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现实中的“少年班”:13岁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 结局却耐人寻味

现实中的“少年班”:13岁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 结局却耐人寻味

时间:2019-02-19 14:42:29

相关推荐

现实中的“少年班”:13岁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 结局却耐人寻味

现实中的“少年班”,13岁就考上中科大的神童,结局却耐人寻味。

几年前,由孙红雷、周冬雨等人主演的电影《少年班》再一次将那些被誉为天才的神童拉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不少人对那些年纪轻轻便进入了高等学府的少年更是羡慕不已。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少年班。并于3月8日,举行了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典礼。全国各地21名少年经过千挑万选被送入少年班,自此以后,关于少年班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当时,几个少年成了当时的全国人民争相传颂的明星,他们是被誉为“神童”的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三人被中科大少年班破格录取,成为这个班最有名气,年龄最小的学员。

当时的宁铂13岁,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神童”。谢彦波11岁,是被认为最有希望摘取诺贝尔奖的天才学员。干政12岁,因“切瓜问题”的对答如流,被招考老师惊为天才。

然而,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在群体的声浪前,毫无招架之力。几十年后,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和普林斯顿导师闹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一个时代自此落下帷幕。

当然,40年的风云变幻中,少年班不乏人才辈出的学生,超过70%的校友活跃在全球经济、IT、金融和制造领域。直到现在,整个社会对少年班的讨论仍未中断,但每每提起这三位“神童”的命运轨迹,都格外引人深思。

1、逃离,肺腑之言无人聆听,他选择避世

1998年,宁铂受邀参加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在当年的一则报道中写道:“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

此时的宁铂对于年轻人来说,早已不得而知,人们只是奇怪,这样一个“哗众取宠”的嘉宾是节目组从哪里找来的。宁铂的肺腑之言无人聆听,属于他的时代也彻底烟消云散。四年后,宁铂于五台山剃度出家,那一年他38岁。

很多人无法理解,当年的“第一神童”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他心中的苦楚,却难以对人评说。

来自江西的宁铂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异于常人的学习天赋,他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三十多首毛泽东诗词,三岁便能数100个数,四岁就会400多个汉字,六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八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十三岁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一度成为当年最为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

1977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批示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宁铂。

在当年,全中国电视、报纸和杂志铺天盖地的报道,都聚焦在他的身上,在媒体的热烈报道中,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被广泛刊载,还有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也一度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然而对宁铂来说,伴随着天赋而来的,还有来自国人的希望和时代的使命。面对来自教育界、媒体、社会的簇拥,宁铂被推到了一个他的年龄无法承受的高度。这一切,让宁铂喘不过气来。在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多年后的宁铂曾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多年后,宁铂私下里回忆说,“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后,19岁的宁铂拒绝了研究生考试并留校任教,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沉浸于练气功、吃素的宁铂,已经与他人常见的生活轨道渐行渐远。

2、情商 “天才”无法回避的“硬伤”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三年后,18岁的谢彦波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照这样的轨迹下去,他完全有可能在20岁就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至此,谢彦波的人生道路,似乎偏离了人们的期许。

传言中他和导师关系紧张,性格缺陷逐渐显露,最终选择去往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留学,投身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师从安德森的他,却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上选择了与导师对立的学派,这让安德森十分为难。

不久,谢彦波被告知,由于学派问题,学校拒绝同意他以这篇论文在安德森门下拿到学位,可执拗的谢彦波却依然选择誓死追随安德森长达9年。最终,谢彦波还是被中科大召回了国内,以硕士身份接受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其实,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尤其严重。”

比谢彦波晚一级的科大少年班学生干政,其学业轨迹与谢彦波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在完成国内学业后前往普林斯顿攻读理论物理,也都因与导师关系紧张,铩羽而归。回国后的干政拒绝了校方继续读博的请求。在此之后,干政的精神疾病不断复发,并长期找不到工作,甚至还有消息传出:“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家里”。

3、神童,并不代表一定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其实,类似的“少年班”计划,美国也曾进行过实践。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实验,他通过智力测试将智商大于等于140分的孩子划分为天才,并以此为标准筛选出了1200名孩子。随后,美国政府负责为这群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对这些孩子精心培养,人们期待着从这些孩子中产生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一般的伟大科学家。

然而,经调查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如同人们期待那样成为科学家,而那些被世俗定义为“成功”的人,反而都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人。同样的,英国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起跟踪210名极具天赋儿童的成长,她发现其中只有6人(3%)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四十年来,“少年班”如一面镜子,见证着中国教育的摸索发展。如今,中国社会正从重视少数精英的成长,转而投入到关注每位学生高品质成长的过程。正如《少年班》电影里讲述的那样,努力的人并没有成功,执着的人还是被开除,大家都没有成为父母、老师所期望的样子,甚至还背负着外人对少年班这个特殊称谓的种种看法。

我没有资格来评论少年班本身这个宏大的命题是否正确,只是希望不要过于去神话所谓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当人们过于强调神童的特殊性,那这种天赋也就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假若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终究现代“伤仲永”的故事还会发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