,史家笔调,语言却不呆板。当然,还是请行家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在文后留言,以便采纳,更为完善!

据《赵氏竹简梅塘宗谱》记载,梅塘赵氏始祖赵琼公,字宝重,别号可珍,生三子,长郎延堂、次郎延海、叔郎延皋。公由宋皇祐三年(1051年),自浙江省金华府兰溪县竹简村,迁至湖广清湘县(今全州县)。另据《全县志》:“梅塘村赵姓,南宋时迁自浙江金华府兰溪县”[①]。延堂宗支十二世赵四,字居士,居于大宅拉。十五世赵梅岩,字芳境,为翰林学士。梅岩公一日前见池塘一口,水清如镜,景色宜人,山清水秀,源远流长。尤喜塘中梅树一株,如重见江南春景,又得爽日之欢,且每日禽畜尽在此塘水中嬉戏畅游,果乃邀祥之兆。梅岩公不胜欣喜,遂自大宅拉故地迁居此池,傍水而居,建立房舍,名之曰“梅塘”,此乃梅塘村之所由来。另据赵梅岩公的墓志铭亦可证实此得名的由来,“宋度宗(1265—1274)时翰林院学士……因元时兵乱,闲游见塘中梅树一株,而江南春景又得,遂由大宅拉移居此方池,建立舍地,名曰‘梅塘’。”梅塘村自十五世祖赵梅岩于元初始建,距今约有七百余年历史。

梅塘村属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三友村委,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位于越城岭脚下,地势西高东低,处于山岭和丘陵之间的小平原上,西与桐油关口相连,南与松川村交界,北与下必田村接壤,东与玉田村交接。北面距湘江支流白沙河约400米(北面湘江支流穿村而过)。村西北有绍水至桐油村委的乡级水泥道路经过;村西南有绍水至大惠村委的乡级水泥道路经过;东距湘桂高速铁路1公里,距322国道5.6公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梅塘村村域面积为2.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田681亩,旱地319亩,村庄占地面积430亩,现建筑占地面积约45042.62平方米,其中传统建筑群主要以梅塘池四周和梅溪两侧为中心分布,建筑规模为31542.41平方米。整个村子按照九宫八卦阵排布,保存着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民居星罗棋布,古巷纵横交错,步入其中,犹如进入八卦迷阵。全村以赵姓为主,全、蒋、秦、周等姓氏,为清末至民国时期由湖南迁入。在红军突破湘江之役时,曾是红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的长征途径之道。

一、选址格局

梅塘村位于越城岭南坡山脚,位于白沙河桐油关口冲积平原地带,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上丘陵平地交错,地势较为平缓。古时位于西延区(今资源县)途径桐油、大惠等关隘的重要官道节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优越。在主体空间上,梅塘村以梅池、梅溪、三大古井为村中心,整体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据险敛财。地势较白沙河高3-5米,距离约500米,既可以满足村民生产灌溉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水患对村中央造成的灾害。梅池、古井、梅溪等水网,实际为全村的龙脉所在,又为村中央地势最低处,八大古巷地势均高于此,既符合肥水不外流的思想,也较好地解决了全村的排水问题,更可调节村中小气候。

可以说,梅塘村落选址考究,符合古人“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的风水思想,且山体遮蔽后方,成为背景轮廓,水面铺陈前方,形成拉开视距视野的山、村、水的介质过渡风貌。

梅塘选址示意图

二、历史沿革及历史人物

明初属于全州府宜乡,后属永州府全州宜乡;洪武二十七年属桂林府全州宜湘乡,清因袭不变。民国时期属全县建宜区宜礼乡,建国初期属于咸水区绍水乡,六十年代属于绍水人民公社,八十年代属于绍水镇,延续至今。梅塘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原村中的牒谱虽已亡佚,今《赵氏竹简梅塘宗谱》对梅塘村民国之前的教育文化成绩已经不可详考,但据《全县志》“第五编选举”部分记载,梅塘村岁贡生有赵溥、赵宏(弘)捷,其生卒年月均不可考,任官分别为高平知县和灵川府学训导。另据村中族老回忆,路田里原有科甲石多对,甲石、功名碑石和科举牌匾,或架桥铺路,或砸烧焚毁,已难以追溯先祖辉煌业绩。

梅塘三十二世祖赵有昌在梅塘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因为梅溪公祠的建造完工、路坪井的修缮都有他的功劳。赵有昌为人端正而富有威信,又德高望重,整个村子的村民和商铺商贩都对他恭敬有嘉。他号令村中族老或出资、或捐粮、或出力,于嘉庆二年(1797年),建造了宏伟的梅溪公祠,公祠内上座旁摆放的碑记为证。此外,他还于嘉庆四年(1799年)倡议修缮了村中东南角的路坪井,他见到此井虽“清泉皎皎”,但“井岸崎岖,往来汲水者常叹险阻,难以立足”,故而号召“同老多人乐布金钱,委工匠取石于山之岗,不日而遂成康庄”,所以在(赵有)昌等族老主持下,延请工匠从山岗取来石头,砌好井边,便利于村民。梅塘村能坐拥三口绝佳好井,离不开象赵有昌等祖辈的智慧和心血,留下此宝贵遗产。可见,梅溪公祠、路坪井等村中古迹,都离不开赵有昌等族老先辈的辛勤付出。

据村中长老回忆,赵有昌因为过于刚正不阿而招致村中懒散青年的不满,因为他脸上有大大小小的麻子,又如“雷公”一般严厉,故而背地里称他为“雷公麻子”。他见到村民乱晒衣物在公祠旁边或者路坪巷子,直接扔了他们的衣物,并大声训斥;见到有妇女在洗碗的池子浣洗衣服,直接倒了她们的衣服,并公开批评;见到妇女在屋外喂奶,直接会骂该妇女,让她在屋内喂奶,怕有伤风化。村民见到他经过,都会毕恭毕敬,商铺也会注意自己的商品是否摆放得整齐。可见,梅塘村爱护公共卫生的家风和传统,渊源有自,像威严的赵有昌等乡绅的管理下,梅塘村愈发积极向上,发展越来越好,水乡风貌更加迷人。

三、重要历史事件

梅塘村不仅建筑独特,红军长征也留下了重要的足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境内湘江上游全兴灌之间强渡湘江,突出重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红军通过湘江突破,部队战士减员大半,折往翻越清明界至西延油榨坪(今资源县中峰乡),西行翻越老山界。红一军团在行军往全州、资源交界的清明界途中,途经梅塘村。据村中多位健在的耄耋老人回忆,红军路过梅塘时,用了大半天,晚上跟上来的部队,还在村中的三个大祠堂就地宿营。在梅溪公祠和守绅公祠大门前,挂着数块荣誉牌匾,其中还写着“红一军团宿营地”的荣誉牌匾。建南公祠还作为红一方面军临时救护所,为红军伤员救助起到重要作用。在八十多年前,村民不仅热情招待,还为行军的士兵们送上了短暂的军民联欢。

湘江战役翻越清明界途经梅塘村

村民收养长大了当年湘江战役失散的小红军赵昌金,其时不过年仅十三四岁,而如今他早已成家。虽然在八十年代已经不幸离世,但其留下了双胞胎儿子赵达兵和赵达春,也都生活在梅塘村中。据赵达兵家人回忆,赵昌金原本是江西人,本名尤金宝,长征途中不幸脚伤,途经广西境内,湘江战役发生,由于脚伤严重,与同行的青少年红军战士在凤凰大坪渡口掉队。在同行战士搀扶下,一路追赶。在洛口时,正遇民团和桂系军队搜山盘查,他们就地藏在废弃的瓦窑之中,饥寒交迫的一夜之后,趁着清晨同伴出去觅食,无奈惨遭民团屠杀,再也没有回来。而赵昌金因脚伤不便,侥幸逃过劫杀。洛口亚元村罗传坤的祖父冒着杀头之险将他收留。罗家并不富裕,他只能自谋生路,几经周折来到梅塘,在赵昌萌父亲赵吉煊家打长工维持生计,赵吉煊当时是国民党全县(今全州县)政府参议员,在村中是大户,最后还当了唐央姐家的上门女婿,改名为“赵昌金”,就此在梅塘村扎下了根。不过由于怕被说成是逃兵,他一直不敢将自己坎坷的遭遇告诉家人,也不敢说自己是红军,更没有敢回江西老家。直到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在世的红军优抚优待,他才将不平凡的经历告诉了家人。不过,一次上山砍柴途中,不幸被疯狗咬了一口,他没有在意,也没有吃药,不幸发病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四、 村内人文景观简介

梅塘村传统建筑群保存规模较大,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带有浓厚的江浙风格(或称徽派建筑),以池塘和流经村中的小溪为依托,前后历经七百余年,在岭南地区建造了别具江南水乡韵味的古村落,所造建造不仅具有江浙建筑特点,亦融具岭南建筑的特点,是研究桂北古村落建筑及历史文化较爲珍贵的实物资料。

村中主体古建筑一瞥

村中主体古建筑一瞥

八卦村落

八卦,传说是人文始祖伏羲所创,是汉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整个村子按照九宫八卦阵排布,保存着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民居星罗棋布,古巷纵横交错,步入其中,犹如进入八卦迷阵。

全国有名的八卦村落有浙江诸葛村、广东高要市梨槎村和蚬岗村、连州市黄村、广西全州县梅塘村、阳朔木山村、安徽徽州区呈坎村等七大八卦村。梅塘村既有八卦村的巧妙布局,又有江南水乡特点,风格独特。

梅塘村以梅池为核心,梅溪古道、小园路巷、路坪井巷、守绅公巷、建南公巷、四大房巷、凤桥头巷、良家巷八条小巷向外辐射,许多小巷纵横相连,好似相通,实则相隔,如同迷宫。其中梅溪古道沿着梅溪而建,全用鹅卵石铺砌,长约478.6米,将梅溪街、梅池、梅溪公祠等主要传统建筑穿织一体。

路坪井巷

梅溪古道

路坪井巷

其余巷弄亦以鹅卵石铺砌,如小园路巷、路坪井巷等主要街巷还拼铺各种图案,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八条小巷,虽历经数百年,人丁兴旺,屋子越盖越多,但九宫八卦整体格局依旧保持。古民居均为小青瓦两坡顶,内部结构有抬梁式,又有穿斗式,建筑中既有明中期户型紧凑、无天井而略显昏暗的鹅卵石墙脚、泥砖墙建筑,又有明晚期至清代的户型宽大、天井式的青砖包泥砖墙的建筑等。村中房屋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的典型的徽派建筑,完整保留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各种建筑的雕刻工艺精湛,结构丰富,民居与祠堂大部分建筑风格保持一致,与周边的梅溪、梅池、古树环境巧妙融合。

三大公祠、八角亭

梅塘村传统建筑群保存规模较大,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带有浓厚的江浙风格,以池塘和流经村中的小溪为依托,前后历经七百余年,在岭南地区建造了别具江南水乡韵味的古村落,所造建造不仅具有江浙建筑特点,亦融具岭南建筑的特点,是研究桂北古村落建筑及历史文化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村中的传统建筑群主要以梅池周围和梅溪两侧为中心分布,建筑规模为31542.41平方米,现存有明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八十余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梅溪公祠、建南公祠二座,较完整的祠堂守绅公祠(已经修缮)一座,三座祠堂相互紧邻,集聚紧凑,庄严宏伟。

梅溪公祠外景

梅溪公祠是梅塘村中传统建筑群中集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于一身的建筑精品,建于嘉庆二年(1799年),前临梅池,右接梅溪,后接猴子坪,原设有后花园和小花园,今主体建筑面积达987平方米。细分为正祠上座,高9米,两边为长形走廊,长方形井坪,下座高8米,设中行道,两边各一天井,紧接与门楼相连接。天井下为二口鱼池,水中植栽菖蒲、丝藻,常有鱼虾嬉戏其中。内设亭厅,两边为聊房,外边穿巷门楼,高3.5米,祠厅左侧,上下两座,五柱楼房,上座为会客议厅,下座设为厨房食厅。门楼倒映于清澈见底的池水之中,古朴建筑与周边环境掩映成趣。

全祠建筑布局紧凑,气势雄伟,砌墙台木圆柱均美观大方,瓦面双漕挂线,设计精致文雅。对穿双闪月亮大门,阳光普照,象征与日同光,亦有月照中秋之感。正大门金刻大门对联一付:

梅柳渡江琴鹤声华腾桂岑,溪山迎旭曙箕裘德泽纪钱塘

此联正可谓与祠堂源远流长的历史相呼应,族裔及村外游人无不赞赏祠堂建造者的神功。

梅溪公祠下座和中堂

梅溪公祠中井和上座

祠堂内部,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木构件和柱础浮雕花卉、鸟兽纹,内部抬梁满饰牡丹图、陀墩雕刻成兽形,如象、兔、麒麟等。雕刻最为独特的是上天井两侧过廊的撑拱,它与枋为一根整木,枋头雕刻为拱形,上浅浮雕牡丹花叶,上托高浮雕成为牡丹花状的撑头托住一枋,兼有承重、装饰的效果。

梅溪公祠檩木与椽木精美雕刻

建南公祠位于梅溪公祠的西北侧,坐西朝东,建筑面积为651.49平方米,为清代建筑,其结构为硬山顶抬梁式,门楼隐藏于正面外墙之内,外墙高于门楼,建造样式较为独特。建筑内部门阑、四字纹窗透雕松鹿图、瓶花等纹饰,风格秀丽。

建南公祠侧面山墙

守绅公祠建筑面积为537.39平方米,坐西朝东,位于梅溪公祠正侧面,建南公祠的东南侧,始建于清末,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修原公祠的下座,并在内墙右侧西角嵌有“新建绅公下座碑记”。由于历史原因,常年失修,并被附近村民作为家用,于修缮,对地砖、纹饰作了清洗,重新装上正大门和部分柱梁。其中原本的大梁、花板、柱础上的雕饰十分精美。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高低错落。

守绅公祠内部

三大公祠内部排水系统以天井回形沟和外墙排水沟组成,建南公祠和守绅公祠地势相对高,排水较为畅达,墙外排水沟均汇聚到守绅公巷的沟渠,最后排至梅池之中。梅溪公祠地势相对较低,还在下座设有隐排水沟通向梅溪,在大暴雨天气情况下,上座和下座的天井水依旧能够顺畅排出而不溢满。

八角亭位于村口,建于梅溪上,为“梅塘街”的入口,受中国传统堪舆术的影响,为梅塘村的坐水口,寓意“肥水不外流”,村中有时亦称为“坐水亭”。八角亭为小青瓦重檐歇山顶楼阁建筑式样,穿斗式结构,建筑面积为36.62平方米,风格独特,解放前一直为梅塘村的入村口。

八角亭

商业街

明清时期,梅塘村是从全州经由西延区(今资源县)通往湖南的湘桂古道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商业一度繁华。村中曾开设有药铺、铁匠铺、米粉铺、油铺、染坊、布铺等大小36间商铺,素有“梅塘街”之称。梅塘街以梅池为中心,分为北街和南街,现存的26间商铺,主要分布在这两条主街上。临梅池的商铺前原接过廊,廊为小青瓦一坡顶穿斗式结构,廊前设有坐板和护栏,现存部分过廊。商铺有一层和双层的,双层商铺,则下层为铺面,上层为全木结构的住房,不少双层的还带吊脚楼式架于梅溪上。

古商铺一瞥

古商铺一瞥

古商铺一瞥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梅塘街的民间手工作坊和商铺已经消失,成为了历史印记。自动化的织布机取代了原来的织麻布机、织褐机,染坊也随之取代;现代化的机电榨油机也取代了人工的榨油作坊;大型炼钢厂的出现也取代了手工打铁;国家医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传统药铺式微。不过,留下的如油铺“黄泰和号”,商号依旧留存在主墙外侧,仍可窥见当年的商业繁华的景象。“梅塘街”很可能是全州县现存的唯一保持传统小商业风貌街面的实物图景,可以探求明清和民国时期商业萌芽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黄泰和号”油铺

“黄泰和号”油铺

如今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梅塘村已经修通来往镇上的乡道,为便于村民的日常急需。乡道左右逐渐集聚了便利商店、农产品店、碾米厂、肉铺等,亦可谓是当年“梅塘街”的今日再续。不少原先商铺的主人已经在镇上或者县城继续从事相关行业的商业贸易,将“梅塘街”的商业盛景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梅溪

古渠为梅溪,古池为梅池,二者组成了整个村子的龙眼和龙脉。梅溪源自百步岭堰坝处溪水,出桐油关口,经立书头村中而过,在两村交界地带的孔孔塘分流为二,往梅塘村中方向去则为梅溪,往农田方向去则为水渠。梅溪经由后龙门古民居、梅溪公祠、梅塘街民居、八角亭,过乡道流向玉田村,其后过桐泉庙、三友完小,流经农田,于江岸悬崖飞入白沙河。

梅溪古水渠

梅溪古水渠

古桥三座架于梅溪之上,其中有一座为砖砌小拱桥,位于梅溪公祠西角清澈的小溪从桥下静淌而过。流经梅池附近,有两座以碑石搭建的石桥,历经岁月沧桑,刻字已被磨灭,石桥与溪水已融合一体。

清澈的梅溪

清澈的梅溪

梅溪村中穿过多座传统民居,不少建筑为木基,整座房屋以木板跨水而建,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同时,还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流经八角亭,有金色刻字楹联:

似霜扑香梅花千古秀,如镜映月塘水万年清。

此联点明了“梅塘”村名的由来,正印证了梅塘村建造者赵梅岩见得梅池水清如镜,看见似霜扑香的梅花,恰似江南水乡般的春景时候的喜悦心情。正是有了水清映月的梅池、静谧安详的梅溪,才让梅塘村有了江南诗意,让人流连忘返。

九井八塘

绍水镇梅塘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越城岭山系且正处于山脉南麓,又位于“湘桂走廊”中段,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湿气流交汇,雨量较为充沛。降雨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7%—75%,为丰水期;11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较少,仅为全年降雨量的11—18%,为枯水期。梅塘村所处地层多为粉质砂土、砾岩等含水岩层,属于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通过构层岩间裂隙和风化裂隙发育、基岩风化壳和残坡补给,由于位于越城岭南麓基岩断裂的丘陵地带,又位于白沙河出桐油关口的冲积扇,地下径流分布广泛,地下水排泄以泉排泄。正是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造就了梅塘村多样的水景观系统。

旧时梅塘有“九井八塘”[②]之说,“九井”,现存的古井位于梅溪公祠附近的五口井(其中一口为洗澡之井,一口在附近居民屋内),位于小园路巷的一口古井,位于三友完小附近的一口井,其余井水多废弃或被房屋填埋。“八塘”,包括村中央的梅池,荷叶塘等两方现今仍存在的大塘,而八角亭附近的两方塘水被建为房屋,大黄泥塘、小黄泥塘、孔孔塘等则已作农田使用。

村中主体建筑和水井等都围绕梅池展开,没有此方水域,梅塘自是逊色不少。梅池自梅岩公宋末元初时期就已经在此居住,历时七百余年。位于村中央,占地约一千多平方米,池水得益于村子丰富的地下水,主要从梅溪公祠左侧的澡池和两侧的水井缓缓注入,一年四季不曾间断。池水冬暖夏凉,常年恒温在18℃左右。在寒冷冬季,由于池中水温较高,升腾的水蒸气与大气接触,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白雾,造成冬日村中央烟雾缭绕的奇景。池水清澈,游鱼历历可数,可谓见之让人赏心悦目。梅池不仅水质清澈,而且与古人讲求“纳气聚财”的观念密切相关,还兼具安全防火功能。九十年代,梅溪公祠因线路短路,门楼不慎失火,村民就近以梅池水,迅速将火扑灭。

梅池春景

梅池春景

就现如今使用的梅溪公祠左右两侧的马家井、守绅井和梅池东南角的路坪井,三口大井而言,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使用,而且水井古朴美观,是梅塘村江南水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口大井,据刻于嘉庆四年(1799年)的路坪井的碑记称,“族之井泉有三,皆清甘不浊,如鼎足峙,朝夕汲取,户嘉赖焉”确实是“清甘不浊”,且位于梅池的西南、西北、东南三角,如同“鼎足”三立的格局。

马家井井池充分考虑井水的多功能使用,进行了巧妙设计,采用三潭两跌的井台形式,第一个水池约1.2米见方,为泉眼所在,提供清洁的饮用水;第二个为洗菜池,1.5米见方,水面低于饮水池约半尺;第三个池为洗衣池,低于洗菜池约半尺,长约2.5米宽1.5米。井水直接流入梅溪。根据不同的功能对水的洁净程度的要求,井池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巧妙设置,虽然看似普通,却十分精彩,充分利用了空间。饮水池内长有红蝴蝶、水柳等水草净水美化,其中水柳长势旺盛,时常会长至池顶,有专人定时清理。

马家井

马家井

守绅井和路坪井则只有饮水池和洗菜池两阶,守绅井直接汇入梅池,路坪井汇入梅溪,与马家井不同,两口泉井内长满了水蕴草(亦称蜈蚣草)、绿毛丝藻,既可以净化水质,又为泉井的鱼虾提供丰富的氧气。路坪井井旁有一刻于嘉靖四年(1799年)的小碑,据碑记“惟此井居塘之下,据沟之傍,不知历几世。但清泉皎皎,井岸崎岖,往来汲水者常叹险阻,难以立足。昌等情深,方便更饮,同老多人乐布金钱,委工匠取石于山之岗,不日而遂成康庄。匠氏曰:‘永斯井有永斯利者也,不可不记之石,以永垂不朽。昌等深█其记██记以镌之,锺永盛各重任。”在明清时期,路坪井如同今日,居于塘东南角、梅溪旁,虽然清泉洁净透明,但不同的是,井边崎岖不平,往来汲取用水的民众苦于其险阻、且恐不慎失足。所以在(赵有)昌等族老主持下,延请工匠从山岗取来石头,砌好井边,便利于村民。梅塘村能坐拥三口绝佳好井,离不开像赵有昌等祖辈的智慧和心血,留下此宝贵遗产。

路坪井

路坪井

守绅井

守绅井

传统建筑群保护措施

梅塘村村民非常珍惜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对于凝重祖先智慧和心血的传统建筑极为爱护,曾主动集资维修“梅溪公祠”。随着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文物法普及宣传等,村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并由村老年协会牵头下 ,成立了“传统建筑保护协会”。在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调查后,保护协会与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共同协商,取得了相关共识:

(一)村民不得擅自改建和拆除老屋宅子;翻修或新建,应服从于梅塘古村落的整体规划和保护规划。

(二)村中保护协会根据各建筑物在传统建筑群中的综合价值大小,确定一批重点保护建筑物,如三大公祠、八大古巷、八角亭等建筑物,并作出相应标识和公示、针对村民开展保护传统建筑措施的相关教育,设立办公室和专门管理人员,以便村民自觉保护。

(三)对传统建筑群的整体修缮应在有资质的文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作出维修方案,在文物“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下进行整修。

(四)梅塘村的传统建筑群中夹杂着些许现代建筑,破坏了建筑群落的整体协调性。必须迁移或改造这些现代建筑,使得历史风格同一。主管部门对迁移、改造的村民作出相应的赔偿和经济补贴。

(五)村中规划还应根据建筑群内居民多少,留出相应土地规划满足新宅建设的需要,规划和建设新村应当报备古村落管理部门。

五、村内自然景观简介

铜壁石山

铜壁石山为长圆方形巨石,位于梅塘正村,座西朝东,鼎立白沙河江边,砺山带河,北与移居福海山、殿子拉、田中间、草坪里、木头冲、鸭家两边相距一公里左右的中间,西与立书头村及通往桐油村委的关口相距约一公里,可谓执扼附近村头的咽喉要塞。右壁石上,古树苍翠,荆棘丛生,葬有廿七世祖赵元绘(字后素)并立有碑石;左山底部有一穿山岩洞,水流源源不断,成为中流砥柱。此山正面与背面均有幽径通往山顶,登高即可将远近诸村尽收眼底,实乃本村一历史天然古迹。曾有古诗云:

铜壁源桐油,砥柱江中间。

水流穿石过,玉带牵住船。

由于水井直接饮用,硬度较大,在村干部组织下,以梅子岭的山泉水为用水源头,全村各家各户接通水管,并于今铜壁石山山脚设自来水总控室,正山顶建筑水塔,现如今已可完全满足全村自来水日常使用。

白沙河

白沙河古称“桐油关水”。据《全县志》记载,“桐油关水,在宜乡,源出关口,东流逕栗树头(今立书头),北又东逕梅塘、闫家,北又东流至梁家,北合庙山水,又东纳牛塘水,又东分为二,逕白沙,南又东复合流逕大丰田,北又东逕上宅、下宅之间,又东北至小江口入湘水。”[③]据今《全州县志》,白沙河发源于越城岭七巧界,源地高程为1511米,而非桐油关口。白沙河为湘江一级河流,流域面积154.1平方公里,全长30.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深1215毫米,多年平均径量1.872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赤兰河、福壁河、庙山河。

白沙河流经铜壁石山处,一分为二,一条往殿子拉、鸭家方向,称为社塘江,一条往梅塘、玉田方向,称为紫石江,二支于白沙初中处合流东去,于梁家西纳庙山河。二支流形成宽阔的洲台,经由数代梅塘人垦作,已形成数百亩农田,而灌溉水源正是来自铜壁石山下的堰坝,修筑的引水渠足以满足作物需水。紫石江江面较宽,而江中多嶙峋奇石,水流湍急,水缓处多深潭,成为村中孩童洗澡嬉戏绝佳场地。紫石江上原以跳石过江,遇到涨水时多有不便,中游1990年修造紫石桥,下游1997年修造铜仁桥,便于村民通行。

六、村内行辈和近来教育文化情况

行辈

梅塘赵氏始祖赵琼公,从第二世延堂、延海、延皋三支分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加之缺乏统一的史记,长时以来牒谱未修。血统虽同而派衍行辈各支派、各村各有不同,在夏宅村族老赵仰元、南宅村赵仰谦等人倡导下,多方采访、查找资料,认定与绍水镇塘口、乐家园、南宅、夏宅、上宅、赵家、双早田等村的赵氏为同宗族,并于1997年延堂、延海、延皋三支联合修谱,统一行辈,并新编“族昆业远共谱新传”八字作为三支派尊辈统一称呼。

因历史原因,族宗族谱等重要史记,绝大多数依遭焚烧殆尽,幸好族辈赵吉铣、赵武秀等,各保存一本残缺不全的祭祀资料,给村中修谱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贡献巨大。今据《赵氏竹简梅塘宗谱》记载,梅塘村为延堂公一支,行辈字语为:

琼延陈彦功首士用思夫裕

居学可梅沅玉杰琼俊献(沣洪)钜境

守天汝元存弘民能有序

惠(培)迪(德)永(克)吉(纯)昌(祖)达(武)道(树)恒(立)

延堂支派,即梅塘为核心,子孙繁衍日多,支脉于清中晚期先后从梅塘迁出,成立新的赵氏村落。如附近的东南田于清道光年间从梅塘迁出,殿子拉于清嘉庆年间迁出,彭家田、寨贝与清乾隆年间从梅塘迁出。今延堂支分为守輗五小支、守辄三小支、守绅三小支、守杰一支,共十二支。其中梅塘村为守輗天元秀吾启瑞公后裔、守輗天元汝元珠公后裔、守輗天元汝淦元珍公后裔、守輗天元汝元璎公后裔、守輗天元汝淦元琳公后裔五小支。今梅塘村族裔行辈已至四十一世恒(立)字辈。

文化教育

梅塘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原村中的牒谱虽已亡佚,今《赵氏竹简梅塘宗谱》对梅塘村民国之前的教育文化成绩已经不可详考,但据《全县志》“第五编选举”部分记载,梅塘村岁贡生有赵溥、赵宏(弘)捷[④],分别为高平知县和灵川府学训导。另据村中族老回忆,路田里原有科甲石多对,甲石、功名碑石和科举牌匾,或架桥铺路,或砸烧焚毁,已难以追溯先祖辉煌业绩。民国时期赵吉煊(1902—1953),字琼森,曾任白沙中心学校校长,全县县参议员。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重视教育的村风熏陶下,村民一贯秉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教育观念,坚持送养孩子入学教育。村东有三友完小和白沙初中,历年来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能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大批孩子考入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出国留学5人,考入中央财经大学1人,武汉大学5人,湖南大学2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上海大学3人,广西大学14人等,均为国内985/211知名高校,其他大学毕业生37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5人。曾在各级单位担任局长16人,正厅级1人。这些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梅塘村人,精于业务,勤于奋斗,遵纪守法,热心为党和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艺演出

梅塘村有着近千年历史,如今人口多达1300余人,村民多喜文艺。旧时族老常宴请文艺团队来村中演出,如舞狮队、杂技团及花鼓戏、祁剧、彩调等戏剧团,一般在梅溪公祠正门口下座,或在路田里巷口大坪处搭设戏台,农闲时节曲艺精彩纷呈,为村族老少送来别样的欢乐。

村中彩调表演

如今,趁着农闲时节,村民们的娱乐方式则为唱彩调、扭秧歌、跳广场舞等,全村还专门成立了老年协会,共有中青年妇女文艺队和老年文艺队两支文艺队,全村洋溢着浓郁的文艺气息。两支文艺队常在建南公祠利用傍晚到晚上的农闲时间开始日常的节目训练,村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精神生活。文艺队每年都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庄甚至镇上和县城演出,几乎逢年过节必有文艺演出。在梅溪公祠大门前,挂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颁发的“彩调·歌舞队”五个鲜红大字,是广西文联命名的全区22个“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文艺村屯之一,这也从政府层面对梅塘村的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肯定。11月30日,《桂林晚报》专门刊登《全州梅塘村村民好有文艺范 几乎天天举行文艺演出》一文,对梅塘的文艺演出作了详细的相关报道。

七、村内经济发展情况

梅塘村位于白沙河出桐油关口的冲击扇地带,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田681亩,旱地319亩。梅塘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梅塘村以花生、水稻等商品粮及果树、杉木等经济林等种植业为主,农业发展蓬勃发展。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的采用,取代了往日的纯体力劳动,大批劳动力解放出来,不少青年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如今已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一员。

村民种植的脆皮金桔,秋季过后,成片的金桔挂满树梢,放眼望去,田野多铺上耀眼金色,吸引了县城和市区的游客前来游玩采摘,水果经销商对金桔的品质亦赞赏有嘉,大量金桔被销往全国各地。村民种植的金桔畅销,初上市时节时常供不应求,收入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村貌焕然一新,民风亦积极上进。

不少村民还响应全州县政府打造“中国金槐之乡”,在县林业局、县扶贫办的技术指导下,于闲置的空地、贫瘠的山地种植和嫁接金槐,金槐集药用、食用、保健、观赏于一体,槐米市价每公斤多达60—70元,既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又使得生态相对脆弱的山地变得满目葱郁。

梅塘村历史悠久,村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山水交融,独居江南水乡风情。传统建筑以梅池为中心、梅溪为纽带,八卦村图、三大公祠、八大古巷、梅溪街古民居等建筑群保存规模较大,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村中建筑还与红军长征留下了不解之缘,在红一军团行军途中,作为临时救护所和宿营地,保存了红色革命的星火,并传播了火种。在新世纪社会发展态势下,梅塘村会续写先辈的灿烂辉煌,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合理利用传统建筑群和江南水乡的潜在价值,长期有效地保护传统建筑。

[①] 【民国】《全县志》“第二编社会”,页136。

[②] 祖训为“九井三塘”。

[③] 【民国】《全县志》“第一编地理”,页74。

[④] 按梅塘行辈当为“弘”。

原创作者:赵清泉

责任编辑:蒋廷松

桂北传统村落作者修改稿(7)千载桐封悠悠沛田

探寻全州教育兴盛之源,发现宋元书院孔圣石碑

探秘桂北土匪寨之:军火库上的寨山岭日军为何攻不克?

朝鲜战争时志愿军是否在桂北石脚村设有救护医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