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前苏联解体后 苏联专家都去哪了?

前苏联解体后 苏联专家都去哪了?

时间:2018-10-20 00:22:06

相关推荐

前苏联解体后 苏联专家都去哪了?

:土星木星相合于银日线-参看89、59年历史

※60甲子中的庚子饥荒律出现在.

※千年纪大争战规律可能继续,大战之兆年?

※众多预言提示的末劫灾难会加剧:南旱北涝当出现。

编者按:

中国军事后期的快速发展,也与苏联解体,一批前苏联武器专家因生存危机而转入中国相关。

这几十年来西方都奉行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政策。在高端军事方面,中国的研究实力又不足。

中国是从仿造开始技术进步的。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仿造都是最快的道路。所以世界出现一个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另外是专利保护期限。

这一切其实都依赖工业技术基础。现在的网络虚拟经济,电子支付等,其实都依赖实业制造,没有这实业制造,那么就喝西北风去吧!

01

前苏联解体后,苏联专家都去哪了?

原创

总说装甲-01-15 07:47:00

苏联解体后,大量苏制武器装备扩散到世界各地,引起人们的极大不安。然而,大量研制武器的“苏联专家”,他们的情况却至今鲜为人知。

前苏联专家

前苏联在冷战时期为与美国争霸世界,建立了规模空前的武器装备研究体系,制造了数以万计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和弹道导弹。苏联解体后,许多武器流落世界各地,苏制坦克、装甲车辆、“萨姆”导弹随处可见,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安。然而,研究制造这些武器的兵工厂和科研人员,他们近况如何却很少有人知道。据美国官方估计,且不算坦克、火炮等常规武器,单是弹道导弹和热核武器的苏联研制专家就有6万人。其中,从事核科学和核武器研究的约3万人,各种导弹设计人员2万人,研究生物武器的约7000人,化学武器的3000人。据美国一家非政府研究机构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前苏联在研究制造生物武器的高峰时期最多使用过7万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其中5个军工厂约1.5万人,另有4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50个民间科研单位和生物制品厂。多少专家流离失所。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国防预算大幅度消减,研究新式坦克的项目进展缓慢,有的兵工厂开工率不足50%。研制武器装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无所事事。他们迫于生计四处寻找出路,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最初主管当局仍禁止科研人员擅自外出谋生,以保国防安全。以后迫于无奈,逐渐放松了某些限制。在科研和生产单位不断萎缩的情况下,科研人员陆续外出。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全俄实验物理科学研究院(相当于著名的美国拉斯阿尔姆斯实验室), 1991年~1996年流失500人;从事病毒和生物战剂研究的维克多科学中心,1991年以来失去2000人;制造SS-18洲际弹道导弹的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厂,几年内先后有5000人外出自谋职业。莫斯科1家制造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仪器厂,仅1992年~1993年就失去1800人。美国传媒称, 1992年10月,在1架飞往朝鲜的客机上,有36名从事弹道导弹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被截住,他们至今下落不明。

流失的武器专家有的是短期出国谋求生计,有的则长期移居异国他乡。他们的去向主要是西欧和美国,有的也到伊朗、伊拉克、朝鲜等第三世界国家。不少国家想方设法寻找、招募这些专家为他们效力。他们先是通过调查找到某研究所或公司进行秘密磋商,条件成熟时利用合法途径引到国外。也有的直接与个人接触,邀请参观贸易展览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往返机票和食宿经费。他们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表演讲,主持单位付给高额报酬。事后仔细研究一下学术报告内容,常与武器研究有关。有的公司则许以高薪和优厚生活待遇,公开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工作。

然而,美国对此十分恼火。他们宣称“苏联专家”为伊朗、伊拉克等“无赖”国家工作,帮助发展弹道导弹和热核武器,将给美国“带来严重威胁”。尽管有些核生化武器的研究已是公开的秘密,甚至从专利上可以查到,但要真正制造成实用型武器仍有不少难点有待解决。如在关键性问题上获得指点,可明显加快研制进程。印度虽在导弹和核式武器领域取得进展,但是新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研究仍有不少困难,急于获取这方面的先进技术。

一些西方国家则以“国际合作”、“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名义,与俄开展合作项目。美国、日本、韩国早在莫斯科设立国际科学技术中心,投责2.3亿美元与近300家研究所、实验室合作,据称约有2.5万名科研人员“受盖”。俄罗斯早些年面临北约东扩,南联盟遭轰炸,年臣战乱,使俄深感加强国防实力的重要。“白杨”-M导弹已正式部署,年内还将部署C-400选程防空/反导导弹。俄罗斯欲研究制造新式武器,肯定需要大量的武器设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至于多余的军事科研人员,则要逐步特到民用产品的研究制造单位,为企业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作貢献。年高体弱的则安排退休。

02

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型、装备、任务都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简单说,早期战列舰是用于主力决战的绝对主力舰,巡洋舰是用于快速包抄、机动作战的次级主力舰,驱逐舰是用于鱼雷攻击和防御的轻型战斗舰艇,护卫舰是用于单纯的护航的轻型战斗舰艇。

在这里,咱们就简单把这4种战舰的发展历程说一说吧。

在16世纪的风帆战舰时代,欧洲主要产生了两种大型战舰。一种体型高大,火力猛,速度较慢的作为主力,一般在海战中排成一列一列的向对方开火,称为战列舰。另一种比较小型的,机动灵活的,用于掩护侧翼,或者包抄侧翼,以及远洋巡逻,称为巡洋舰。当时战列舰一般几百吨乃至上千吨,巡洋舰几百吨。

此后,战列舰和巡洋舰这两者的搭配就延续了几百年。在殖民时代,战列舰用于海上决战,巡洋舰则用于巡逻、掩护。后来木船加上了钢铁,风帆换成了蒸汽。到19世纪中后期,战列舰已经有近万吨排水量,装载大口径火炮;巡洋舰排水量一般在一两千、三五千吨这个量级。

这时,鱼雷发明了。英国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对于体型庞大的战列舰、巡洋舰,鱼雷艇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对付鱼雷艇,英国人又发明了驱逐舰(又叫雷击舰),当时其排水几百吨,速度很快,装备小型火炮和鱼雷。驱逐舰(雷击舰)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用火炮和装甲优势,驱逐或歼灭对方的鱼雷艇,二是用鱼雷攻击对方的战列舰、巡洋舰。

经过几十年海军大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的战列舰已经制造到了“无畏舰”级别,排水量达两万多吨,装备300多毫米或400多毫米的巨炮,是海上决战的主力。巡洋舰则发展出了“装甲巡洋舰”,排水量大的达到近万吨,装备200多毫米火炮,轻巡洋舰则排水三四千吨。巡洋舰没法与战列舰正面对抗,但可以参与侦察和远洋巡航,打击薄弱地区的敌军。驱逐舰一般还是千吨左右,主要用于侦察、巡逻和鱼雷攻击,驱逐舰面对巡洋舰也是被虐杀。另外,“护卫舰”也由俄国人发明了,最初只有几百吨,主要就是防范敌方的快艇偷袭,后来又增加了反潜的任务。护卫舰面对驱逐舰,也是招架不住的。

到此时,四大舰种已经齐备了。除此之外,英德等国还造了一种“战列巡洋舰”,其实叫“高速战列舰”更合适,就是把战列舰的装甲或火力削弱,削弱的部分加到机动力上去,排水量和体型还是和普通战列舰差不多。战列巡洋舰硬拼不过普通战列舰,但是比战列舰快可以跑;面对重型巡洋舰则可以碾压,还可以追着虐。

到二战时期,这四大舰种继续发展,各自继续变胖。但是因为航母和潜艇的大量使用,作战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日本大和号满载排水量达7万吨,却在美国飞机袭击下基本没啥表现就被击沉。德国的俾斯麦号排水5万吨。重型巡洋舰的排水量也到了1万5千吨左右,超过50年前的战列舰。驱逐舰最大的已经有3000吨左右,接近轻型巡洋舰。其作战任务已经由原先的鱼雷攻击基础上增加了防空,帮助大型舰艇对抗空中战机。护卫舰排水量1000-2000吨,主要任务还是反潜。

二战结束后,随着巨炮大舰主义的渐渐淡化,一方面大型军舰逐渐推出舞台,另一方面驱逐舰、护卫舰体型逐渐扩大化,取代了之前战列舰、巡洋舰的部分任务。所以新时代的驱逐舰护卫舰,和旧时代的战列舰巡洋舰越来越难以区分。

例如,战列舰方面,只有美国的衣阿华级(5万吨)在二战后参加了朝鲜战争,又进行改装后参加了海湾战争,然后退役。巡洋舰方面,只有俄国的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排水2万多吨)和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1万吨)还在服役。两者都是兼具防空、反舰和对陆地打击的能力,实际上综合了过去战列舰、巡洋舰的功能。而驱逐舰,现在中国的055,韩国的世宗大王这些,都是万吨左右的,基本相当于过去的重型巡洋舰,和巡洋舰差别其实已经非常小。护卫舰主要任务还是反潜,一直没变,但大的排水量已经到了五千吨,和一百年前的轻型巡洋舰差不多了。

所以区分这四种舰艇,本质上应该按功能任务区分,多数情况下按排水量区分就可以了,不同时代四种战舰排水量都有变化,但基本都能拉开差距的。到今天拉不开差距了(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排水量还不如朱姆沃尔特驱逐舰),那么功能其实也都混淆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