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解读路遥《人生》为什么刘巧珍的完美人格背后 却隐含着人生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为什么刘巧珍的完美人格背后 却隐含着人生悲剧

时间:2022-12-02 18:08:52

相关推荐

解读路遥《人生》为什么刘巧珍的完美人格背后 却隐含着人生悲剧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小说,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审视角度,去感受作家描绘的小说中的世界,从各个人物角色中去理解别人的人生,同时也是理解自己的人生,这种理解有时候是要进行历史背景的还原,但有时我们也要带着现代人的视角,去发现过去与现代的差异。这看起来是一种歪解,但其实也是一种必要的反思。

这种前后时间点的不同对比反思与评价,恰恰就形成了一种对时代的客观认识,这也是读小说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如我们读红楼梦,对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一定的批判,于是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反思价值,路遥的《人生》,虽然是一篇篇幅不算很长的中篇小说,但通过现实主义的记录,其内在的前后时代差异,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

《人生》这本小说中,我们在过去大致会对高加林做出一种偏消极的评判,对刘巧珍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并对她所表现出的那种温厚和善良总会极力的表示赞扬,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对高加林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这篇文章我主要是要把刘巧珍的角色进行仔细的讨论,因为我在她那温厚善良的人格背后,看到了是一种过去老旧的陈腐爱情观念,我们理解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爱情故事,要超越其悲剧情节本身,才能看到更为客观的深层问题。

我们先梳理一下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的情感关系,高加林在没有去县城工作之前,他与巧珍的感情故事是美好的,是纯洁的,带有着那种温馨淳朴的感觉,当高加林去了县城工作,他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乐观态度,同时骨子里有一种对未来的强烈预期,为此他左右权衡最终放弃了这段美好情感,这很容易引起人对高加林的道德批评,这是一种明显的因为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和门第差距引起的不平等的义愤。

然而我们在这种不平等的表面,对高加林进行了一种批判同时,却不曾去仔细的分析一下,刘巧珍身上却同样天然的具有这种不平等的余毒,在影响着巧珍的自身性格形成,最终表现在巧珍身上的优点,往往却是一个自身人格缺陷的映照。

我们表面上看到刘巧珍身上,不管高加林如何的改变,如何的情感起落,我们始终看到的是一种容纳,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我们赞赏这种人格的魅力,往往就是她的这种道德上的魅力,其实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各种各样类似的情节,这仅仅是一个现代的复制版而已。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我所称的英雄,并非思想崇高的人,而是心灵伟大的人(大意)。我们对一颗金子般的心的标准总是被道德裹挟,就如我前几篇文章里,对莫言的《红高粱》进行解读时,为什么莫言会对一个土匪和一个看似不贞洁的奶奶评价如此之高,其实除去表面的道德偏见,剩下的往往都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而在巧珍这里,当我们除去道德的表面,却看到的是一颗掺杂糟粕观念的人格,这些观念其实是在限制着巧珍的心灵,我们赞赏他仅仅是表面,内在的心灵却并不是值得我们去推崇,表面富有的精神,背后也会有一颗贫瘠的心。

要想看清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个适当的假设,假如高加林没有去县城,他和巧珍结婚,那巧珍会怎样?她肯定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无怨无悔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她的高加林丈夫,在巧珍的内心深处,情感是一种近乎乞求的付出,而不是争取,她缺乏一种自强自立,她并没有一种独立自我的意识,她不是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一种依附于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细微的差别却是一种褊狭的自我认识表现。

这和高加林表现出的那种自卑又有何不同?她的谦让背后其实也是一种自卑,虽然纯真但也是内心简单,这是一种明显的二重背反的心理状态,期待和向往,同时又受到陈旧观念和旧道德的束缚,限制了精神世界的眺望,巧珍没有一个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全面,正确的理解,我们对这种人格的赞扬,就像我们过去赞扬贞节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看到作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经过这样一次的情感生活大动荡,她才明白,她在爱情的追求上是多么的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高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现在只能接受这种现实对她的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生活。

我们看到高加林的悲剧,我们对高加林不管是指责还是感叹也好,这些都还远远不足以真正做到对这本小说的深度反思,而是这种刘巧珍把悲剧当成生活原则来进行的自我反省和认识,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在这我想起路遥《平凡的世界》那部小说,其中有一个人物角色,大家应该都有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孙少安的妻子秀莲,婚前她虽然在深山里,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丈夫,当她看到孙少安之后,她与巧珍的不同,是她采取了更为积极而主动的行为,勇敢的去抓住自己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个男人。

回忆整个故事情节,高加林从农村走出去,最后又回到了农村,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原点,这看似是《人生》里最大的悲剧,那刘巧珍何尝也不是这样?他试图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在各种观念挟制之下,最后做出“服从命运”这样的反思,同样也是一种从起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的悲剧,但这种悲剧的最大不同,却被一种道德的外衣包裹着,让我们为之赞赏,继而推崇。

《人生》确实是一场复杂的令人思绪纷纭的悲剧故事,但这种看似悲剧的背后,却往往有一种命运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如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观,同时,一个没有爱人只有丈夫的婚姻生活,它至少是不完美的,我们可以赞美巧珍的善良、谦让,但不能肯定她的悲剧性格。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