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上海医生7年为150多位老人义诊 建立健康档案与影像资料

上海医生7年为150多位老人义诊 建立健康档案与影像资料

时间:2021-07-05 19:49:26

相关推荐

上海医生7年为150多位老人义诊 建立健康档案与影像资料

敲开清朝遗人的家门,给他们免费做体检,上海医生徐燕,这一干就是7年。

近日,在《天年——100位中国清朝遗人访谈录》的新书发布会上,两位百岁老人现身祝贺,引发现场观者惊叹。该书作者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的主任医师徐燕——起,她开始追寻、收集上海的清朝遗人健康资料。由于长期跟踪关注这群老人,她7年间不间断地为150多位高龄老人义诊,并建立健康档案与影像资料。随着研究持续进行,部分老人逐渐离世,徐燕和她的同伴成为这批清朝遗人的最后记录者。

敲开清朝遗人的家门

“我是清朝人。”面对摄影镜头,百岁老人们说了同样一句话。

在徐燕的访谈对象中,有昔日政界名流赵四小姐的嫂子、清华大学第一届女学生、上海滩名门闺秀吴靖,中国革命先驱秋瑾的外甥女王慰慈,抗日爱国的著名女作家姚罗洪,中国著名电影导演陈鲤庭,上海首家华商眼镜店“精益眼镜公司”老板的长子刘维纶,参加过两航起义的归国华侨胡茂良,中国清朝最后的一品官、辛亥“反正”第一人程德全之女程世娴……当然,还有更多住在上海的普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生于清末(均在19前出生),皆为百岁老人。

“希望走进这些老人生活的想法,起源于我的外婆,看着她逐渐老去,但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就想:将来有一天我老了,能不能既长寿,又活得有质量呢?”徐燕与老人的缘分很深,由于是心血管医生,她的大部分病人就是老年人。

7年前的一个周末,通过最原始的“人找人”的方式,她开始走访清朝遗人,希望了解老人的医学特征,探索长寿的秘诀。

“我是来义诊的。”起初老人都不愿开门。一次、两次、三次,一趟趟上门后,老人们大概发现这个自称是“医生”的人不是坏人,终于,房门开了。

“这群人瑞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不能多动他们,更不能进行有创伤的检查。”徐燕和医院里的同事组建志愿调研组,设计的体检项目包括人群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社会学特征,以及血压、血生化、血甲状腺功能、血管僵硬程度、身高、体重等健康特征。

“我们发现,百岁老人的动脉僵硬程度均在正常范围,血压、血脂、血糖等‘三高现象’都跟他们无关。”徐燕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健康的血管、正常的糖脂代谢是长寿的生理基础,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锻炼习惯是长寿的外部条件。另外,这群百岁老人中,女性居多。尽管男女两组的动脉僵硬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从数值看,女性的数值更低,调研组认为,女性拥有更优越的血管条件,这可能是女性长寿的原因之一。

何不拍下百岁老人的生活?

由于需要长期随访,7年间,徐燕和调研组一次次上门探访老人,“有时候约好了义诊时间,推门一看,一家老小都来了,小毛小病都来咨询我的意见。”徐燕很开心,与老人逐渐熟悉了,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个别老人没“劳保”,她就自己掏钱给老人在医院里买好药送去。

期间大约有两三年,徐燕几乎没周末——每到周末,就提着医疗器材到百岁老人家“上门义诊”。走得多了,她还看到许多老人生活中的场景。

103岁的王慰慈总是呵呵笑,她是秋瑾的外甥女,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幸福,7个儿女都很孝顺,轮流照顾她。身材高挑的她,90多岁高龄时还是老年服装队的“热门模特”。

101岁的陈同年,徐燕拜访他时,老先生还坚持要去上海图书馆看书,数十年来,他持之以恒地笃行自己总结出来的九字诀——身要动,心要松,脑要用,人称“百岁读书郎”。

102岁的徐仁卿是个“股票达人”,100岁还坚持到证券公司操作股票,“现在股指低了,我只是关心关心,这两年我认为股票指数不会高了”。

102岁的姚罗洪喜欢读报。她和已经去世的老伴朱雯是一对很有成就的爱国进步作家,巴金是他们的证婚人。见到徐燕等人认真地记录他们的生活,老太太很开心,“等哪天你们出本书,我来给你们作序”。

还有的百岁老人自己买菜、爬楼,给自己和妻子每天安排两菜一汤;有的坚持自己“理财”,不仅会给保姆分配饭费、水电煤,还要跑去社区里投票,参政议政……徐燕和同伴们为百岁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他们中最高年龄108岁,平均年龄103岁,有不少“双百岁夫妻”、“双百岁姑嫂”。

“豁达的心态,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与他们的长寿不无关联。我们就在想:何不给这群老人拍照,留下更多活灵活现的画面?”徐燕的想法和跨界摄影家徐平不谋而合,过去两年,这个调研组除了背着医疗器材,还得带上三脚架、反光板等摄像器材。除了记录下老人们温馨的生活场景,还拍下了老人们的人中、耳垂、舌苔等面貌特征,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遐想自己的“老”生活

在这部访谈资料中,徐燕的外婆最终没入选,徐燕笑言,“相比百岁老人,外婆太年轻了。”但这并不妨碍她继续思考自己未来的“老”生活。

徐燕说,走访中两个场景印象很深:著名电影导演陈鲤庭只有一个女儿,但身在美国,陈老的大部分时间是和保姆在一起;另一个是女作家姚罗洪,育有一儿一女,但如今双双入住养老院,老太太也主要由保姆照顾。

“很多百岁老人的子女都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有的还先他们一步离世,由第三代、第四代在照顾。我们调查发现,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明显幸福感更强。”徐燕说,在记录医学影像的同时,调查组还试图从心理层面寻找长寿密码,从现有样本看,老人更需要社会,尤其是家庭、子女的关爱,居家养老方式更应提倡。

徐燕说,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探索和揭示长寿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与此同时,也思考未来我们该如何养老。“面对上海老龄化人口增长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寿命提高,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和独居、纯老家庭现象日益突出的现状,如何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