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对口援藏二十年 对话教育大发展——中国青年网 触屏版

对口援藏二十年 对话教育大发展——中国青年网 触屏版

时间:2024-05-07 07:23:16

相关推荐

对口援藏二十年 对话教育大发展——中国青年网 触屏版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 孙其 陆一)今年是中央对口援藏工作开展20周年。8月25日,中央召开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对口援藏工作给西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成就尤为突出。

8月11日上午,由拉萨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共拉萨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承办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拉萨行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本网记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本次媒体行采访活动,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拉萨面貌一新的各类校舍和精神饱满的在校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对口援藏工作在拉萨结出的累累硕果。

西藏藏医学院 青春的力量让藏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西藏藏医学院成立于1989年9月,是全国乃至世界惟一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公办独立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府。

学院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倡导践行“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校训,形成了以藏医药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1999年被批准为民族医学(藏医)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培养世界上首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开设有1个民族医学(藏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3个藏医本科、藏药本科、藏药营销本科专业,3个藏医专科、天文星算、高护专科专业,共有各类在校生2235人。

西藏藏医学院全貌。学院官方网站图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工作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次派遣专家赴美国、英国、南非、巴西、日本等24个国家访问讲学;先后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讲授藏医药学,并于1994年在英国开办藏医班,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藏医药学,弘扬了民族文化。

藏医药是中国民族医药中的一株奇葩,在其千年历史长河中建立了完整的医药学体系,并形成独特的藏医药文化,成为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与中医学、古印度及古代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西藏藏医学院团委书记贡嘎江才向记者表示:“西藏藏医学院在我国医药学高等院校中有着特别的地位,不仅仅承担着培养藏医藏药人才的重任,更对传承和传播藏医药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布达拉宫远眺公路对面西藏藏医学院旧址。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相较于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西藏藏医学院更注重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爱国意识的提升。该校设有理论学习类、兴趣爱好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类、宣传类等八类社团,包括英语社、街舞社、家教学社、童嘎学社、甘露学社、乒乓球协会等,社团成员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由于学院学生多是西藏当地的藏族青年,为了让同学们打开眼界、丰富知识、体验汉藏文化的融合,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与内地的高校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今年,学院团委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和青年学生特点,按照‘面向基层,深入实际,讲究实效,就近就便’的原则,最终确定京藏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科技支农帮扶团、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团、深化改革观察团、美丽中国实践团、爱心医疗服务团6支志愿者服务重点团队,共200余人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展了以‘知行核心价值观?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们非常兴奋,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和实践活动。”学院团委贡嘎江才书记对记者表示。

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北京天坛合影留念。学院团委供图

据悉,在学院的6支志愿服务重点团队中,京藏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被列入全国大学生“三下乡”重点实践项目,通过两校学生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互访和在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起到了引导学生在医疗服务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元、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团结与复兴的坚定信念的作用。

在7月24日—8月3日的实践活动期间,两校互派了社会实践活动代表团,互相交流访问,并围绕中医药和藏医药发展、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术性探讨。历时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充分的教育实践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活动得到了西藏商报的专版报道,并被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新华网、西藏新闻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 用最强教育力量托起拉萨学子的希望

虽然拉萨市城关区内的人口并不是很多,可是随着农牧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牧区进城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进城城务工子女也在大量增加,部分中小学班级人数严重超员,新学校的建设势在必行。

拉萨市委市政府经过审慎考虑,经与北京援藏指挥部协商,决定建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校构成中,从管理团队到师资队伍多数均来自北京,西藏农牧区的孩子们,在拉萨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但能缓解当前的教育紧张状况,而且对拉萨的教学水平有较大拉动作用。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即将投入使用的主楼正门。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新建学校规模为3000人,主要面向拉萨市周边县城招生,此项目为北京援建项目。总用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48803.8平方米,其中包括新建一栋综合楼、两栋教学楼、五栋学生公寓、一栋食堂及浴室、一栋风雨操场及附属用房,并且对整体环境进行了园林景观的优化设计,工程总投资2.2亿元。目前主体结构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的装修与设备的调试,预计今年九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记者了解到,学校的管理团队均为来自北京援藏的优秀骨干教育工作者。学校的校长是来自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的副校长张大力。张校长年富力强充满热情,虽然来了一个月左右还是有一点高原反应,但言谈举止仍透出一股干练、认真,并极具亲和力。

据张校长介绍,学校拥有领先全国的数字化实验室、空气导轨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和3间计算机教室。学校食堂分为上下两层,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就餐,淋浴室设有100多个隔间,可以为全校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目前学校的硬件条件,可以说一点都不输于内地大城市的学校。”

张校长表示,学校管理团队由来自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的教学专家和来自人大附中、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北京第八十中学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将把北京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实践经验应用到拉萨实验中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与拉萨二中的教师队伍一道,努力培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拓展他们的视野,让孩子们不出西藏也能接收到首都标准的良好教育,帮助孩子们走出西藏、了解全国、了解世界。

当被问及作为一名“援藏校长”有何感受时,张校长表示,“来援藏首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对长期在内地生活的人而言,高原的环境、遥远的路途,以及与家人长期的两地分离都是挑战,但对我本人和即将到岗的其他管理团队成员来说,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因为这里的孩子,这里的学校确实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做出样板式的学校和工作成效,带动拉萨的教育发展,帮助拉萨当地的中学生健康成长。”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行业,而在远赴千里驰援西藏的教育工作者们身上,这种品格愈发凸显。正如张大力校长在7月份刚刚抵达拉萨时,在拉萨市教育体育局举行的引荐会上所做的表态: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执行好援藏任务;将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自己真正当成西藏人、拉萨人,始终做到情系西藏、情系拉萨;将努力工作、不负厚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走正路谋大局、抓干部带队伍、抓具体树形象,不生搬硬套、不急功进利,描绘好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发展蓝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打造先进的办学思路,结合拉萨实际、办出特色突出的示范性学校,为提升拉萨教育整体水平尽心竭力、多做贡献!

江热夏乡中心小学 完备的设施为藏族儿童提供沿海教育水平

林周,藏语含义为“天然形成的沃土”,被誉为“拉萨的后花园”,卫浴拉萨市东北,距离市区65公里。江苏省苏州市是林周县的对口援建城市。江热夏乡中心小学校园改扩建项目是苏州市的援藏项目工程之一。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1栋、教师宿舍3栋、学生宿舍2栋、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学校路面硬化、澡堂、开水房等,总用地面积为4076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为3177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830万元,项目于实施,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宽敞明亮和路面硬化后的学生餐厅。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在江热夏乡中心小学,校长扎西顿珠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及项目建设情况。采访中,顿珠校长提到了三年前的一段往事:那个时候,他刚刚来到这里任职,当时的条件很差,附近居民“这里是不是养鸭场”的询问,让他耿耿于怀了好久。“不过现在好了,学校经过改扩建以后,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在这里上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顿珠校长笑着说。

江热夏乡中心小学的多媒体教室。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江热夏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式学校,目前学校建设了美术室、自然实验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施。记者亲身走进各个教学场地,确实是窗明几净设施完善。

老师们一专多能同时还注重多角度提升学生素质。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目前,共有一至六年级380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藏、汉双语教育,三年级开始,还要学习英语。该小学附属的幼儿园分为大、中、小班,一共有160多名孩子。

江热夏乡中心小学幼儿园部的孩子们准备午睡。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其摄

幼儿园部与小学小区隔着一条小路,这也能更好地将两处教学区科学隔离。记者随同校长进入到幼儿园部,看到小朋友们正在准备午睡,他们看到有陌生的叔叔阿姨进屋,惊讶之余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兴奋神色。从他们童真的脸上和清澈的眼睛里,能看出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