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时间:2021-12-07 22:44:08

相关推荐

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100字左右三年级

陆贽的故事,就是告诫我们要慎微慎独,时刻绷紧严于律己这根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行得端、走得正,才能行得稳、走得远。只有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不徇私情,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履职才有底气、干事才会硬气,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为官从政的底线。

历史每食

唐朝第一清官陆贽穷得连皇帝都看不下去,唐德宗:爱卿你多少贪点

03:58

民间故事之清官奇遇…对他栽赃陷害 终因他清正廉洁 陰谋没能得逞

龍翔故事会kr86

民间故事之清官奇遇…对他栽赃陷害 终因他清正廉洁 陰谋没能得逞

17:49

光明日报刊发四川绵竹图片新闻:

画年画 传家风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题材包括民风民俗、戏曲艺术、廉洁故事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图为近日,四川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在指导小朋友画年画。

网页链接

一组《廉政故事》小图片,非常好![赞][玫瑰]

#廉政狙击征文#

15岁男孩出去玩,却再也没能回来,12月27日,河北廊坊。一名15岁男孩在结冰河面上溜冰玩耍时,不慎掉入冰窟溺水身亡。

假期来临,我们一定告诉孩子:

1. 不私自下水或溜冰,不到危险的野外水域,如湖面、沟渠等溜冰游玩。

2.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溜冰。

3. 不在冰面上穿行、逗留。

4. 如果要溜冰,要在大人的陪同下,到正规的溜冰场所。

万一不幸坠入冰窟窿,一定要智慧自救和施救。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尽量少出门,甚至不出门,写完作业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追追剧。尤其是悬疑剧,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能让孩子无形中学会自保。

《廉政狙击》这部剧值得一看:故事讲述了一群小伙伴从小一起长大,一场塌楼意外令他们失散,也从此彻底改变他们命运。多年后再重遇的他们早已经身份悬殊、敌我难分,不过也尝试在公义和友谊之间挣扎。

爆炸、飙车、打斗,情节跌宕起伏,剧情刺激惊险,友情、爱情、亲情,冲击着观众的灵魂。

案件一环扣一环,追剧时的紧张心脏都跟着跳动的厉害。

智慧的家长,和孩子探讨一下剧情吧,听听孩子们的见解,我相信假期过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安全,还有满满陪伴的幸福[比心]

早安 週三好 一個廉潔的忠臣 卻捲入黨爭

『破缸救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年仅七岁的司马光打破水缸救人,显现他的临危不乱,12岁时他还曾手刃巨蟒,处变不惊;他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写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更是传颂不绝的至理名言。司马光一生诚信待人,淡泊名利,正如苏轼对他的称赞:『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

司马光出生时,父亲司马池担任光山县县令(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因此取名光。司马光六岁受父亲启蒙,七岁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解说书中道理,之后跟着父亲走访各地,增加见闻,体察民情,也承袭父亲自奉俭约的原则。司马光20岁时参加会试,高中进士金榜,皇帝赐宴时,进士们头上戴花以示喜庆,只有司马光不喜奢华炫耀,为了依循规制,只好勉为其难的援例照做。

历史故事:毒誓应验遭恶报 神目如电不可欺

在清朝咸丰年间,遵化直隶州(今河北省遵化市)有位刺史,“刺史”在清代是知州的别称,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位刺史为了标榜自己很廉洁,提了一幅对联挂在大堂中:“我如枉法脑涂地,尔莫欺心头有天”,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贪官,枉法贪污之事干了不少,以至于一州百姓大多都能说上几件。他的对联不过是欺人,掩人耳目罢了。

由于当时官场腐败,这刺史居然平安退休,回老家河南某县养老。某日他在登山途中竟失足坠落,头碰巨石,顿时头破脑裂当场死亡,脑浆都出来了。真的应验了对联中所说的“我如枉法脑涂地”。

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有位县令,想要加收漕运费用为自己牟利,每石粮食要多收数百钱,县民纷纷提出质疑,反对声四起。他召集百姓,当众率领与漕运相关的胥吏(也就是办事员)二十人,到城隍庙中对神发毒誓,誓言为“所加公费出于不得已,非以肥私橐也,办漕加费,涓滴归公。有沾染一钱者,官不能保首领以没(官员死时不能保住脑袋,身首分离),胥吏等皆立受显罚。”当时人们普遍信神,看到县令都带人在神像前发了毒誓,也就相信了,钱很快收上来了。然而这县令却和胥吏们一起中饱私囊,把这些钱瓜分了。

不到一年,这二十位胥吏竟全部相继死亡,县令头颈部也溃烂生了一个大疮,病情日益危急。一天县衙门的守门人,突然在恍惚中看见一个长相打扮和城隍神一样的人進来了,转眼间又看见他提着县令的脑袋,缓步离开。他悟到这是城隍神来了,急忙向后院跑去,看县令情况如何,当时县衙都是前院办公,后院给县令居住。刚跑几步,他就听见后院传来家属的痛哭声,原来县令刚刚去世,死时“颈烂头落而死”,城隍神真的让他应验了“官不能保首领以没”的毒誓。通过胥吏们和县令的死亡,人们也都知道他们都违背毒誓,贪污了多收的费用。

这两则实例均记载在清代薛福成(西元1838-1894年)所著的《庸庵笔记》中。薛福成本人早年为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办外交。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晚年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深知晚清官场内情,因此其记载真实性极高,可谓真实不虚。

这两则真实的事例不仅告诉我们善恶有报的道理,更告诉我们人的誓言有神在听,是会起作用,是会应验的,不能随便发誓言。劝善世人切莫对某个人或者组织随便乱发毒誓,即使在无知的情况下,也是会应验的。只有真心向上天悔过,声明毒誓作废,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

资料来源:《庸庵笔记•墨吏设誓受谴》

(该文章系网络转载)

元末明初,就有这样一位官员,他清正廉洁,却郁郁不得志,最终庸碌无为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他名叫曾秉正,江西南昌人。他生于元末,明朝建立以后,他在偏远地区当了一个九品芝麻官,原本一辈子也没有进入京城面见皇帝的机会,然而洪武九年,一次天象的变化,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国自从汉代开始,便建立起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的理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巡视人间,而上天则负责对皇帝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如果皇帝干得好,上天就会降下祥瑞,如果皇帝干得不好,那么上天就会通过天象的变幻来示警。

然而到了朱元璋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谁敢说他干得不好呢?

于是,当时朝中的许多大臣纷纷脑洞大开,他们认为天象的变化恰恰证明了皇帝的伟大,正是由于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带领明军推翻了元朝,天象才会发生变化。

这脑回路,朱元璋看了都不得不服。

然而,看多了这样的文章后,他也就腻了,正在这时,一篇文章进入了他的视线。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曾秉正,或许是在偏远地区呆的太久,曾秉正想要去京城看看,他绞尽脑汁,吸引皇帝的注意力,然而他不过是九品的末流官员,怎样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呢?

经过一番思索后,曾秉正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其实这也很简单,与别人反着来,标新立异就可以了。

既然别的大臣给朱元璋唱赞歌,那么曾秉正就要指责一下皇帝的失职行为。

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元朝灭亡之后,在广大的中原地区,仍然生存着许多蒙古人,其中不乏蒙古贵族,他们为了逃避新朝廷的打击,纷纷改换汉姓。

曾秉正说:“此次上天示警,便是对这件事的警告,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自今天以后,应该严禁蒙古人改姓,天下自然就会太平了。”

细细品味这句话,虽然名义上是在指责朱元璋,但实际上还是将他歌颂了一番,朱元璋自然非常受用。

从此,朱元璋记住了他的名字,没过多久,便将他调入京城做官。

后来,由于朝廷人事的变动,曾秉正一度被外放陕西,然而大家心里都明白,朱元璋杀戮功臣是出了名的,在这种时候,能够离开朝廷,当人事重新洗牌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果然,在不久之后,曾秉正再度被委以重任,他回到朝廷之后,担任通政使司的领头人。

不知道是不是作秀,曾秉正将他标新立异的本事也带到了新的岗位上。

史书记载,此人为官正派,但实在是有些不通人情,他自己是个清官,便要求别人和他一样清廉奉公,这可苦坏了那些贪官们。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对贪污行为非常的痛恨,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为什么天底下的贪官,我就是杀不干净呢?”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当官可以说是高危职业。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

于是,不合群的曾秉正就成为这些贪官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俗话说三人成虎,即便朱元璋一开始对他信任有加,然而天长日久,他也不再相信曾秉正的操守。

感受到皇帝的冷遇之后,曾秉正也觉得心灰意冷,便向皇帝提出了告老还乡的乞求。

皇帝顺势批准,让他提前退休。

按理说,朱秉正的故事到了这一步就该结束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由于太过贫穷,他甚至凑不齐从南京返回老家的路费,走投无路的曾秉正,经过一番思虑,决定卖掉自己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

朱元璋后来听说了这件事,他龙颜大怒,连声责骂曾秉正。

大骂一通之后,他派人将曾秉正召回皇宫,让宫里给他净身。

所谓的净身,其实也就是做太监,曾秉正闻言大惊失色,连忙跪地求饶,可惜朱元璋此时已经打定了主意,任凭曾秉正如何求饶,都于事无补。

或许,对于朱元璋这样的人来说,曾秉正只是他利用的一颗棋子,当棋子失去作用,便只能黯然退场。

参考资料:《明史》

作者:墨浓

编辑:研开

村上一位大爷上周患新冠去世,可悲的是两个儿子都在监狱服刑,没能见最后一面,不能送终,社区组织同家族邻居帮助处理后事。

大儿子前些年开办建筑公司,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春风得意时北京、上海都有私人别墅,老婆离婚带孩子移居国外。他拖欠银行巨额贷款被判刑十四年,国内所有财产全部被执行变卖。

二儿子三十出头尚未成家,有多个同居女友,经营民间借贷公司,大量非法集资,开办多家美容院、按摩会所、音乐会所,并涉嫌黑社会组织,投资失败,血本无归,跳楼自杀被成功救起,十年刑期,生不如死。

为了稳定两个儿子的情绪,大爷去世后政府牵头组织办理,设灵三天,取消了常规风俗响器班,以案说法,改为在院子里播放电视剧《廉政狙击》,通过爱情亲情、黑社会保护伞、强拆强卖、诈骗洗钱、走私犯罪等故事情节,教育乡亲们行正气、走正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莫违法,违法必被捉,到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可叹九尺男儿锒铛入狱, 家父百年不能相送;可赞廉政狙击警示教育,深度剧情指引正道。

#廉政狙击征文#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

**前些年,由中纪委和监察部指导编导的廉政片《于成龙》,在央视热播后,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一片叫好,很好地起到了反腐倡廉教育作用。下面,我想再讲讲于成龙一些廉洁故事。

**有很多人大概不知道,清代有两个做官的于成龙,一个是山西省离石县人,一个是北京郊区人。两个于成龙在清代都很有名气。我们这里讲的是山西省的于成龙。

**于成龙生于明神宗四十五年(公元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今山西离石县)。于成龙入仕较晚,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任广西罗城县知县。踏入政坛后,显示出他既是能臣、良吏,更是清官。由于政绩卓异,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做到两江总督。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调往福建,出任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长官)时,船将启航了,他突然叫人快去买几担萝卜来。人们觉得好笑,问他:“这种便宜的东西,买许多干嘛?”他说:“此去水路行程很远,我要用它当饭吃呀!”

**他在湖北省任巡抚时,长公子(大儿子)要回老家去,官署里正好有腌鸭,于成龙就用刀割了半只给儿子带回去给家人吃。此后,民间流传:“于公腰包太窄狭,长公回乡带半鸭”。因此,有人戏称于成龙为“于半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龙从直隶到江宁出任两江总督(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只和小儿子租了一辆驴车,没有去麻烦沿途专为迎送过往官员而设的驿馆。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总督府,督府的其他官员还不知道,门卫差点还不允许他进去。后来,他住在督府里,每天吃的总是青菜,咸菜,江南人民又送他一个外号:“于青菜”。他的几个儿子,冬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木棉袍子,从没有做过一件皮袄。遇到灾年,于家常用糠麸米屑煮粥喝,即使来了客人,也用粥招待。于成龙说:“大家如能这样做,可以把省下来的粮食留给灾民。”

**官员能做到总督的位置,已是封疆大吏,位极人臣,一般都为后来打算,处事圆滑,讨好皇上,结交权贵,事业上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再就是尽可能聚敛钱财,安排好子女亲属,最后能安全着陆,颐养天年。然而,于成龙从不考虑这些,年过花甲的人,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依然保持敢作敢为敢担当的耿直作风。

**于成龙一到江宁就任总督,便召部属训话,告诫他们必须奉公守法,勤谨办事。他自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考察官员政绩。他不顾年事已高,通宵达旦地处理公务。在生活上仍然相当简朴,常年吃粗粮素菜,拒绝一切请客送礼。

于成龙就任总督几年后,在他的治理和影响下,奢华成风的江南,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好转。官员、巨商脱下锦袍绸衣,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成小门楼;一些横行乡里的恶霸,也悄悄躲到外地去了。有些人摄于于成龙的威严,假装改正,而暗里造谣毁谤于成龙,甚至向皇上打于成龙的黑报告。众口铄金,一度使康熙皇帝也动摇了对于成龙的信任。

**由于劳累过度,年近古稀的于成龙死在总督任上。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属(死前七天,一直陪伴他的小儿子,因事离开了他),丧事只得让督府内下属料理。他们在清理于成龙遗物时,发现于成龙除了书籍外,几乎是空无所有。床下的旧竹箱里,只有一件粗绸袍子和一双旧靴子。另外还有几斗糙米和一些咸豆豉而已。

消息传出后,江南许多城镇百姓自发为于成龙举哀,店铺歇业三天。至此,康熙皇帝才真正确信于成龙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高尚品德,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