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时间:2021-11-22 20:13:15

相关推荐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见人爱的苏轼,历史上堪称“千古一人”。上到皇帝高官,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不被苏轼的魅力所折服的。他的身上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那就听我细细道来。

苏轼因为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了,二十岁第一次走入仕途就得到了“签书凤翔府判官”的官职,也就是今陕西凤翔市委办公厅主任。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是个又黑又瘦的小老头,面若冰霜,不苟言笑,平时对苏轼很严厉,而苏轼性格豪放、开朗、外向,两人相处格格不入。苏轼很擅长写公文,可每次交上去就被陈公弼改得面目全非,苏轼想我的文章皇帝说好,连欧阳修都说好,你一个五品知府来改我的文章,不是倚老卖老吗?年轻气盛的苏轼难以忍受,总想找个机会针锋相对一下。有一次,陈公弼造了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让苏轼写文章记录下这件事。苏轼想了想机会来了,他就写了一篇《凌虚台记》,其中有一段写道:“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变化无常的。凌虚台建造之前是一片废墟,周围历朝历代的宫殿遗址,哪个不比凌虚台大一百倍一千倍,现在不都成残垣断壁了吗?建筑尚且如此,何况人世的变化呢?现在有些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自鸣得意,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很错误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文章,可陈公弼看后的反应出乎意料,他说:“苏轼少年成名,未免心高气傲,我对他严厉一点,敲打敲打他,是为了让他知道生活中常会有挫折和困难,这对他今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陈公弼是个严厉的上司,但他的心胸非常开阔,他让人把《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地刻在旁边的石碑上,让它流传下去。所以现在我们才有可能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多年以后,苏轼想起这件事非常后悔,为了表达对陈公弼的敬意,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传记。从这件事中可看出,苏轼性格直率,敢说敢言,是个率真可爱的青年。

可以说苏轼一生起起伏伏,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变法”。当时的北宋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得不进行一场变革。宋神宗励精图治,支持宰相王安石提出的变法革新。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苏轼是司马光下面比较重要的一股势力。所以在朝廷中受到王安石的排挤和抨击。苏轼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退出纷争,提出到地方上去任职。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历时八年。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便被西湖美景所倾倒,写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而在徐州任期内,正好碰上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黄河决口,水困城池。苏轼作为一个文官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那些守城的武将被感动,都齐心协力参与救灾。抗洪胜利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轼又提出建造水利工事,让老百姓不再受洪水之苦。

此时在中央的权力中心,朝廷的变法正在深入,王安石退休后,他的门生李定、舒亶准备发起一场攻击反对变法旧党人物的运动,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苏轼身上,因为他名气大、声望高,写过抨击新法的诗文,并且有重返朝廷任职的趋势。苏轼当时还在湖州任知州,面对气势汹汹来抓捕他的官兵,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投入大牢后被关了103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的好友、同僚知道后都纷纷上书,甚至作为政敌的王安石也出来替苏轼求情,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留下祖训“不杀士大夫”,其实宋神宗也是苏轼的粉丝,觉得杀了这个奇才着实可惜,苏轼最终免于一死。死罪可逃,活罪难免,苏轼被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后,苏轼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开启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当地的知府徐君猷很欣赏苏轼的才华,就借了江边的一个驿站—临皋亭给苏轼住,虽然房子很破旧,但苏轼很满足,临江而居,可以欣赏江山风月。他吃不起富人吃的羊肉,只能吃穷人都不屑于吃的猪肉,但苏轼愣是用这没人要的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没酒喝就自己学酿酒,于是酿出了“东坡蜜酒’;没衣服穿就自己做,设计出了”东坡帽“,后被北宋文人竞相模仿。真是把日子过成了花。

白日无事之时,苏轼让儿子苏迈陪着,到江边走走,看看渔舟唱晚,晚上就在定慧院外散散步,在这里,他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人未识,寂寞沙洲冷。”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去看一块地,准备把它买下来,途中风雨骤然而至,大家都忙着避雨,只有他无惧风雨,依然前行,并写下了大家熟悉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要管前行路上的各种阻碍,我管我潇洒前行,表现了苏轼开阔豁达的心胸。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多,对于他个人来说,是重新思考人生、观念重塑的一个过程。他登上长江边上的赤壁,写出了旷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望着滚滚而逝的长江,苏轼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王安石曾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不知再过几百年后,方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别人就觉得你这人价值高一点。

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执政(反对新法),北宋的历史进入元祐更化阶段,启用66岁的司马光。苏轼回朝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司马光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从被贬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翰林学士,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但苏轼难改耿直boy的秉性,又得罪了程頣,嘲笑他古板的礼制,从而引发了洛蜀之争。苏轼不愿再参与到口水之战中,再次请求离朝外任。

苏轼又一次来到了杭州,这次是任杭州知州。可是西湖美景不再,湖上长满了水草。苏轼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西湖展开综合治理改造工程。西湖湖底因淤泥阻塞,水流不畅,而要挖出淤泥,堆放却又成了问题。没事,这难不倒我们聪明能干的苏轼,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挖出的淤泥筑成长堤,解决西湖南北不通而需绕道的问题,这是一个绝妙的方案,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好。为防止湖面上再长水草,苏轼提出在湖中央造三座圆形缕空小塔,月圆之夜,湖面上呈现“三潭印月”的奇妙美景。人们为了能时时欣赏到此景,不得不时常去清理水草。他还物尽其用,让老百姓去西湖上种荷花,夏天能欣赏荷景,秋天能收获莲藕。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这些西湖美景,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无不得益于当初苏轼先生的奇思妙想。治理西湖对此时的苏轼来说,即是文学的拯救,也是生活的拯救,他的这种苦中作乐的功夫,是古今文人少有的,无论生活怎样令他失望,他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后苏轼又接连被贬至英州、惠州、儋州等地,条件也越来越艰苦,但对热爱生活的苏轼来说,这些困难都打不倒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苏轼又是幸运的,这些当地的地方官都是饱学之士,欣赏他的才华,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在生活上也尽力照顾他,有些还成了莫逆之交。苏轼因长年生活奔波不定,在一次上任途中得了痢疾,医治无效而病逝。

苏轼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苏轼在书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苏、黄、米、蔡”居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在苏轼之前,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在努力寻找一条更加适合自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格模式的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模式未必能够寻找到。到了宋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充分发达的时代,终于使得知识分子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开始建构自己的成熟的人格。而苏轼以他自己卓越的天才和学识,充当了这个角色,建构了一种最为健全、最为圆融、最为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

之前为了背苏轼的诗词,找了些苏轼人生经历的文章和视频来看,看过之后彻底改变了之前对苏轼的刻板印象,深深喜欢上了这个人物,并被他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在今天,苏轼的价值观仍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看过印象不深,写过才觉深刻,故撰写此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