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追溯乡土记忆 打造特色村庄 六石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追溯乡土记忆 打造特色村庄 六石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时间:2020-07-23 17:22:45

相关推荐

追溯乡土记忆 打造特色村庄 六石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三伏时节,走进六石,记者发现,比天气更炙热的是如火如荼的“十佳村”创建热潮。各创建村不断挖掘村(小区)域文化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美、大创文态美的思路,融入各类彰显村情的特色文化,追溯乡土记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风光、风情、风韵、风采、风俗”的特色村庄。

花上头自然村:历史与风景相映

“坐卧芙蓉花上头,清香长绕饮中浮。”从211省道拐入一条乡间公路,来到花上头村口,东侧有3口荷花池,池中几丛荷叶随风摇动,让人联想到南宋诗人汪莘诗中描绘的荷塘,十分应景。荷池东侧,是花上头的村标,花的气息很浓,微红墙面上镶嵌着“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微红”的诗句。

花上头,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村名,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村名。对于村名的来历,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义乌的一户王姓人家举家迁到此地落户,后又有厉氏、张氏等陆续迁入,大家和睦相处,邻里关系十分融洽。这时,南边有豪绅想控制这些外来户,经常派手下来骚扰,外来户经过商讨,在村南修筑起一道围墙,并沿着围墙种植了大量花草,使围墙四季如春,“一年到头,花满墙头”,故村庄得名“花墙头”,后简称“花上头”。而另一种说法是花上头这个村名来源于“画墙头”,以前村里十三间头、廿四间头的墙头画满了精美的画,因此村名就叫“画墙头”,“花上头”是“画墙头”的谐音,村名由此得来。

花上头现有120多户村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东南是东阳木材交易中心,村西南则是闻名遐迩的东阳木雕小镇,与东后里、西后里同属一个行政村。去年,东后里、西后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双双被评为“十美村”,对花上头干部群众触动很大。今年,花上头列入争创“十佳村”示范村行列。

按照“三强六无五美”的要求,花上头投资200万元启动了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休闲公园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外,围绕村名由来,复垦乡土记忆,在景观节点中增添文化内涵,让传统历史与现代风景相映。

走进花上头,水沟西边有一道矮墙,墙头上种植了绿色的多肉植物,东边的一幢老房子画满了花朵,与墙边的蔷薇花形成了虚与实的鲜明对比。村干部介绍说,早些年村里的老房子墙面上画满了精美图案,如今老旧房已不复存在,墙画也是一种复垦乡土记忆的办法。

花上头全村的地面十分洁净,找不到卫生死角,这在农村十分少见。来到村中央的小广场,有一个塑胶篮球场,用料十分讲究,可以与专业比赛球场相媲美,球场附近有多处景观节点和文化墙,让人可以健身,也可以赏景,过上诗意生活。

蔷薇花是记者在花上头见到最多的花卉。据介绍,蔷薇花花期较长,可达半年之久,故选择蔷薇花种植,体现出干部们花费的心思。

花上头的最大亮点在村西南的休闲公园,树木葱茏,景色宜人的休闲公园有人工小河、健身步道、舞池等设施,辅以各类树木造型绿化,已成为村民休闲、健身好去处。这段时间,许多邻村村民都来到花上头赏景。

夏溪潭村:体现穿越 做足乡味

乡村的味道是特有的,是乡愁中最揪紧人心的味蕾,是每个走出乡村人的无形牵挂。

“阿爸,扣田畈搂番薯。”“姆妈熬啊番薯羹危险好食。”“老公,格块番薯老实大,钟意倒哇。”这几天,这几句东阳话在网络走红,而更有人跑到“发声地”六石街道夏溪潭村探听虚实。

记者近日闻讯赶到夏溪潭村,在村里的墙壁、小竹屋和共享田园边看到了这些字眼,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番薯是甘薯类植物,16世纪末叶由闽人陈振龙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 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传播。现今中国的番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夏溪潭村地处白溪江北侧,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坡,其土质疏松,非常合适番薯生长,该村种植番薯历史悠久。旧社会,一些地方村民饥饿不堪,夏溪潭村民有番薯果腹。近年来,吃粗粮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番薯成了“香饽饽”,夏溪潭村民利用番薯加工成番薯粉和番薯片,在市场上十分走俏,甚至还远销到国外。

番薯,成了夏溪潭村浓烈百年不变的乡味。

夏溪潭村今年创建“十佳村”示范村时,在街道领导和驻村干部的指导下,该村启动了赤膊房整治、美丽庭院、共享田园、景观节点打造等十多项工程。特别在共享田园建设中,该村决定突出乡土文化,保留地域味道,体现出独特的乡村魅力。

“乡土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精神上的情结,它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有助于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眷念之情。”夏溪潭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经过广泛讨论,他们决定做足番薯这道乡味。

于是,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共享田园里,30多户村民不约而同地种上了番薯,村里的墙绘是番薯片制作流程图案。夏溪潭人还别出心裁地收集与番薯有关的搞笑谚语,悬挂或矗立在小竹屋和共享田园边,不仅仅穿越了历史,更让人过目难忘,忍俊不禁,成了一道勾人魂魄的乡味。

双塘自然村:人文与生态交融

“两头塘索面,历史悠久、取料精良、手工制作、鲜软可口……”走进六石街道湖心塘村双塘自然村,一幅大型墙绘很是显眼,画面中,一名身穿传统服饰的妇女正在演示和面、搓面、盘面、拉面等加工索面的手工工序。不远处,一排排木架上,细白的索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双塘旧名叫两头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因家家户户做索面,又叫“索面村”,由此闻名于东阳北乡。

双塘现有180户村民,环境基础较差。去年3月,村里还有几十户村民散养家禽,公共场地鸡飞狗跳,满地鸡粪。此外,乱搭乱建、占用公共场地种菜等现象比比皆是。去年5月,村里研究环境整治工作,随后邀请专业队伍入村清理,并启动村庄美化工作,在主要道路两侧建设风格迥异、造型奇特的青砖花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双塘自然村列入“十佳村”创建规划,启动赤膊房整治、美丽庭院、共享田园等建设。

乡村传统文化是地方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人们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团结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双塘自然村决定把索面作为彰显村庄软实力的“金名片”。

两头塘索面,制作历史久远,共十四道工序,分别是和面、搓面、盘面、熟面、上面、扽面、迎面、拉面、分面、折面、收面、割面、装面、换面,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既费时又费力,正是这种严格的手工技术,才保证了索面的品质。旧时,在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后,每家每户都在院子里挂起细白的索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了一道远近闻名的风景线,更是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因为旧时,双塘村民主要是靠换索面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早已摆脱依靠索面换生活的日子,但仍有不少农户传承着索面制作的技艺,因为这是一份乡愁,一份记忆,更是儿时那份妈妈的味道……

经过提炼挖掘,双塘自然村将索面加工的十四道工序拆成照片“搬”上墙头,成为村庄独特的风景。

除此之外,双塘自然村还在村前建起共享田园,分区块种植绿豆、玉米、芝麻等作物外,还别出心裁地建起农业科普长廊,介绍各种农作物以及24个节气,丝瓜、南瓜藤蔓缠绕长廊两边,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融,让人留连忘返。

方家自然村:以石为媒 扮靓村庄

经过多方筹措,六石街道石塔山村方家自然村厅门堂硬化工程日前完工,赤膊房整治、森林公园、美丽庭院、环村道路建设等创“十佳村”工作都按计划顺利推进。

沿着北干渠自东向西来到方家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森林公园,公园内乔、灌、草层次分明,色彩配置丰富多彩,植物造景特色突出。公园内有几条用石子铺成的小径,行走在其中,让人心旷神怡,而公园四周,更是被一圈石头所包围。进入村庄,无论是道路两侧还是花坛四周,全部用石头砌成,“石味”十足。“石头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它平淡朴实,却是人类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在创建‘十佳村’中,我们选择石头为主要用料。”方家自然村村务负责人方希跃介绍说,石头是原生态物质,它成本低廉,便于维修,还能造景,与现代的钢筋水泥相比,更贴近大自然,也更符合农村实际。

方家自然村地形东高西低,石头的作用妙不可言。不显眼的地方用大石块砌起挡墙,除了安全,石缝里还会长出绿植;落差较小的地方,用扁石头砌起石头墙,除了美观,还能调节地形的落差……方家还启动“非硬即绿”行动,没有绿化的地方全部硬化,没有硬化的地方全部播绿,提升了村庄的品位。

方家还因地制宜打造环村游步道。村北的北干渠堤坝曾被村民用于堆放杂物和无序种植各种植物,创建中,聪明的方家人在堤坝上用砖头铺出S型游步道,再在游步道边上种植紫薇等树木,艺术感很强。游步道建成后,健身人员众多,一位热心村民拍摄图片放在社交平台上,广受好评。

方家是个不足200人的小自然村,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创建“十佳村”工作启动后,该村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动员大家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在参与中达到聚集民心,筑就同心,共同建好美丽家园的效果。在森林公园建设中,多位村民捐出了自家的树木;6月份,得知村里硬化厅门堂缺乏资金,50多名村民慷慨解囊,捐助了十多万元资金……方希跃说,许多村民都积极支持配合创建工作,为村庄的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