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时间:2019-03-04 09:46:56

相关推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市科学技术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大局,全面履行科技管理服务职责,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自我加压、砥砺奋进,开创了新时代创新型阳泉建设新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阳泉科技发展历程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是一部厚重的史诗,那么科技事业的发展则是其中荡气回肠的一章。从“科技是生产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自主创新”到“创新驱动发展”,我市科技发展历程也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轨迹,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拥抱春天,科技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

1978年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的“拐点”。这年3月,5000余名科技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底,市委决定撤销市科技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3月,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成果奖励大会同时召开,传达贯彻全国科学大会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成立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等8个专业研究机构,城区、矿区、郊区建立区科委,建委、文教、农业、财贸等部委建立科教科,各局和县团级单位建立技术科,一般厂、矿和农村人民公社都配备兼职科技情报员。同年10月,市科委与市科协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工作人员的体制。1980年1月,市科委建立党组(含科协)。同年8月,市科委成立党总支。1981年,市科协与市科委分署办公。至此,我市科技管理体制基本成型。随着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市科委组织实施了一批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新产品推广等计划项目,工业CAD技术、农业EM生物技术、耐火行业倒焰窑改造技术、煤炭行业定向裁割控制爆破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大量引进,在我市落地、开花、结果。

科技兴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993年3月,市人大十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阳泉市科技兴市实施方案》,并推出了方案的两个说明性文件。同年8月31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兴市动员大会。早在1991年起,为了推进全市科技进步,加强对科技兴市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以阳办发[1991]37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成立科技兴市领导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科技兴市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科委,由市科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随着全市专利事业和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市编委以阳编字[1991]3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成立“阳泉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和“阳泉市专利管理办公室”的通知,2个办公室隶属市科委领导。2001年6月,按照阳发[2001]30号市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市科学技术局。1992年至期间,先后出台了《阳泉市技术市场管理办法》《阳泉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阳泉市重奖在科技进步中有突出贡献人员办法》《阳泉市专利管理办法》《阳泉市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办法》等一大批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从工业到农业,从政府到企业,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依靠科技、兴农兴企的浓厚氛围,许多个体依托矿业积累资金后,认识到依靠科技挖掘潜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了原来单纯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思路,走上了依靠技术和人才兴办企业的路子,地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传统产业上嫁接新技术,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体,逐步形成具有阳泉特色的产品产业结构。

创新驱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

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鲜明地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发展的重大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市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出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市科技战线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阳泉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的意见》《阳泉市创新驱动奖补政策十四条》《阳泉市科技局 财政局扶持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阳泉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紧紧围绕中央、省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思路,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遴选了2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形成了“一个决策平台(联席会议制度),三大运行支柱(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和一套管理系统(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制度框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落实我省出台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十四项配套政策,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对本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和高端科技人才培育工作,打造了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市科技局也成为全省各地市科技管理部门中唯一获得国家科技部、人社部表彰的—度“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阳泉市科技创新主要工作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振兴“三个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根据国家、省对科技创新的安排部署,我市先后出台了20多项配套的政策、规划、办法,从资本、人才、科技合作、空间等方面,持续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了《阳泉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阳泉市创新驱动行动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全省率先改革、全面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战略部署,获批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出台了《阳泉市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阳泉市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阳泉市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办法》《阳泉市科技惠民计划实施办法》,为全市主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路线图。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实施意见》,市政府、省科技厅与北京市科委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京晋科技合作的框架协议》,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外部资源。修订完善了《阳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阳泉市科技项目后补助管理办法》《阳泉市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全市科技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至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的5家发展到42家,增幅居全省第一;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由的13家发展到的86家,增长了5倍多。截至底,全市共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Q板挂牌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57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科普基地18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4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奖励项目有5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的奖励项目有21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占比为93.8%,各类科技成果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预计在20亿元左右;全市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84项,技术交易额达到773万元,合同金额达到2.25亿元。全市的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稳步提升。

科技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本级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总计达到1.47亿元。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体现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科技投入超16亿元。,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众科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有效吸纳我市社会资金和省内外基金,针对全市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投资,解决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上海股交中心阳泉市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基地的建立为我市企业迈入资本市场搭建了平台,目前已有11家企业成功在Q板挂牌。,设立了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创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目前已有3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这些科技金融的创新举措,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题,更大范围扩展企业知名度,拓展融资渠道,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找到了新渠道。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市级项目近600项,承担省级科技项目220多项,争取省级资金12000多万元,国家级科技项目30多项,争取国家级资金3160多万元,对促进我市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蓝天环保承担的“超细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成为我市首个直接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研究的项目。春明激光承担的“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项目成为我市首个,也是度全省唯一一项获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产品项目;“钛酸锶与铝酸镧薄膜制备技术及器件开发”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获扶持资金达449万元,实现了我市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领域“零”的突破,弥补了我市在国家前沿技术研究上的空白。盂县“资源枯竭型矿区塌陷地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立项,获扶持资金达889万元,创下单个项目获扶持资金历史最高。中兴环能的“洋葱纳米碳材料制备”项目在全球首家实现公斤级量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立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的能力,创新成效显著。

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自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山西省科技厅正式签署《京晋科技合作及共同建设阳泉省级科技示范区的框架协议》以来,我市以“京晋”科技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科技合作拉开序幕。,三方在太原举行《关于推进阳泉与北京科技合作的协议》签约仪式,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市政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智能物联网(阳泉)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为我市全力打造智能物联网示范基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引进合作项目30多项,项目涉及现代农业、耐火窑炉改造、矿山机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多个方面。我市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人才和科研团队。中科春明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在我市建设“全固态激光器”项目、中兴环能与太原理工大学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引进的“纳米碳材料制备技术”,技术水平在国际领先。晶辉公司与中北大学技术合作的“蓄热体技术优化设计”,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双创”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科技局开始筹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3年的建设,我市高新技术创业园一期工程创业大楼和服务大楼于投入使用,当年即有华越、华鑫电气、北京通达耐火等10余家企业研究机构入驻,并借助平台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究机构,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出了一批高新产品,产生了一批专利和科研成果。,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B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市高新技术创业园的孵化创业平台服务总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已有100余家企业入园孵化,成功毕业20余家,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引进了中科院何满潮院士和工程院卢耀如院士的院士工作站2家,建成了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7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2家。共为380名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双创”平台,年创造利税995万元。在市高新技术创业园的带动和引领下,全市“双创”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已建成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1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备案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称号15家。全市各县区基本实现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的合理布局,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科技惠民取得长足进展

围绕农民、农村、农业“三农”发展,我市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以抓龙头、抓示范、抓培育、抓推广、抓培训、抓人才为特色,先后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级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和市、县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成平定以畜牧产业为主导、盂县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郊区以设施蔬菜和蛋鸡养殖为主导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培育出我市核桃、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蜜蜂、水产等新兴农业产业化创新链条。

知识产权工作优势明显

自1988年起,我市开始专利申请工作,当年国家专利局受理阳泉申报的专利项目共72件,实现授权专利28件,并已有19件得到实施,实施率达57%,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每十万人7.7件,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二。,我市新鑫科技研究所所长杜志刚以1000万元人民币将3项专利转让给山西吉天利集团公司,一次专利转让价格之高,创阳泉专利史上之最。,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是山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地市。十八大以来,市科技局加大了对专利申报和授权的资助,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工作。全市专利申请量由的655件增长到的110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由的227件增长到的439件,增幅达93.4%;发明专利拥有量从的80件增长到的176件,增幅达120%。全市每十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31.4件,在全省排名第二。截至底,我市共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仅次于太原市;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除太原10家外,与其他各地市持平;市级专利工作试点企业57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专利转化率为38.65%,有效发明专利转化率达到81.71%,在全省处于前列。,我市专利研发经费投入1.33亿元,专利项目总投资16.03亿元,专利项目营业收入27.87亿元。

十八大以来创新

驱动的体会及启示

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得益于我市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县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得益于全市科技战线的辛勤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

充分发挥政府创新投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提高政府资金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全社会研发投入(R D)中,政府资金所占比例一般在30%—40%之间,我国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占20%—30%,山西省研发资金中政府资金占15%左右,我市研发资金中政府资金只占到4%。山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平均到1.2%以上,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只有0.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R D投入强度的提高,还须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以此撬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投入。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促进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三方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新格局。目前,我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新格局还没有形成,要下大力不断强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壮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融资平台,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基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

狠抓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深化科技、经济、政府治理等领域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狠抓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的落地,加强各类创新政策的衔接配套,让广大科研人员享受更多的“获得感”。先行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政策,构建涵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的隐形门槛和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激发创造力和注重开放性激励性的体制机制。

培育创新要素的集聚。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共建研究院、实验室,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型研发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种形式覆盖完整创新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创新的吸附效应、聚合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大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批小而强、小而专、小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

扩大创新载体的建设。我市在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载体的建设方面现在还是空白,加强创新载体的建设意义重大。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平台,加快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推动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服务聚焦、新兴产业聚变。推动各类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设一批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

培育引进创新人才。积极落实省市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更加灵活和优惠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的落地和回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模式,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模式。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使我市成为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改革永不停步,创新未有穷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科技部门寄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目标。全市科技部门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阳泉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雪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