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豆瓣9.7 BBC神作:地球上最后的精彩之地 原来在这里!

豆瓣9.7 BBC神作:地球上最后的精彩之地 原来在这里!

时间:2020-02-12 02:04:15

相关推荐

豆瓣9.7 BBC神作:地球上最后的精彩之地 原来在这里!

说实话,地球上的人那么多,千差万别,每个人这一生绕不开的地方除了“家”,阿信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所有人都非去不可的地儿了,直到……

BBC去年新拍的自然纪录片——《塞伦盖蒂》的播出:

所谓“塞伦盖蒂”,就是“无边无际的陆地”,这里拥有着当今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动物群落,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被誉为“上帝的宠儿”。

按照自然历史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在另一部讲述非洲野生动物的BBC高分纪录片《非洲》中所说:以塞伦盖蒂为代表的东非大草原,是地球上野生动物最后的辽阔家园。

每年的七八月间,生活在塞伦盖蒂草原上的数百万只野生动物会准时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迁徙之旅,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野生动物奇观,无数游人趋之若鹜。

但是,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想要在现在这个点赶往非洲亲眼见证这场生命之旅,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不要着急,今天,就让阿信把“地球上最后的精彩之地”的美景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本星球规模最大的“马拉松”

其实,整个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各种动物迁徙的画面,但从规模和场面来说,没有哪个能与塞伦盖蒂大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徙相比。

塞伦盖蒂位于东非坦桑尼亚境内,面积大约有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广阔的草原之一。

图:《大迁徙: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之旅》,中信出版集团

美丽的地球.大迁徙 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旅程¥58.5京东月销2222购买

它和邻国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地区相连,一起组成了塞伦盖蒂—马赛马拉生态系统。即使只看其中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马赛马拉公园,面积也有1.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北京市(含山区)的土地面积。

每年5月的最后一场雨过后,塞伦盖蒂大草原的旱季来临,数百万只野生角马、斑马和瞪羚追逐着雨水和青草的气息来到了马塞马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角马,能达到150万~180万只。

不过,在这三种动物中,最“惨”的其实角马。别的不说,光在颜值上,角马就彻底败了。

然后再说说名字,虽然叫“马”,可是人家却是货真价实的“牛”,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赶脚。

再说说遭遇,如果把角马迁徙之路上的死亡原因总结起来,都可以写一本《角马的一百种死法》了:

8月,是大迁徙途中的标志性事件——角马军团强渡马拉河,进入马赛马拉,角马即将迎来死亡的高峰。

此时的马拉河正值汛期,角马不得不在少数几个渡口聚集成群,等待渡河的有利时机。

但适合涉水过河的渡口只有7个,而且这些地方通常会有许多尼罗鳄在水中停留等待,对鳄鱼来说,渡河的食草动物们简直就是送上门的外卖。

水里的危险,除了鳄鱼,还有平时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河马,毕竟,这时候,其他地方都是旱季,能供他们泡澡的也就只有马拉河了,要是角马惊动了它们,河马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奋起还击。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角马确实是一种很没有交通规则感的动物,它们自己也会马失前蹄,或者被其他角马蹄子蹬翻,因此在马拉河里也经常能见到大型“翻车”现场......

所以事实上,角马群因惊慌失措冲撞而死的数量远比被鳄鱼捕食的要多。

但不要以为上了岸就安全了,没吃饱的还有狮子、豹子、鬣狗等一众肉食大佬……

所以,对于角马来说,马拉河简直是一条“非洲血河”,是一场历经惊险艰巨的“天堂之渡”。

千万年来,角马已经进化出了寻找丰富食物的能力,并且每年为此行走超过2500 公里。

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保持较高的种群密度,即使在迁徙途中数十万同伴成为了其他动物的盘中餐之后,也能够在短时期内“自愈”恢复到原先的种群数量。

非洲草原的“造物主”

不过对比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动物来说,最能走的,不是角马,而是大象,如果有必要,它们甚至会跟随雨水的步伐穿过整个非洲大陆:

非洲稀树草原的象类分布范围:绿色区域是非洲象的全部活动范围。

图:《大迁徙: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之旅》,中信出版集团

虽然具体原理,科学家至今都还没有弄懂,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象群可以感知250千米外的暴风雨,使得它们可以直接前往下雨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吃到新鲜的牧草。

画面并不总是那么美,事实上,热带稀树草原上的大象,生活在水分条件不可预知的环境中。

在长达6~7个月的旱季,少数可以利用的水源地吸引了远处的象群。当干旱进一步恶化时,象群通常会和其他口渴的食草动物如羚羊、斑马和非洲水牛结成大型的混合群。

要是饿慌了,非洲象还会干碎把整棵树都给拔起来,不过这也无意中让他们成为了非洲稀树草原上真正的“造物主”,毕竟是它们促使草原和树木的更替。

另外,大象还能产生大量的粪便,并且由于它们行动的距离相当长,能够一路润泽沿途的草地,促使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草原是因为象的诞生而出现的。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数千年的时间内,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的大象已经进化出迁徙的行为模式来适应干旱季节,但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它们的家园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BBC播出的纪录片《非洲》中,大卫·爱登堡就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拍摄到大象的画面,摄制组来到了素有大象天堂之称的安博塞利平原,理想中,这里本应绿树成荫、碧草连天,但在摄制组到来的那段时间里,这里却已经整整2年没下过一滴雨了。

这是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安博塞利平原只剩漫天飞尘。

象群被迫频繁地迁徙,搜寻一切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成年大象只能在尘土中找寻枯枝败叶,以此勉强为生,饿得瘦骨嶙峋。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奶水,小象,却虚弱得几乎无法站立。

母亲的天性让母象留下,继续照顾她的孩子,但除了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停止呼吸之外,她几乎别无他法。

最后,她低吟了一声,眼角流出了几滴眼泪,那是她身体里所剩无几的水分,她知道,自己已经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彻底输了。

母象转身离去,孤自在大漠中艰难前行。

这一幕播出后,深深震撼到了所有观众,不少人直接质问摄影师:“你碰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施救吗?”

“有时候的确可以帮上忙,但那次在肯尼亚,实在没有食物……”摄影师在镜头前哽咽道,“在那种情况下,当周围一切都濒临死亡,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去帮助那只幼象。”

好在几个月后,当摄制组重返安博塞利平原,雨季最终来临,总计诞生了220多头小象,那是有史以来记载到的象群的最高出生率。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熬过这次可怕的大旱之后,人们发现,如果人类不去人为地干涉,非洲草原上的物种总是拥有有令人惊讶的反弹重生的能力。

野生动物们的困境

但理想总是丰满的,要想在东非大草原上彻底排除开人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困难。

这里的许多地方,如今都已经变成了一块块圈围起来的保留地、狩猎场和农场,不少动物,包括象群想要自由迁徙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像塞伦盖蒂这样规模如此浩大的迁徙,已经是地球上的孤例。

事实是,非洲野生动物王国里的动物更多时候是被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虽然进入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非洲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却被迫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困境:

如果对偷猎者加以控制,那么不少保护区里的动物数量将会超过所在栖息地的环境承载量,比如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最佳象群数量估计仅为7000~7500只。而在数百年前,非洲曾是是数十万头大象自由栖息的家园。

7月1日,根据BBC报道,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自5月起接连出现大象离奇死亡事件,目前已发现超350具大象尸体,其中有70%的尸体聚集在水源地周围。

根据一些生活在保护区附近的目击者描述,不少大象在身亡之前会奇怪地绕圈行走直至倒地不起,虽然样本已经送检20多天,但至今我们仍不清楚大象集体死亡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大象死亡。

不少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根据往年的大象非正常性群体死亡案例,给出了这次的大象死因的几种可能。

一个原因是,由于大象种群数量的增长,使得近年来大象侵入周边农田踩踏、偷食农作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决定投毒。

另外一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病毒传播,比方说,大象经常翻动土壤,会将许多沉睡地底的炭疽病毒带至空气或者水体中,最终导致大象中毒身亡。

数百万年前,正是东非的草原造就了适应力最强的物种——人类。

现如今,人类的活动正在急剧地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不少物种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可悲的是,我们至今为止对地球上丰富的物种仍然知之甚少,许多知识未待我们发现就已经不复存在。

这使得我们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去迎接一个环境更加不确定、物种更加单一的未来。

正如大卫·爱登堡在《生命的进化》一书中提到的:

包邮 生命的进化 大卫爱登堡 著 博物君张辰亮推荐进化论 中信出版社图书¥96.6京东月销2购买

现生的大量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的庞大网络,其复杂性几乎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一直我们完全无法确定损害其中任何一部分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但这种复杂性是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加以维持的,因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生态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承受伤害并自我恢复。

人类是这个复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依赖于自然界,我们的健康也取决于自然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