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实践 不妨先解决家长为孩子打扫教室的问题

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实践 不妨先解决家长为孩子打扫教室的问题

时间:2020-10-27 21:12:30

相关推荐

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实践 不妨先解决家长为孩子打扫教室的问题

近两天,熊孩子学校开放了课后特色课程的选课系统。学校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再从外面请了部分特色课程教师,面向1-7年级学生开设了120多门课程,这一举措很好地解决了孩子下午三点半就放学的问题,既可以让孩子在学校等到家长下班后来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特色课程,进行课外拓展,而且课程完全免费向学生开放,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门。

124门课程,90%以上都选满,部分热门的课程还需要抽签,当然也有部分课程遇到了尴尬,选修的只有一两人。仔细观察选课结果可以发现,比较热门的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科学实验等;二类是体育类课程,篮球、足球、独轮车、中国象棋等都爆满;第三类是学习类,如趣味写话,数学与科学、英语话剧、英语配音等。

比较尴尬的课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太熟悉的课程,比如衍纸画,琵琶演奏,古琴与汉服文化、趣味剪纸等;另一类则是劳动课,一共两门劳动课,劳动与生活,趣味劳动,每门课20人的容量,遗憾的是两门课的选课人数分别只有2人和1人。也是所有课程中选修人数最少的两门课。

9月16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要求加大社会实践体验,组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支持大学在食堂建立育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思想意识。

现在不好说这样要求能够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让中小学生真正能走下田间地头,去切身感受劳动的辛苦和粮食来之不易。但是从学校低年级学生的选课情况来看,劳动课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不排除这是个例。

有网友看到这样的规定后做了这样一个评论:让学生走向天间地头,首先要解决一二年级让家长去打扫教室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让家长值日,代替小学生打扫教室在熊孩子的学校也有这样的要求,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跟老师们交流过,大部分同事也觉得难以理解,如果说教室里的桌椅比较沉,小学生架不起来,可以让家长协助,但是打扫教室完全没有问题,现在的情形完全是家长代替学生完成。

这样的情况说明在对待劳动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想要给孩子锻炼机会,特别是父母都上班,由爷爷奶奶到校值日的情况更是如此,孩子有主动帮忙的意愿都有可能被爷爷奶奶喝止,一是担心他们伤着累着,另一方面也觉得小孩子打扫不干净,还浪费时间,于是小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长此以往也就养成了习惯,到高年级时再让他们参与劳动,就可能被视为完成任务,少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选课的结果来看,也能反映一些问题。不管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是家长的选择,都倾向于体育锻炼、科学或者学习相关,以为家长就在群里说,今年孩子抽到了人工智能课程,自己还在外面报了机器人的兴趣班,一学期两门感兴趣的课,孩子都高兴坏了。其他课程更多是选不上热门课而随机做的选择;唯独劳动课,始终没有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的导向问题,虽然不少家长也想着要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但基本只限于非常简单的家务,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家长拿拿碗筷,能够让孩子打扫房间,清洗自己的鞋袜已经非常难得,而这些事都是在家长的安排下孩子去完成,部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习惯,但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家长的驱动力才能完成,甚至因为别的兴趣爱好而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因为担心孩子受伤,累着,或者因为平常作业太多,参加辅导班太多,不少小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家庭劳动,一方面是劳动技能的丧失,另一方面也是劳动意识的淡漠,更进一步,则可能是吃苦耐劳精神的缺失。

热爱劳动是一种习惯,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养成过程,偶尔一次劳动只能称之为体验,就像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到农场摘水果,直接体验收获的喜悦,孩子会有新鲜感,收获感,自然也会有摘果子的热情,但是真正辛苦的是果实成熟之前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除虫等,经历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换来孩子瞬间的快乐,他们是很难体验到劳动的辛苦的。

或许那位网友说得对,让孩子参加劳动,不妨从让孩子打扫教室开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