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内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气象智慧

内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气象智慧

时间:2022-07-30 12:31:49

相关推荐

内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气象智慧

中国气象报记者 余亚庆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曾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通过保护、恢复,人工辅种增加和丰富草原植物种类数量,这里一改过去的荒滩裸露、植被稀疏,一个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草原景区初见雏形。

不单是阿拉善生态发生了明显改变,整个内蒙古的荒漠生态情况都有了质的改善。在这改变的过程中,内蒙古气象部门亦紧跟步伐,积极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荒漠生态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发挥科技优势 能力实现新跨越

荒漠生态治理,需要植树种草。林草的种植与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象条件与合理的规划区划,因此,监测各类生态植被是荒漠生态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抓住这个关键,气象部门以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荒漠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注重提升科研能力,使气象服务满足荒漠区治理需求。自以来,内蒙古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沙尘暴、干旱、草原生态等领域立项科研项目24项,业务化应用科研成果10项,为荒漠生态业务服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荒漠生态治理要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开展。

面对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肆虐的风沙,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迎难而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气象部门就已开展草地生态气象观测,对主要湖泊水体、沙地、沙漠沙丘流动、农田、草地风蚀、地下水位等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开展实时监测业务,对当地生态脆弱区、敏感区、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目前,气象部门有序推进了天空地综合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形成涵盖生态与气象等观测要素的多元化站网,为荒漠生态气象工作提供了可信、完整的基础数据。

据统计,内蒙古气象部门年均发布服务产品180余期,新增生态气象服务产品3类,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0余期,荒漠生态气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开展监测评估 服务实现新突破

自以来,内蒙古加强对荒漠区的气象监测服务,已完成对巴丹吉林、腾格里等主要沙漠的边界及面积测定,并监测了沙漠边缘沙丘的移动速率。

为了实时观测荒漠区的生态变化情况,气象部门布设了多种观测设备适时开展动态监测评估。目前,气象部门在内蒙古西部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593套、自动土壤水分站42套、沙尘暴站2套、GNSS/MET观测站5套、太阳辐射观测站2套、大气成分观测站2套、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9套、雷电观测站16套和酸雨观测站2套。

为了更好地实时监测沙漠气象条件,气象部门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了一个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并将监测到的数据实时传送给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为沙漠区树木种植提供科技支撑。(下转第三版)

得益于长期的有效积累,后续的生态监测评估和种植工作开展顺利。气象部门编制的《近鄂尔多斯气候变化与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评估》科学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为防沙治沙、保护流域水资源提供了决策参考意见。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乌梁素海、乌海湖、东居延海,气象部门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监测评估,为各地党委、政府生态治理决策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开展人影作业 保障飞播造林

为阻挡漫漫黄沙前进的脚步,内蒙古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开展飞播治沙。

种子生根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但荒漠区缺水是不争的事实。

何时飞播?如何保证存活率?需要选择最有利于种子生根发芽的时机,很多时候需要在风沙大和充足的雨水天气来临前进行飞播。这就更需要及时准确的预报和有效的人工增雨。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云鹏介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飞播,种子能被风沙盖住避免暴晒,紧接着降雨到来,有利于种子发芽。

为此,气象部门在增强预报服务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为植树种草提供有利气象条件。

在每年的植树造林时节,气象部门还会提前制作植树造林气象条件预报,并主动发送至林草等部门,同时与相关部门制定周密的人工增雨作业方案。

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多普勒雷达为飞机、火箭增雨精确定位,积极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在荒漠生态建设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此,每遇适宜天气过程,增雨作业人员就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增雨,助力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

通过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综合措施,内蒙古重点治理区初步形成乔灌草、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体系,林草植被恢复和自然生态状况逐步好转。截至,内蒙古人工林保存面积由1977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9732万亩,森林面积由1977年的2.34亿亩增加到3.7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3.21%增加到21.03%,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来源:《中国气象报》3月26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