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赈灾粮不翼而飞 乾隆下令彻查 审案官员:再查甘肃官场就没人了

赈灾粮不翼而飞 乾隆下令彻查 审案官员:再查甘肃官场就没人了

时间:2024-03-09 10:46:43

相关推荐

赈灾粮不翼而飞 乾隆下令彻查 审案官员:再查甘肃官场就没人了

提起“清朝第一反贪大案”,大家一定会想到和珅,民间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从和珅家里抄出来的银子,抵得上清朝国库十年的收入,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了。但是和珅案是贪污银子数量最多的案件,却并不是牵连官员最广的案件,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不仅涉及贪污数量巨大,而且先后有56名官员人头落地,这桩贪污案当时可谓是轰动全国,然而此案被揭发居然是一个意外,它是由一封信引发的。

和珅

乾隆四十六年的一天深夜,甘肃兰州的华林山下起了暴雨,一群清军士兵蜷缩在军帐里瑟瑟发抖,统帅帐篷中的首席指挥官阿桂却乐开了花,他睡意全无,拿起笔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然后命人600里加急送给往京城。

阿桂为什么这么开心呢?主要是当时甘肃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乾隆命令阿桂为军队统帅,率兵和起义军作战。阿桂和起义军在华林山交战了两个多月,清军被打的节节败退,起义军反倒越战越勇,阿桂担心这样下去迟早会被皇帝处置,而这场大雨正好让他有了借口,他告诉皇帝甘肃暴雨,导致无法行军,所以暂时不能和起义军作战。

阿桂

行军遇到天灾,皇帝也无可奈何,他只好命令阿桂好好休整军队,等暴雨过去了再和起义军打仗。然而没过几天,乾隆却突然大发雷霆,这一怒让整个甘肃都变了天。原来是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给他上了一道奏折,说甘肃大旱,需要朝廷拨给赈灾银救灾。一个地方两种天气,这边倾盆暴雨,那边却连年大旱,怎么也说不通,乾隆当即给阿桂下旨,让他不要当统帅了,直接以钦差身份去甘肃调查,务必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在阿桂上奏甘肃暴雨之前,陕西布政使给皇帝连续七年的奏报,都是甘肃连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可是这一次阿桂的调查,却意外地揭出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贪污案。阿桂到达甘肃之后,先是调查了甘肃的粮仓储备粮情况,之所以要从粮仓下手,与乾隆制定的赈灾政策有关。

贫瘠的甘肃

乾隆三十九年甘肃大旱,国库银子吃紧,陕甘总督勒尔瑾给乾隆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捐监。所谓“捐监”,就是朝廷向有钱人家征收粮食,然后朝廷作为回报,给他们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国子监是清朝最高学府,有了监生的身份,他们就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可以做官。乾隆皇帝规定,每位监生只能上交货真价实的粮食,不许上交银子折合成粮食,因为一旦出现了贪官,他们可能会大量的贪污银子,却拉不走一车车的粮食。

可是阿桂的调查结果,却差点把七十多岁的乾隆气死,阿桂在奏报中明确表示:甘肃粮仓里不仅没有一颗捐监的粮食,而且连国家储备粮也粒米未有,总之粮仓就是空的。乾隆怒不可遏,他明明规定了捐监只能捐粮食,可是甘肃所有的粮食都去了哪里?而他亲自任命,自认为“家风清廉”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又究竟背着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乾隆觉得大事不妙,严令阿桂必须查清事情真相。

乾隆

阿桂很快就把勒尔瑾、王亶望、王廷赞等人抓来审问,可是这三个在甘肃只手遮天的老油条,不管怎么问就是不说实话,他们说捐监的粮食不够,而且都分给灾民了,所以粮仓里没粮食,至于储备粮不足,那就是下级官员在做假账,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阿桂不是傻子,他知道这几个人不说实话,就从他们的亲信下手,审讯时阿桂二话不说,上来就是几十大板,这些人被打的皮开肉绽,只好说了实话:他们是在“捐监冒赈”吃回扣,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甘肃布政使王亶望。

当初乾隆赈灾,第一个安排是捐监必须捐粮食,第二个安排就是寻找一位清官,监督甘肃官员不中饱私囊。他思来想去,认为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工作能力强,曾经又担任过甘肃知府,了解甘肃的民风民俗,最重要的是他的父亲为官一生却两袖清风,这样的家风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清官。乾隆认为有捐监政策,又有王亶望在,没人敢贪污腐败,这也是为什么甘肃连续七年上报旱灾,乾隆都深信不疑的原因。

王亶望

可就是这个皇帝亲自选中的“王大人”,从上任第一天起,就想着怎么捞银子了。王亶望上任不久,就给乾隆上了奏折,说甘肃捐监粮食八十多万两,灾情也得到了控制。乾隆皇帝半信半疑,因为甘肃土地贫瘠,一年能交给朝廷的粮食也就是五十多万两,如今多了将近一倍,怕是王亶望在骗他,于是乾隆派出钦差去甘肃调查。

王亶望等的就是钦差,当时甘肃的粮仓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但是王亶望让人在粮仓上做了隔板,上层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下层的罐子里却空空如也,钦差并没发现其中的猫腻,回去禀告乾隆,王亶望真的很有作为,乾隆从此也就不再有任何疑心。

经过这一次“试水”,王亶望知道皇帝不会再怀疑他,于是公开的把捐监捐粮食的政策,改成了直接捐银子,而且还提高了捐银的数量,从乾隆规定的一次捐监43两,变成了一次捐银55两,这些钱没有一分是用来赈灾的,全都进了王亶望的口袋。为了敛财,王亶望甚至明示各级官员:甘肃的大事小情都是我说了算,你们要是识相,就花点银子孝敬我,谁要是想把我贪污的事情捅上去,那也得看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贪污的赈灾银

王亶望之所以这么猖狂,就是因为甘肃所有的灾情,都要由他这个地方最高长官往上汇报,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他不仅栽赃陷害人家,还会在上报时多加一个“赈灾不力”的罪名,此人立刻就会被罢官。所以没有人敢和王亶望唱反调,甘肃的所有官员都争先恐后的贿赂他,王亶望也说了,谁给的银子多,他就把贪的钱多给他一份。至于向上汇报灾情,王亶望直接让人拿来空白的报灾单,随便填一个数字,跟朝廷和捐生们要钱,要来的钱都进了这些贪官的口袋。

王亶望在甘肃七年,当地流传着“一千见面,两千吃饭,三千射箭”的话,说的就是王亶望带头贪污,大小官员阿谀奉承的现象。贪官们在尽情的捞银子,老百姓却苦不堪言,他们实在没有活路了,只好造反起义,阿桂在华林山交手的那支农民起义军,就是被这些贪官“逼上梁山”的。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经过阿桂的严格审讯,甘肃“七年捐监冒赈”案终于水落石出,王亶望等贪官污吏的罪行也昭然若揭,朝廷在抄王亶望的家时,抄出了黄金4700多两,白银300多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五亿人民币,剩下的玉瓶、玉山子等各种珍贵的古玩,在王亶望家更是司空见惯,有些古玩甚至连乾隆皇帝都没见过。

贫困的甘肃

乾隆被骗了七年,这一次终于看透了这些贪官的嘴脸,可是这次巨大的贪腐案,几乎整个甘肃官员都参与其中,如果将他们都处死,甘肃恐怕也就没有官了,乾隆最终决定,贪污银两两万两以上者杀无赦。行刑的那一天,甘肃百姓把刑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就是想看看,这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到底长什么样。随着刽子手的手起刀落,甘肃56个官员人头落地,这次行刑一直从深冬持续到了第二年初春。至此,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贪污案,终于以付出鲜血的代价而告终。

王亶望影视形象

然而这场贪污案给予后人的警示,却永远都在,它时刻提醒着那些处于高位上的人:切莫因为一时的贪念而放纵自己,作为地方官员,他们时刻代表的都是国家的形象,与百姓的利益牵挂在一起,如果不能收敛自己,那将是对国家形象的玷污,对人民利益的损害,而最终滑入深渊的,正是那个放飞自我的自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