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洪泽湖边的老手艺人——剃头匠:剃刀下的坚守与温情

洪泽湖边的老手艺人——剃头匠:剃刀下的坚守与温情

时间:2020-06-30 01:26:05

相关推荐

洪泽湖边的老手艺人——剃头匠:剃刀下的坚守与温情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也曾和洪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门老手艺已经渐渐远离人群,挣扎在传承与消失的边缘。

顺着东风路一直往西,上了坡子右拐,3个剃头匠的小摊子就摆在路边,依次排开。小摊子正面是老船塘,背后几块铁皮墙挡住了一片正在拆除的废墟。时而有车辆经过,扬起一片尘土,呛人得很。

南边第一个小摊子就是孙宝云的。找到他时,他正在给一位老人刮脸,动作娴熟。“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刮脸剃头,看上去小事一桩,做起来可是件技术活儿,尤其是给老人刮脸,更是不容易。

孙宝云的手艺从父亲、叔叔那里传下来,17岁出摊,一干就是30多年。他的手法精准细致,拿捏到位,深得老客的喜欢。

环顾四周,他的家伙事儿很简单,一把老旧的遮阳伞,两张椅子,一个脸盆架,三轮车里装着简单的工具,煤球炉子上温着给客人用的热水,剃头的间隙不忘看火和加水。

剃完头,老主顾从兜里掏出6个硬币给了孙宝云。原来,剃头包括了理发、掏耳、刮脸,这一套全部也就只要6块钱。

孙宝云忙完,暂时得了空,便打开了话匣子,与我们聊了起来。他今年51岁,已经在堤上剃了30多年头。

他说:“我是1986年开始做剃头匠的。那时候这儿一片渔民多,需求多,剃头匠也多。我们就摆在那儿。”孙宝云指着鱼市街尽头的一棵大树说:“就在树下,有11、12个剃头匠,忙的时候,后面都排着七八个人等。”

后来,老船闸搬走了,他们的生意略微差了些。再后来,拆迁,鱼市街建了起来,大树下没有了他们的地方,原先的11、12个剃头匠慢慢减少。再后来,就剩下了他们3个还在坚持。

孙宝云感叹道:“当年那群人中,我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人都比我大。现在,他们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有的人因为上了年纪做不了了。”

“来,给你看看这个!你们小年轻应该都没见过!”孙宝云招呼着我,从三轮车里翻出来一块布子,挂了起来:“这叫荡刀布,是我们以前用的。剃刀钝了,随时在那条布上蹭一蹭,刀口就锋利了。”

说着又拿出一把已经生锈的手动推子,他摩挲着“老伙计”说:“这把推子我使了十几年,人多忙得时候,手都捏的疼,我还用这把推子给我女儿理过胎毛。”他停了一下,继续说:“现在都用电动的了,确实比这个好用多了。”

孙宝云在给我演示这些东西如何使用时,我注意到了他的双手,粗糙,上面还裂开了两道血口子。他说这是职业病,因为冬天下水多了才会这样。

问道他觉得现在的日子苦不苦,有没有想过放弃,他笑着说:“我那些老主顾,就爱我这手艺。街上的理发店、美容店都没有这些东西。为了他们,我也能坚持。再说,干一行为一行,我也喜欢做这个。”

可是,人终会老去,剃头匠这门老手艺到了孙宝云这里就没有了传承,他说:“年轻人都不想吃这个苦,我们也能理解,毕竟这个活儿不赚钱。”

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匠无论手艺如何精湛,终究无法和前卫时髦的理发店相抗衡。时过境迁,年轻人都喜欢新式发型,剃头匠的生意逐渐冷清,客人也变成了一些老人和小孩。

孙宝云说:“我现在的客人都是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如果有一天,他们走了······”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完,我却听懂了,如果连客人都没有了,剃头匠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文/王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