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道德经问答54章:竹简本与通行本的真假之辨

道德经问答54章:竹简本与通行本的真假之辨

时间:2023-10-25 03:23:58

相关推荐

道德经问答54章:竹简本与通行本的真假之辨

所谓真假之辨,指真老子之文还是假老子之文的辨别。二千年来,《道德经》有上千种版本和注释,人们深深为书中的智慧和意境所折服。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问世,发现与现存《道德经》版本相比,除了道经和德经前后顺序不同,文字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学者们争相探讨,提出各种文字的通假关系,但难以舍弃通行本去按照帛书本注释,因为很多疑问无从解释。1993年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又一次震惊世人,学者们愈加激动不已,因为我们见到了没有被后人改动过的战国版本,这与秦后流传的版本具有划时代的区别。但同样问题出现了,由于竹简为摘抄本,只有通行本五分之二的文字,且章节次序完全不同于通行本和帛书本,文字的差异更甚于帛书本,在种种谜团之下,还是局限于文字的通假关系,无法按照竹简文字进行注释。竹简本的发现,按说给了学者纠正传统《老》学错误的难得机遇,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见到的译注中,人们查阅各种文献资料,通过种种关联,让简本之字通假于通行本之字,魏晋的王弼本(代表现存版本)成为正宗注释,竹简本中不同之字只是通行本之字的假借或异体字。如果有人说爷爷的模样是由孙子的基因演化来的,肯定被认为神经出了问题,而学者们把战国时的简本字依附于王弼以后的流传本之字,是不是思维出了问题?如将“休”通假于保、抱;“攸”通假于修、脩。此等注释实则为本末倒置。可见,训诂是门深学问,但训诂的对象弄错了,流向弄反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文 | 杨吉德

为什么历史一定要反着推,是因为竹简本的原文字突破了两千年来的版本形式和思维模式。《道德经》解读的范式从汉初的黄老学派到王弼的虚无概念已经定型,逐渐形成了以道义决定文字取舍的注解模式。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没法突破通行本格式去解读竹简本的,也就是说,竹简本只能作为通行本的参照物,而不能以原本(部分)文字去解读。甚至有人据此推断竹简本是老聃的作品,通行本是太史儋的作品,自己无能,竟编造出如此拙劣的理论去亵渎老子。总之,没有人知道通行本和竹简本两者的真正区别在哪里。

鄙人的观点,竹简本是原版《老子》的摘抄本,文字基本保持原貌,完全符合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既然是摘抄本,章节次序肯定是随意的,不同于原本,即文字真,顺序假。由于秦朝统一文字,一些原来流通的文字变成了异体字而消失了;又由于后人不知道老子的写作思路和真实思想,便按照黄老学派和道家的观点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修改,于是形成了帛书本和通行本的文字样式。这样就清晰了,老子是按照固定的思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写出《道德经》的,通行本的顺序大致为真;而后人为了符合“道”的精神,随着传播随着修改,甚至为了凑81数,又增加了许多新章节。所以早在帛书本就作了修改,王弼本及各种流通本又进行了更多的修改。根据以上分析,竹简本才是真正的原版文字,对此本文不予过多的论证,仅就第54章逐字分析,以竹简本作为54章原版解读,真假自然就区别出来了。这里抄录通行本《道德经》54章,以备读者对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

问:善于建设的人不会去拔除,这句话从何谈起呢?

答:简本和流通本“拔”字形异义同。《道德经》是对《周易》各卦的阐释,本章按顺序对应《周易》困卦,主题从“困”字而来。关于困,《说文》:“困,故庐也。”指过去住的房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故庐”讲,善于建房子的人不会去拆除不再居住的房子,因为这是自己的根,也是自己的退路,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困卦卦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大人”即国君,国君是国家建制的制定者,凡国策的提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言不信”,对改变国策的进言不会随便采纳,这是对“不拔”的两层解读。本句对卦名和卦辞之义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对住宅和国家体制建设也兼而有之。

善休者不兑。

问:通行本写:“善抱者不脱”,和上句“善建者不拔”意义相近,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竹简本却不易理解呢?

答:这正是通行本和竹简本的区别之处。通行本修改的两个句子更加对仗,更宜于理解,但没有深层次的递进关系,显得华而不实。而竹简本每句话都有“言之宗”,都是对《周易》的解读。还有一个特色之处:本章不同于其它章节,本章的每一句话都在对应一段爻辞,老子在是用自己的思想解读爻辞内容。

问:这句话是针对哪一爻解读的呢?

答:是对初六爻辞的解读。

问:“休”字如何讲?

答:困卦初六爻辞:“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臀困于株木,就是坐在树根上,依着树木休息。休的原义就是人倚着树歇息,这里指回家休息。有的文字专家认为休是保的简写,保通抱;还有的认为休为繸意。竹简本是最早的版本,既然我们得到了这个版本,为什么还要转弯抹角否定它,去证明“休”不是休呢?难道“休”真不是休吗?

问:“兑”字怎讲?

答:《字汇·儿部》:“兑,直也。”笔直的道路。初六爻辞“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说隐藏在幽深的山谷中,三年不与外人相见。既然隐居起来,怎么还能走上大道呢!有人训兑为捝字之省,捝通脱。若依此说,莫非是战国人抄写汉隶抄错了?

问: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什么意境呢?

答:卦辞“困”的意思是官员受到排挤,回到自己的老家。既然回家,就要踏踏实实地休息,不要再惦念着大道上的事情了,做人最怕的是朝三暮四。

子孙以祭祀不屯。

问:如果按照通行本解释,“子孙以祭祀不辍”指家族承袭不止,与前面的句子是相关联的,而竹简本写“不屯”就令人费解了,应该判断哪个版本是原字呢?

答:通行本之所以好理解,恰恰说明前贤不理解这句话的所指,是加以修改的。本句来自于困卦九二爻辞:“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九二居内中,是在自己的领地中,作为子孙,不忘记先人的功德才能获得众望。这是“子孙以祭祀”的缘由。屯,《彖传》:“刚柔始交而难生。”不屯就是不生难,不因辞官回乡而产生灾难。

问:老子解读《周易》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句体现了什么思想呢?

答:提出了要防患于未然。谁有资格祭祀祖先呢?当然是宗族的嫡系子孙。作为嫡系子孙的主人被迫回老家休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难免被别人乘机发难,如果不珍惜自己祭祀的特权,恐怕连领主的地位都保不住。

攸之身,其德乃贞。

问:通行本写“修之于身”,竹简本都是写作“攸”,“于”字都没有出现,现在解《老》者都将攸通修讲,有没有道理呢?

答:“攸”应该说与修没有关系,两者并不相通。简本“攸”写为彳旁,有众人同向击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致。《困·象》:“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致命是执行使命。攸表达的就是致命之意。攸之身:致之身,以自身利益为行动目的。而修字不论如何论证,都与彳旁没有关系,后人变改原字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原字是“攸”的话,这个“于”字自然就不应该出现,所以于字是随同修字来的,修字是错的,于字就应该删去。

问:修字不成立,修和德相匹配,这个"德"字怎么讲呢?

答:德和得是经常通用的,应该解释为得到;结果。困卦象辞言“遂志”,得以实现愿望,德字紧扣遂志,即同于得。所以“攸”和“德”是借用象辞之言来总结六爻思想的。

问:《大象》不是《易传》中的内容吗?《易传》是儒家作品,老子会借用儒家思想吗?

答:《大象》虽然写在《易传》中,但并不是儒家写的,而是周公写的。《易传》相当于一部文章汇编,从远古传说到周公之言、孔子论卦及其弟子的解读,都囊括在其中,所以我们不能把《易传》都认定是儒家学说。(关于六十四卦《大象》的解读,在《周易说解》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问:“攸之身”是指关注自身吗?

答:对。爻辞讲“九二困于酒食”,作为一个领主,只关注自己的生活,整天花天酒地,而不管民众的生死困苦。攸之身就是指的这句话。

问:通行本写“其德乃真”,简本写“其德乃贞”,贞与真相通吗?

答:两者不相通,应该以简本“贞”为准。贞的意思是贞断。他得到什么样的贞断呢?困卦九二爻辞写“征凶,无咎。”没有民众的支持,出去征伐则凶,“征凶”就是“贞”的结果。“攸之身,其德乃贞。”辞官回乡了,如果只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失,你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出现征凶的结局。坚持将“贞”通“真”者,除了两字同音的因素,还认为贞有正之义,正和真近义。其实此说有误,“贞”有两种组合方式:为卜鼎组合在一起的才有正之义;而简本“贞”字为卜田结构,田为龟甲之形,纯粹是占卜之义,与“正”没有关系,所以贞就是贞,不通真,搞文字研究的应该把两者的区别给读者解释清楚。

攸之家,其德有余。

问:王弼本和通行本都写作“其德乃-”,如此句写为“其德乃余”;竹简本和帛书本别句亦为“其德乃-”,但此句则写为“其德有余”,有和乃有区别吗?

答:有和乃词性不同,区别很大。王弼等学者大概以为原本应该都是“乃”字,是传抄时误写为“有”,故把“有”改为“乃”。如此一来,攸、德、余的字义也都要随着“有”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能是攸、德、余字理解错了,“有”字必须改成和其它句子一样才能通顺。这样确实容易看懂了,但把老子改没了。

问:“攸之家”是只关注于自己的家,“其德有余”怎么讲?

答:“余”是人称代词,自我、个人的意思。“其德有余”,他这样做的结果只剩下了个人自己。为什么这样解呢?本句源自于困卦六三爻辞,“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入于其宫”是躲进了家中,不与外人相见。“攸之家”严格讲是躲在家里不再出来。“不见其妻”是妻子跑了,只剩下他孤身一人。爻辞讲的是罢官回家之人思想境界太狭隘,导致妻离子散,故老子解读此为:攸之家,其德有余。

攸之背,其德乃长。

问:通行本此句写为“修之于乡”;帛书本写为“修之乡”;解译竹简本的考古学者写为“攸之向”,以向通乡。但我看竹简本写的是“攸之背”,与“向”正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个问题应当让考古学者来回答。这个字竹简本写为北上曰下,很明显指的是相背离,怎么成了“向”呢?《孟子》在语言上对《老子》是有借用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提出了身、家、国的概念,也没有乡之说。老子本章与孟子之说是相近的,可以参照之。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看,“攸”解为“征”也比较恰当。

问:“攸之背”怎么理解呢?

答:这句话是从困卦九四爻辞来的,“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困于金车是大臣乘着豪华的马车回家。来的人源源不断,而他却坐着大车往回走,不就是背道而驰吗!攸之背,他趋向的道路与众人的名利观是背道而驰的。

问:“其德乃长”,为什么说他这样做的结果才能长久呢?

答:九四爻辞言“有终”,就是指有长久的结局。九四是大臣,长期在君王驾前做事很难得以善终。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往往翻云覆雨,今天是权臣,明天可能就有灭族之祸。所以不顺从众人的思想,不为权欲所迷惑,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才是长久之计。

攸之邦,其德乃奉。

问:邦与天下有什么区别?

答:邦指诸侯国;天下指周王的大周之国。

问:“攸之邦”指致力于邦国的建设,从何言起呢?

答:本句是对困卦九五爻的解释,“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九五至尊,为邦国之君。“劓刖”原指诸侯受到商王的刑罚,老子理解为商王还是周王不清楚。“困于赤绂”指回到自己的邦国继续做国君,治理自己的国家。

问:通行本为“其德乃丰”,竹简本写为“其德乃奉”,丰和奉相通吗?

答:不相通。竹简本为“奉”,帛书本写为“夆”王弼本为“丰”。有些学者认为夆通丰,奉和丰古文中通用,这是典型的以真字通假字,让老子当王弼(以王弼为后学代表)的学生。讲通假的话,丰通奉,把丰按奉的字义解尚可,怎么能用奉字来通丰的字义呢?学者万不可遵从此黑白颠倒的训诂之法。奉是尊奉;其德乃奉,他才能得到民众的尊奉。

问:为什么受到王的处罚还会受到民众的尊奉呢?

答:九五爻辞讲“利用祭祀”,国君是按照封建体制承袭的君位,并享有祭祀先君的权力,意在表明只要王不予罢黜侯爵,他就有统治邦国的资格,就要尽心尽力把国家治理好。

攸之天下,其德乃博。

问:按顺序讲,邦之后写天下,这在困卦怎么对应呢?

答:其时真正的江山都掌握在诸侯手中,故五爻君位写诸侯;而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宗主,有其名无其实,故对应上六之爻。上六居上临下,亦可理解为致力于天下。攸之天下,致命于天下。势力强大的诸侯,应当以维护周王天下秩序为己任。

问:“其德乃”的后面竹简本缺省,帛书本为“其德乃博”,通行本为“其德乃普”,应当用哪个字呢?

答:原则上竹简本有的以竹简本为准,竹简本没有的用帛书本,通行本文字改动太大,难以体现本义。故此字应以“博”解,即“其德乃博”。其实按照通行本讲,“普”字是有来历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文王将仁政首先普施于鳏寡独孤四者,能不得天下吗!但此解未必符合老子本义。

问:“其德乃博”怎么讲呢?

答:博的本义为大。其德乃博,他得到的会比原有的更大。困卦上六爻辞言“征吉”,通过征伐才能创建至博伟业。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倡导列国共尊周王, 南征僭楚,北伐顽戎,立卫存邢,功业博大。之所以博大,是因为维护了周王的体制和尊严;维护了周王的体制,各诸侯国才能和平共处,减少战争的发生,从而受到民众的敬仰赞誉,此等功业至大至伟。这里有一个深层次的道理:要想图霸世界,必须以维护世界共同秩序为借口;如果单纯为了自身利益,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拥护。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背观背;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问:“以身观身”,这两个“身”有什么区别?

答:前面之“身”指“攸之身”。以身观身,以关注自身者的得失和吉凶来品评处于社会动荡中的人和事。

问:“以家观家”又怎么讲?

答:前一个“家”指“攸之家”,错误的家庭观念会导致凶险的结局。用此作为反面教材,就可观察人们的发展趋势。不过按照竹简“家”的原文看,和家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秦朝统一文字后有些字删减了,这个字的真正字义也就不得而知了。

问:“以背观背”也能如上言所讲的理解吗?

答:对,前一个“背”指“攸之背”。背离要体现出好的结局,孙武是吴国灭楚的功臣,范蠡是越国破吴的功臣,他们都不受君王的封赏而退隐江湖,走的是与众人追求功名利禄相反的道路,以此才保全了身家性命和家族的长久;而没有退隐的伍子胥和文种则惨遭杀戮。用此来品评背离者的得当与否,同时也可看出民众对统治者的人心向背。

问:“以邦观邦”何解?

答:前一个“邦”指“攸之邦”,一个邦国的强与衰、荣与辱是由国君的施政思想来决定的,以曾经的强国对比现下的国家,国家衰弱的原因很容易找到。

问:“以天下观天下”又是如何关照呢?

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以文王周公之治来品评现下的天下之治,不过这种观点在战国时期已经毫无意义。二是指“攸之天下”,就是以春秋霸主的作为为参照,以列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来联合诸国,保持相对天下和平。按老子的一贯思想,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

以上五句,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政治评价体系的问题,对个人、家族、顺逆行为、邦国及争夺天下主动权诸方面,所走道路的正确与错误,都要有一个前瞻性的品评标准,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准则,观其表而知其本,不能搞事后诸葛亮。如果按照“修”和“德”字来解读,就落入了儒家思想的套路中,《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讲以力加仁者为霸,以德加仁者为王,和通行本的“修”、“德”相吻合。

吾何以智天下然哉?以此。

问:智、知相通,知天下然,如何理解?

答:这个“天下”和上一个“天下”是不一样的,上一个是周王的天下,这一个是群雄逐鹿的天下。“然”字是天下的归属。《三国演义》有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王之天下气数已尽,分裂为各自独立的邦国,是天下之“然”;再用战争的手段合而为一,亦是天下之“然”。最后谁能横扫群雄,成为天下之主,通过身、家、背、邦的显现,就能知道天下形势的发展概要,所以讲“以此”。

问:通过对本章节的解析,最后可否说明通行本和竹简本的区别在哪里?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通行本易懂,竹简本难懂。通行本之所以易懂,是因为以王弼为代表的学者用一个模糊的大概念囊括了各种思想,代替了老子本章的思想意念,甚至被独尊儒术学风的牵引,偏向了儒家思想,这样谁都能读懂,却谁都解释不通。那些被人们顶礼膜拜的大师都属于这一路子。竹简本之所以难懂,是因为每一章都有各自的宗体(老子称为言之宗),而要知道宗体的含义,必须先要读懂《周易》,知道《道德经》与《周易》的关系,因为《道德经》本身就是对《周易》六十四卦思想的阐释。但是从来没有人知道宗体的概念,也没有人真正精通《周易》。所以把竹简本作为原文的文字去解读,对于目前学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学者们只好施展训诂大法,把战国文字撮合成通行本的字义就OK了。

今译

善于建设的人不会去拔除。

善于休息的人不会眷恋大道上的事情。

子孙坚持对祖先的祭祀,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只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失,你最终所得到的只能是凶的结局。

受到挫折便回到家里不与外人相见,其结果只剩下自己一人。

坚持与众人相反的品行,其结果才能长久。

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才能得到民众的尊奉。

势力强大的诸侯,如果以维护周王天下秩序为己任,所得到的会更加博大。

所以以私心重者的结局观察人们的未来趋势;

以脱离社会之家的结果观察其他家族的未来趋势;

以违背常理品行的结局来观察那些特立独行的人;

以历代邦国盛衰规律来观察现在邦国的得与失;

以历代天下安定与混乱的规律来观察现在天下的发展趋势。

我是如何预知天下趋势的呢?就是凭着以上所言。

附:《周易》困卦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