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我不会日文 但我在日本工作──原来沟通的关键 并不在语言

我不会日文 但我在日本工作──原来沟通的关键 并不在语言

时间:2021-02-08 01:43:10

相关推荐

我不会日文 但我在日本工作──原来沟通的关键 并不在语言

决定到日本工作时,距离我上次来日本,已经相隔了六年。虽然从签约到搬家中间有整整半年的时间做心理准备,也数次提醒自己可能会碰到的文化冲击,但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沟通困难,仍让我有晴天霹雳之感 。

「震撼」教育:原来,买东西不是付了钱就好

最早发现语言障碍超乎想象,是搬家前来东京找房子的五日快闪。

下飞机后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眼看所有路人都闪进便利商店买伞,我也依样画葫芦的挤进了最近的便利商店。虽然一句日语都不会说也看不懂,分不清平假名与片假名,但看着伞上表明的价码,心中预想了一次一般购买流程后(放上物品──店员扫条码──显示金额──付费),安心的觉得不用开口也能顺利买伞。

然而,当我将雨伞交给店员时,店员却开口说了一大串日文,让我措手不及。比手划脚了半天才发现,原来细心的她问我是否现在就要使用、可不可以帮我拆开并且由店家处理垃圾。原本简单的交易,因为许多没有设想到的情境而乱了阵脚。

从那一天开始,在东京的日子,无论是看房子、吃饭还是买东西,许多原本只需要简单示意的互动,却总是让我觉得困难重重。日本服务业文化中的多礼、细心及繁琐,导致所有日常事务的发展走向和处理顺序都超乎了我以往的经验值。

生活中原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不可预期,平凡的每一刻都因此变得紧张又刺激。五天快闪结束,我顺利找到房子,但心中隐隐感觉,搬家后,将会有一段很漫长很漫长的调适期。

先发制人,逢人先说「我不会日文!」

果不其然!实际搬到日本后,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展开了充满挫折的探索期。

在日本,除了服务业,其他公共机关如政府、邮局、银行等运作模式也大大推翻了我过往的认知模式──抓不准所有「约定俗成」背后的逻辑,做起事来常常有事倍功半的沮丧。

那阵子,许多需要与人沟通的情景不外乎两种结果:一个是对方稍微会一点英文,在开始沟通后看到我一脸茫然的表情时,会转换成简单英文单词,虽然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但一般还算顺利。另一种则比较乾脆,就是彼此乾瞪眼。有时,对方会放慢说话的速度,并且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希望能勉强沟通。

有好一阵子,我变得非常想避开任何需要和人互动的场合,但又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从小叽裡呱啦总爱说个不停的我,生平第一次觉得如此吃鳖,什么都说不出来,下班后就开始没日没夜的看有中文字幕的日剧。

比起以往看剧首先聚焦剧情,现在的重点都在反复听剧裡的对话,并观察人们的日常互动,如:点菜是先点饮料还是主菜、路上行人如何让路及打招呼,搞到有时候连做梦的语境都是日语(但还是听不懂)。

一阵恶补后,终于渐渐摸清生活细琐事项的节奏与流程,也比较能够察言观色,在对话开始的第一个顿点马上补上「すみません、日本语が话せません。でも中国语、英语大丈夫。」(自己有一次在紧要关头时拼凑出来的句子。大意是「我不会说日文,但是中文和英文没问题。」)但依旧提心吊胆,出门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希望能够尽快熟悉日文环境,好减少尴尬的鸡同鸭讲。

和六十岁水电工爷爷对话的全新体悟

终于,一次偶然的契机,改变了我神经紧绷的日子。

由于浴室零件有些损坏,刚搬家时就预约了维修。维修当日,当看到一个 60 多岁的水电工爷爷按门铃时,心中暗叫不妙。别说英文肯定连单词都无法,语言不通再加代沟,还要讨论维修细节,堪比不可能的任务。

结果却大大的出乎意料。水电工爷爷一见面就用非常温柔的态度和我打招呼、安放零件,在我比手划脚指出需要维修的地方后,开始慢条斯理的摸摸弄弄。如同许多和蔼的老人家,爷爷也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我閒聊,神奇的是,不会日文的我却能听懂他想表达的意思。

「不好意思,我不会说日文,但是英文和中文可以。」 我一开始就献上了我唯一会说的一句日文。

「啊英文啊,我不行我不行。你是哪裡人?」

「台湾人......我,日本,工作。」

爷爷敲敲打打,突然回头问:「你会在日本工作多久?」

这句对我来说太艰深,一开始没有听懂。歪着头想了一下:「工作,时间?」

「对!」爷爷点头。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要如何表达长期工作,只好将双手撑得大大的。

「啊,这样啊。」爷爷温柔微笑,回头继续修。

那半个小时,我们就这样利用单词、肢体语言和默契互动。厕所修好后彼此道谢,祝对方有美好的一天。

沟通不良,其实是忘了「设身处地」

虽然我情愿相信狂看电视恶补日剧,甚至是心电感应让我日文突飞猛进,但自己心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思考和推敲,究竟那日,乃至后来许多的对话是如何顺利进行的。

我想,自己仍旧听不懂对话中九成的日文,但很多时候,我只是透过对方的表情、动作,以及对他们思维的揣摩,抓到几个关键词,猜想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因为无法透过言语互动,因此全神贯注的将心思放在对方的肢体上,希望可以透过蛛丝马迹理解对方心意。

这个认知带给我一个不小的震撼。从大学到工作,因为学习及从事的内容一直都和法律相关,对用字遣词的精准度、客观度要求极高,因工作中常常听闻由于起草文书时没有发现语句漏洞,导致后来的严重失误等情事。常年在说中文或英文的地方生活,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不曾有机会思考语言的精准度究竟如何影响沟通。

诚然,严谨的法律内容对应的是非常细緻的权利义务关係,与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和对话并没有绝对共通性或者借鉴意义。但如果在连词语都不能掌握,外加年龄代沟的情况下都能过跨越并且顺利沟通,那之前生活中,我所经历无论是中文也好、英文也罢的沟通不良,究竟是真的鸡同鸭讲,还是我不曾认真想要了解对方想要传达什么?

我将沟通的重心放在许多词语的挑选和语句的排列组合,却忘记「从他人角度出发」这最基本的概念。比起对用字遣词的斟酌,认认真真的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实在多了。

水电工爷爷来访之后,我的日语依旧在一个有听没有懂的状态。但有了那次成功的互动,似乎让我比较不再排斥或恐惧与周围的人互动。越来越习惯将目光关注在对方上,慢慢忘记自己心中许多莫名的小障碍,依旧期待有一天能够和他人流利的对话,但现在出门已经不再心情紧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