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寻访辽宁文化地标|九门口长城: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水上长城

寻访辽宁文化地标|九门口长城: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水上长城

时间:2024-01-13 09:34:20

相关推荐

寻访辽宁文化地标|九门口长城: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水上长城

“城在水上座、水在城下流”,这是对位于辽宁与河北交界处的绥中县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概括和绝美赞誉。作为我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东北三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绥中九门口水上长城也因此获得“世界奇观”之美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它也成为“长城迷”们为之心驰神往的最佳理想去处。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因这段长城关口建筑于当地的九江河之上,形成了长城与流水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得益彰气势,被人们广为称奇,是万里长城唯一的水上长城关隘。九门口长城以雄奇、险峻著称,成为从古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

九门口长城为砖石砌筑,垛口、女儿墙、战台、哨楼、敌楼、烽火台、围城等长城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建筑独具特色,在百余米的九江河上,铺就7000平方米的过水条石,俱为纵行铺砌,边缘与桥墩周围,均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九门口长城关城由万里长城墙体和内城及关前九江河上护城泄水城门构成。内城周长1公里,墙高约8米,城墙高大而坚固。墙身为砖石结构,顶宽5米,底宽6米,墙高8米,外侧有垛口,里边有女墙,巍峨壮观。2002年11月,九门口长城以其水上长城的特色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遗存。

雄伟壮丽的绥中九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长城或已1500多岁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之间,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对其很好的形象描述。

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是省内知名地方史学者,近年来,张恺新对葫芦岛境内的明代长城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出版了研究专著,被中国长城学会吸收为会员。他通过仔细实地勘察和遍查史料考证后认为: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扩建于明初1381年。因此九门口长城从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明长城,其修建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齐。北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存在时间很短,总共只有20多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六位皇帝,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就是北齐时期的宗室将领。

张恺新研究后认为,北齐王朝修筑长城,主要从战略意义上考虑,也涉及到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因素。北齐长城属于北朝长城的组成部分,它在北魏修筑长城的基础上延伸、加固,又给北周乃至后来的明代修筑长城奠定了基础。由于年代久远,北齐长城现存遗迹很少。为全面考察包括北齐长城在内的北朝长城的遗存,前几年,由河北省文物局组成“北朝长城东部遗迹综合考察与分析”课题组,在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清了历来缺乏准确位置标定的北朝长城东部遗存的具体走向、位置及自然地貌、人文环境等,其中也勘察了九门口长城。尽管现在的九门口一带已经很难寻觅到北齐长城的遗踪,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北齐长城走向看,九门口在北齐年间就已经修建长城确属事实。张恺新推测,现在的九门口明长城部分建筑应该就修建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之上。

戚继光抗倭后来修筑长城

谈到九门口长城的“名人效应”,张恺新说:“所谓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军和李自成军队在九门口激战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其实九门口长城的“名人效应”远不局限于吴三桂、李自成和多尔衮,明代的著名将领徐达、戚继光、李成梁都与九门口长城有关。

徐达是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明代开国功臣第一人”,曾任大将军、左相国、尚书右丞相,先后被封为信国公和魏国公,死后又被追封为中山王。徐达战功赫赫、勇武刚毅,一度是朱元璋政权里

的二号人物,在古典小说及同名评书《明英烈》中把他当作传奇式的英雄。徐达是知名度很高的古代军事将领,而实际上,明代的九门口长城正是由徐达主持修建的。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一片石就是东北和华北间的交通要地。明代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军事力量较以前的朝代更为强大,修固长城防御蒙古残余势力侵入也势在必行。据张恺新提供的史料表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亲自率燕山卫等卫所的官兵一万五千余人,修筑了明长城的32座关口,九门口即“九门口关”是最东边的关口。徐达主持修建九门口长城后,九门口成为重要的关卡和门户,明朝的许多著名将领巡视长城都要来到九门口,其中有戚继光和李成梁。

提起戚继光,人们熟知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故事,说起戚继光镇守并修筑长城就显得鲜为人知了。张恺新在查阅《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志》等文献资料后考证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从福建调任“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当时的九门口和周边一部分区域就归属蓟州镇(简称蓟镇),蓟镇是明代九个边镇之一,九门口是蓟镇的重要关口。戚继光到任后,亲自勘察了九门口长城,对九门口长城进行了加固,还将率领过的浙江“义乌兵”征调到包括九门口在内的蓟镇长城驻守。戚继光还主持重修了由锥子山到金牛洞的长城,这段长城位于今天的绥中县永安堡乡境内。

李成梁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将,因防御女真族而闻名。老家铁岭的李成梁在担任辽东总兵、左都督时,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来九门口长城巡视,还主持重修、加固了九门口以东部分区段长城的敌楼等防御设施。位于绥中县境内的锥子山长城也是由李成梁主持修复的。徐达、戚继光、李成梁修筑、重修、加固长城,虽然有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因素,但对发展战备、整饬军事有着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原地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张恺新说,三位“重量级”历史名人和九门口长城的关联,客观上增添了九门口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军事要地见证烽烟岁月

九门口长城不仅在冷兵器时代发挥出重要的防御作用,在近现代战争中同样是坚固的军事屏障。作为连结长城内外的军事要地,1924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九门口一带激战,九门口战斗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战,张学良将军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多次提到九门口之战。

位于绥中县的辽西抗日义勇军事迹展示馆收藏和展示着很多义勇军抗日斗争史料,馆长李文喜是抗日战争史研究青年学者,他向记者出示了多件抗日义勇军征战九门口的文史资料。他告诉记者,“九·一八事变”后,被誉为 “天狗司令”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司令郑桂林多次率部在九门口与日军激战。其中,1933年1月15日的上海《申报》报道郑桂林部抗日时写道:“九门口一役日军阵亡五六百人”,可见九门口抗日战斗在当时国内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张志平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支从关内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即曾克林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两个团也是从九门口出关的,时间是1945年8月28日,电影《曾克林出关》表现的就是这段历史。其实,曾克林将军“出关”,出的是“九门口关”而不是山海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山海关盘踞日伪军近2千人,他们已经接到蒋介石的指示,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以阻止八路军顺利接收东北,曾克林将军为完成率部挺进东北的任务,决定避免纠缠,绕道九门口进关。8月30日,曾克林部会同苏联红军,攻占了日伪军控制的山海关,为八路军大部队继续挺进东北奠定了基础。

奇观每年吸引50多万人旅游观光

九门水城一片石,铁马冰河入梦来。千百年来,九门口长城以其独特的雄伟壮丽屹立在山水之间,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和怀古幽思。然而近几十年来,辽西十年九旱,流经这里的九江河日益干涸。为体现出水上长城特点,葫芦岛市绥中县实施了“拦河截浅工程”。在距九门口长城264米处建成了一座200米长的拦水坝,两条250米长的护堤,并在九门口长城形成了30亩的截水面,将地下水引到地表,并在河道内铺设了防渗层,使这里一年四季碧波荡漾,致使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历史奇观如今又真实再现。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和旅游开发工作,绥中九门口长城作为著名旅游景点每年又都会有新举措新变化,历史沧桑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得这座古长城越来越散发出迷人风采。再加之它又是东北三省最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慕名者逐渐增多,每年都有50多万人旅游观光。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绥中九门口长城,发现一道大坝拦截住九江河水,巍峨的雄关与碧玉般的河水交相辉映,使得九门口水上长城显得煞是壮观。很多游客尽情享受这美景,更有人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和手机等在此拍照、录视频,要留住难忘记忆和永恒瞬间。

两山夹一河,金秋十月的九门口此时山是葱茏一片主色调,大色块的绿将蜿蜒在山脊之上的长城衬托成一条浅灰色的曲线。长城与周边山峦浑然一体,整齐威严的垛口和群峰簇拥的山峰相连,长城逶迤而来,又从此逶迤远去。关随长城走,长城绕关行。远处山色空蒙,登上长城极目之处,“九门口”三个浅红色的大字写在壁立万仞的绝壁之上,远山近水,山水交融,古道西风,蜿蜒而去的古长城立刻多了几许历史的沧桑感。

“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现如今,焕发勃勃生机的九门口长城更以它历史的风韵高远和新时代的风姿绰约吸引八方游客,或是来此寄情山水,或是凭吊古今。湖光山影一片,世外桃源再现,这里早已成为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地。几座大山、一条九江河、一座遇水而不绝的关隘,一道遇山而不断的长城,仍在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传奇故事,勤劳智慧的葫芦岛人也正在用双手和奋斗书写着九门口长城新的篇章。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葫芦岛特约记者 靳诗宇 编辑 崔陶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