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葫芦文化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独特路径

葫芦文化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独特路径

时间:2022-05-29 09:37:09

相关推荐

葫芦文化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独特路径

编者按:文化有着柔性的亲和力,刚性的渗透力,有直达人心、消除隔阂的力量。文化交流、文化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民心相同”的必由之路。葫芦文化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寓意共通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融合包容的有益载体,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象征符号。如何在新时代、新背景、新条件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葫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建构沿线国家开放、协调、互利共赢的葫芦文化价值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文化交融、民心互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曲阜师范大学扈鲁教授深耕葫芦文化,在《理论学刊》第4期发表了题为《葫芦文化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想通的独特路径》的文章,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探究小小葫芦蕴含的中国智慧。

葫芦文化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独特路径[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陷阱及突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FA1502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扈鲁,男,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理论。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互通是实现沿线各个国家“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关键。葫芦文化是中国和沿线其他国家寓意相通的优秀文化资源,以其为范例探讨沿线国家间文化互通的建设路径具有可行性。具体做法是将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密切联系,以形成强大的文化力为目标,通过构建以开放、协同为创新特征的价值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文化互通。

自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各项建设工作正逐步得以落实。其中实现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认识,要对沿线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换言之,文化自觉和文化互通的建设是深化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主体的适应,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费效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这段话阐明了文化互通的目标与路径:先有文化识别与对自身文化的恰当认知,再有各国文化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最终构建起各国所认可的、以期共同发展的秩序和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互通建设,要在做好自身文化定位并坚持各国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前提下,明确识别我国同沿线其他国家中寓意相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为载体推动文化交流,构建沿线各国文化价值共生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各国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在这一过程中,识别沿线国家中寓意相通的文化元素是首要工作,葫芦文化契合这一要求:葫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广泛的种植区域和悠久的使用历史,丰富多彩的葫芦造型工艺和葫芦乐器在沿线国家广泛分布;更令人惊奇的是,沿线各国都赋予葫芦以“多子多福、幸运美满”的吉祥寓意,使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形成了很高的文化认同,这为以葫芦文化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提供了有益的文化路径。

一、葫芦:沿线各国寓意相通的传统文化符号

文化“有着柔性的亲和力,更有着刚性的渗透力”[ 郑士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学术交流》第12期。],有直达人心、消除隔阂的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若能在某种传统文化载体上达到寓意相通,就能为建设文化互通奠定基础——葫芦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符号。

葫芦在中华传统民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葫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在对刘尧汉先生所著文章《论中华葫芦文化》的评述中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 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序言第3页。]。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论述了近 50 种关于葫芦的神话传说。王世襄在提及民俗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时发现“竟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其始祖起源、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都和葫芦有关”[ 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序言第3页。]。葫芦的文化意义更多的是与其象征意义有关。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有和谐意象,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理念;葫芦谐音“福禄”,自古至今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葫芦象征内蕴丰富的吉祥文化:和谐、福寿、平安、多子多孙等,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元素。

季羡林指出“葫芦文化不限于中华民族圈子内,它是国际的”[ 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序言第3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葫芦这种“人文瓜果”的深刻内涵与象征意义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福”的文化寓意有共识,例如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记载:“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 游琪、刘锡诚:《葫芦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6页。]。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具有繁衍生息的寓意。南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在美国、日本以及南美洲诸国,也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

此外,葫芦还与“福路”谐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样具有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旨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创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以建设和谐共存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倡议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达了希望与世界各国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承担更多责任的愿望。对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也是一条“福路”。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将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而“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的葫芦精神以及“海上春应尽,壶中日未斜”的葫芦理想宇宙观,与此完全契合。

可见,葫芦文化是中国与沿线寓意共通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链接“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的精神纽带。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情趣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很高的文化认同,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是“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融合包容的有益载体。另外,“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合作理念是开放包容的,葫芦以其和润平滑的外形特征以及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足以成为这一理念的象征符号。构建以葫芦文化为切入点的交流机制,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以共同的文化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有助于沿线各国在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的路上会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二、前提: 我国传统葫芦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文化互通的前提是文化自信,费孝通先生所感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 年第 3 期。]指明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基本路线:从自信弘扬本民族文化,到认可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再到相互包容共建多元文化世界。可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实现文化互通的前提。在葫芦文化方面,我国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葫芦文化的吉祥内蕴方面具有文化共识,但仍在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格局中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个性,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承认和尊重这些特色与个性。各国的葫芦文化均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从葫芦文化的渊源来看,非洲地区国家具有最长的历史;而从葫芦工艺品的开发技艺来看,中国与沿线其他各国也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与倡导者,在整体倡议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综合性战略,为各产业的全球化倡议提供方向,不仅对中国的葫芦文化而且对全世界的葫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所遵循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等原则与葫芦文化蕴含“开放、协同”寓意契合,为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与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的平台,而这一平台能够为世界葫芦文化价值的开发、葫芦文化产业的成长夯实基础,提供长效合作机制。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还为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平台,如葫芦文化交流平台、葫芦文化要素流转平台、文化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文化资本的融通平台等。

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悠久。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緜》中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国外葫芦专家也高度重视中国葫芦文化的软实力,如德国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可见中国葫芦文化获得普遍的国际认同。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除“一带一路”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条件外,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本和创新资源;积聚了大批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国对葫芦文化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坚信葫芦文化能够在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引领沿线各国文化走上互通之路。

三、路径:葫芦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化与创新性发展

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互通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中,葫芦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化互通路径。

葫芦传统文化是沿线各国能够取得寓意共识的优势文化资源,以此为载体,可以打造文化交流精品,推动相关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新性发展,其创新性发展过程也是实现各国的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的过程。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葫芦传统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负有实现各国文化相通的历史使命,在其各级发展目标的创设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这一历史使命。

(一)葫芦文化价值创新性发展的现阶段目标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 年提出,强调以“非强制、柔性的方式规范或诱导他人(国)话语、思想和行为”。软实力的内涵被界定为一种能力:“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依据约瑟夫·奈的观点,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文化营销力。该营销力首先要求具有文化力的文化本身必须是优秀文化;其次它依据“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以文服人”的道理,以其柔性与亲和性发挥“水滴石穿”的功效。此外,国内学者还从生产力视角探讨文化,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如从马克思大生产力观出发,把“文化生产力”等同于“精神生产力”[ 郭继文:《国内文化软实力理论的话语创新》,《济南大学学报》 年第 5 期。]等。因此文化力可以由文化营销力和文化生产力两层涵义构成。文化力的营销力等同于传播力,被视为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的生产力,可进一步将其涵义延伸为提高生产力的激励能力。

目前正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阶段,将葫芦文化价值创新性发展的现阶段目标界定为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是希望它在化解敌意、增加共识、促进共享方面发挥独具特色的作用。判断是否实现了文化力这一目标,需从以下两个维度考量:国际社会效益和产业经济效益。

文化力的国际社会效益,表现为不遗余力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因环境、价值观、语言、习惯等存在差异,在互信体系构建起来之前,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亟需打造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如前面所述,葫芦与葫芦文化正是其中的一个合适选择,这也正是葫芦文化价值创新性发展的大好契机。中华传统葫芦文化经过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而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是获得广泛国际认同的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足以发挥引领作用,为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奠定基础,并将世界各国各民族凝聚为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以形成具有国际社会效益的文化力为目标,要求在其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创新模式的构建时都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家大局意识,必须做出具有洞察力和远见性的战略规划,将满足社会效益和公益目的作为重要决策依据。

文化力的产业经济效益,表现为产业或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一般而言,品牌影响力越强,产业(企业)的发展能力就会越强,相应的绩效就会越好。因此,文化力的建设目标与产业的发展目标不约而同。葫芦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求将葫芦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多更好地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将葫芦文化进一步产业化以形成文化产业,开展包括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在内的多种文化经营活动。文化产业的运营要保证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经济效益目标。葫芦文化产业凭借文化力塑造来提升其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其创新性发展目标。

(二)沿线国家葫芦文化价值创新发展的特征

葫芦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发展可依托葫芦文化产业进行,以市场化运作提升其运营效率。葫芦文化产业有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两条发展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宜选择创新驱动的成长路径,且其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先前设定的发展目标相契合。

1.创新发展的理论释义

一般认为,对创新发展内涵最早作系统阐释的是约瑟夫·熊彼特。1912 年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较为完整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将生产函数记为:Y=f(L,K,N,S,U)。其中 Y 代表产出,L 代表劳动力,K 代表产品生产方式(资本),N表示自然资源,S 表示技术,U 表示社会组织。熊彼特指出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工艺)、发现新市场、发现新的资源供应(渠道)以及产业的结构与组织变化。国内研究者一般将上述五种情况总结为创新的五种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与组织创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创新发展的理论,但是他的相关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后来的学者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熊彼特曾指出,他本人的“创新理论源于马克思的创新思想,而且只是马克思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除了体现在熊彼特所阐释的技术创新方面,还集中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如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2.葫芦文化价值创新中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模式

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体现为其产品与服务的高附加值、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及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创新驱动力相对于要素驱动力而言,更强调对整体资源的有效组合并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该种能力将引领产业发展壮大,以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并获得得以改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创新还具有非连续性、新奇性的特征。熊彼特指出,经济中当然有像血液循环那样的变化,但也有另外一些变化,它们一看就不是连续的,而且突破既有框架,也就是传统路径本身。换言之,创新力是一种对既有路径的突破能力。文化产业的创新源往往集中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较好的地带,这是因为产业融合本身就突破了行业的边界;同样广泛的交流合作能促进创新,其原因在于其突破了地域的边界。因此,突破边界是获得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葫芦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思路便围绕着界限突破展开,通过突破边界以探寻到禀赋条件更好的要素为产业发展服务,并逐步构建适应创新资源跨界流动的体制机制。开创式创新和协同创新就是这一思路的两种具体形式。

开放式创新模式(open innovation)是一种突破产业边界的新兴创新模式。葫芦文化产业若采取该种模式,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可以同时利用产业内部与外部的能够优势互补的创新资源,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与多个合作伙伴展开多元动态合作。葫芦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采取开放式模式,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市场动荡性、文化消费不规律性等因素,从而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源、市场信息源、人力资本源、知识源等,以有效提升创新的成功率。

协同式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则是另外一种可实现跨界合作的创新模式,其含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以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采用协同模式进行创新的产业往往需要获得政府等具有公信力的机构的支持。葫芦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若采用该种协同模式,可将多个不同背景和禀赋条件的创新主体纳入项目或体系中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因此,葫芦文化价值创新宜采用开放式与协同式创新两种基本模式,通过突破边界来获取创新驱动力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价值的创新须在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接受两个维度目标的指引与管理而进行,最终使葫芦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三)沿线国家葫芦文化价值创新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构建

按照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思路,宜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发展范式,以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形成文化力的发展目标。在此要求下,将构建一个包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源于“商业生态系统”,后者由 James Moore 于 1993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的文章时提出。这一观点基于生态的视角,将某个产业或企业视为宽泛的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创新生态系统而言,创新主体早已突破行业与地理区域的界限,体现为“不同企业间命运、战略和运作能力的交织”[ Iansiti,M.,Levien,R.Keystones and Dominators—Framing Theoperational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12(3).]。因此,虽然创新生态系统与开放式与协同式创新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原理是一致的,实际上创新生态系统往往以开放与协同为内在必要条件。

葫芦文化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其创新性发展的目标,符合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的变化特征。该系统以开放和协同为创新特征,因为唯有资源的开放共享才能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市场风险,唯有系统的协同合作才能降低竞争压力、实现规模效应。在该理论框架下将有关各方(包括竞争对手和价值链条上的每个主体)均视为不断进化环境中的一部分,并不断增强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以及多层次多要素的创新联动,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图 1 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葫芦文化价值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图。系统是开放性的,随时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国(中国葫芦文化产业)是其中的“关键的组织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构成互利共赢的创新主体,为葫芦文化的价值创新作出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对整个创新体系起引领作用,而产业的阶段发展目标(文化力)则管理着整个创新过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创新主体以对葫芦文化共同情感基础为切入点,以包容共享的理念开展合作,其中会默认互补性与差异性,不间断地将技术、资本、人才、市场、信息等要素实行共享,将在战略协同与组织协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价值创新所需的知识协同,然后将在考虑成本与效率之后将形成创新绩效。重要的是,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创新主体已经牢固地结成共享收益、分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

在图 1 中,中国(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是“关键的组织者”。这一角色是实现创新价值的关键因素,自然须具备一些“软能力”。按照 Victor W.Hwang 和 Greg.Horowitt 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中的观点,这些能力包括主动开放的能力、说服力和执行力[ Victor W. Hwang,Greg. Horowitt. The Rainforest—The Secret to Build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Lighting Source Inc..]。在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中,中国的葫芦文化底蕴深厚,葫芦文化产业实力较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具有足够的能力引领价值创新发展过程。

(四)沿线国家葫芦文化价值创新性发展的高级目标

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达到无产业边界的一体化状态。在这一阶段,产业要素与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资源跨界流动的体制与机制已完全建立起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前述原因,葫芦文化负有历史使命,其产业的发展格局更加宏大,其初级与中级发展目标是形成强大的文化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高级目标是在沿线国家(或更广范围)内实现从文化互通到民心相通。

葫芦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象征符号。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沿线国家被纳入葫芦文化价值创新生态圈中,依托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平台,开展各种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开发出新的葫芦文化产品或引进一项新的葫芦造型工艺,也可以是面对全球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找到新的供应链条或者对葫芦文化产业的结构或组织作出改善。总之,在开展这些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的创新性活动过程中,各国贯彻着开放与协同的精神,秉承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大原则,在利用现实机遇、解决具体问题并应对共同挑战的并肩奋斗中增强互信、加深融合、促进包容。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织者”,其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光明磊落的胸怀气度、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卓越的组织能力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相得益彰,推动这一生态圈形成强大的文化力。

古人云: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中国文化力的形成,与此相伴而生的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将对各国之间消除偏见、减少分歧、增进共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实现从文化互通到民心互通的高级阶段目标。葫芦文化作为沿线各国寓意共通的优势文化资源,将其价值的创新性发展思路及路径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实施密切联系起来,通过构建沿线各国的葫芦文化生态发展系统与逐步实施各级目标管理,最终能够达到各国的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因此,葫芦文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提供一条有益的独特路径:从沿线各国有情感共识的文化资源着手,以此为纽带进行价值的创新性发展,以构建经济共同体、打造互利共赢的物质基础,借以实现各国文化与价值认知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借助文化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民心互通,最终引领各国结成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