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孔子早期儒家学说浅析及其反思

孔子早期儒家学说浅析及其反思

时间:2018-10-17 18:24:05

相关推荐

孔子早期儒家学说浅析及其反思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当我们反思中国文化的主流,恐怕绕不开春秋战国,先秦的诸子百家,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就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大动荡主要指的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西周开辟的分封制到春秋已经基本无法推行了,诸侯争霸,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纷争,正是由于缺乏中央的大一统,反过来对文化学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春秋战国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非常恶劣。这些灭亡国家原来的贵族们遭到国破家亡之难,他们要想生存下去,最容易、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出卖自己的学问。因为在西周和春秋早期流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接受教育,头脑得到了开发,用知识武装了自己。这个时候,爵位、财富都可以丢掉,但学问一定是丢不掉的。所以,当这些落魄贵族一无所有,只剩学问的时候,谋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书,用学问换收入,以维持生计。

这些人之前绝大多数是贵族,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下的最底层贵族,称为“士”,他们有贵族的身份,可以接受教育,但是他们在国破家亡之后又最先倒霉,这就为他们走向思想活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或者说是必要的动力。在历史上,当一件事的发生既有其可能性,又有其必然性的时候,它发生并且成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这样,“士”开始大量的走向民间,学术也就开始大量的走向民间。

我们说孔子是“至圣先师”,是教师的祖师爷,孔子就是那个历史环境下的第一批私学老师。政治动荡,“士”的活跃,学术走向民间,都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诸子百家

所谓诸子,所谓百家,都是虚数,最常见的是以下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十家当中真正能形成宗派的,实际上就是儒、墨两家,而道家和法家之间融合的内容很多,其余各家更是如此。有的时候,一些策略家或者一些政治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写下来,就成为一个学派,比如纵横家。六国要合纵抗秦,秦要打破合纵,就要连横,主导这些的政治家、诡辩家,或者说政客,比如惠施、公孙衍、张仪、苏秦、范雎、蔡泽等就算这个学派。这些学派没有什么确定的学术分界,杂的成分很多,所以当时学术思想的主流还是儒、墨这两家大宗显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又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动,成为了中国学术绝对的主流,并统治了中国两千年。所以,我们研究百家争鸣,研究先秦诸子,就先从儒家开始。

孔子早期儒家学说浅析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仁者,二人也。两个人在一起会产生某种特定的关系:朋友,敌人,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师生等等,只要有两个人在,就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人是一种社会群居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按照孔子的理论,“仁”这个字适用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性原则。

孔子

在论语中,有49种对“仁”的不同解释。如果一个概念有49种不同的答案,基本相当于没有答案,随你怎么想,随你怎么选。我们来看看几个关于“仁”的比较重要的解释。

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这是关于“仁”的最基本的定义。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爱,夫妻之间是两情相悦的爱;朋友之间是信任的爱;同事之间是默契的爱;父母对子女是付出的爱,子女对父母是依赖的爱;老师对学生是关心的爱,学生对老师是也是敬仰的爱。但我们看到,孔子的“爱”体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差等,叫做“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乱,所有的“爱”都被“三纲”限制死了。比如父母爱子女可以抚摸孩子的头,但反过来不行;父母给子女定下的亲事,孩子必须接受等,这些都是有差等的爱。也就是说,爱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模版来爱,不能越制。“仁”者爱人,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或者理想,但如果能做到爱无差等,做到平等的爱,做到“博爱”,社会或许会更加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想对别人做什么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想不想这样?你不想挨打,就不要打人;你不想挨骂,就不要骂人;你不想被人传闲话,自己嘴里就干净点。如果我们真能精通、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人际关系通常不会太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换一个角度考虑,“己所欲”又该如何呢?己所欲,也应该做到勿强加于人,特别是以爱的名义强加于人。在我们这个社会,爱,有的时候过于沉重,比如,父母要求子女学习仅父母喜欢或认为有用的专业和课程,妻子要求丈夫吃仅妻子喜欢吃的特色食品等等,皆属于己所欲而强加于人。

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成功吗?帮助别人去成功!你想发达吗?帮助别人去发达!如果我们知道什么叫“仁”,知道仁者爱人的核心是能够帮助别人成功,笑看别人成功,甚至笑看别人打败自己而成功,这种境界离世界大同就相去不远了。但中国的文化里太多的是,只能别人不如我,绝不许我不如别人。我们讲竞争,应该是你强我更强,但中国特色的竞争往往是我弱你更弱,你想强我让你强不了,这是不对的。子曰见贤思齐,见到比我们强的人,我们就要向他看齐。没有任何人能够永远独占鳌头,永远当冠军,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深刻理解这些老祖宗的教诲,我们就很难获得人生境界上的升华。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说的道就是“忠、恕”这两个字。忠是忠心,答应的事,就得做到。曾子说“日乎三省吾身”,每天第一个反省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替别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心竭力的去做呢?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忠恕,就是“仁”人,就是君子。

孔子的政治理念——德

子曰:苛政猛于虎。孔子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政治天下。这个“德”字,就是儒家学说的另外一个核心,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的政,意思就是正人君子的正、公正的正,你带头走正路,那么底下的人还有谁不走正道,谁不做正人君子呢?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季康子又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又问:那我们把无道之人都杀了,然后去推崇那些有道的人,会怎么样?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回答:何必杀人呢?你的德行像风一样,老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草是跟着风向摆动的,如风拂百草一般,你怎样做老百姓就会怎样做。

孔子后来总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政令或者刑罚来引导民众的话,老百姓可能不犯错,但是很无耻。孔子的理想状态是用道德如风拂百草一般教化民众,这样老百姓就会很齐整,而且懂得廉耻。但仅以德来治国可行吗?

孔子讲学图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一首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风”就是上面所说的君子之德风,用道德之风以拂百草,就是说统治者应该教化万民,使老百姓都跟随统治者,同心同德。如果老百姓不跟你同心同德怎么办?就要靠“雷”来斧正,这里的“雷”就引申为法律。国家要想有生气就要“风雷”并重,应该教化与法律并行。

“德”是高标准,要求人们尽量做到优秀;“法”是低标准,要求人们不要违背最基本的原则。比如扶老年人过马路,做到了是“德”,说明你很优秀,但不扶也并不犯法。我们不能都用道德标准去要求,如果混合了德与法的区别,把德当成法,就会期待一个特别高水平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很难达到的。儒家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这样的,所以,儒家注定是让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因为它所期待的这种理想国度永远实现不了。而法是社会的最低标准,我们以法的标准为基础,再尽量向德上靠,如果连法的标准都达到不,这个社会就面临解体了。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说要依法治国。

孔子的治国理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孔子最直接的治国宣言。引导和治理一个大国,第一需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敬业,各行各业,做事均需敬业,统治者治国同样要敬业,而且要对人民有信誉,讲诚信,统治者说话要算数。

第二要节用而爱人,不能太奢侈,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收成不好,用度不够,怎么办?有若对曰:盍彻乎?收一成税怎么样?哀公挺不高兴,收两成税还不够用呢,何况一成。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百姓富足,国家就可以富足,如果百姓不足,国家怎么能富足呢?所以,统治者要节俭,要爱人民,要让人民富足。

第三要使民以时,征发民力要在适当的时间,应该遵守农时,不能耽误老百姓的耕作与收获,像后世的秦朝和隋朝这样大规模的征发民力,国祚时间就短。这些都是孔子的治国理念。

万世师表

孔子的等级观念——礼

孔子第三个核心思想称为“礼”。孔子的“礼”也是有差异的,“礼”就是“仁”的等级化、差异化表现。“礼”就是秩序,秩就是等级,序就是顺序,按等级来的顺序就是“礼”。我们现在常说,请领导先走,就是这个“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要有君主的样子,作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作儿女也要有儿女的样子,是不能错乱的。像教训孩子一样跟父母说话肯定是不行的,这里有很严格等级观念,再加上夫夫,妻妻,“三纲”的概念基本就出来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来恢复品秩和顺序。孔子详细解释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只要不符合礼制顺序的都不要做。

对孔子早期儒家思想的反思

孔子认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德”是“仁”的一种体现,“礼”是“仁德”的具体化,这样的一个结构体系,有它最根本的优势,也有它最大的缺陷。孔子和他的思想都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孔子的仁和礼

按照孔子设计的理想国度,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友爱,充满了善良,充满了尊敬,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但它缺乏一个“平等”概念。孔子从来不认为人生而平等,他始终认为人生有差等,所以才会各安其分。但是如果没有“平等”两个字,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就成为空谈,西方近现代思想解放最根本的信仰就是“平等”。

虽然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具有绝对的影响,对中国现代也有伟大的贡献,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够我们受用终生。因此,我们仍应以崇敬之心研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来检视现在的社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