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 国内悬疑推理小说家雷米刻画方木的成长之路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 国内悬疑推理小说家雷米刻画方木的成长之路

时间:2019-05-23 12:04:24

相关推荐

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 国内悬疑推理小说家雷米刻画方木的成长之路

在国内的推理小说作家中,我首推雷米,也许跟本人也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缘故。他将《心理罪》写成一个系列,用精彩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悬疑推理,细腻的心理描写,娴熟的笔风,完胜国内其他推理小说作家。

百科上说他“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作品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察学和法医学的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作品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

在《心理罪》中,成功塑造了形象丰满的神探方木,使得在本格推理小说方面独占头筹。如同东野圭吾的加贺一般,心存善意,逻辑缜密,对发现罪恶有着敏感的天赋。当然,优秀的刑侦人员或者侦探,并非是天生的。方木也一样,在《第七个读者》中,可以对其的成长一窥究竟。

那一年,方木还只是一个法学院的大学本科生,同我们普通的大学生一样,朝气蓬勃,双眼清澈,开朗阳光,对于未来都是懵知又充满希望。而故事的起源是舍友的突然被杀,将祥和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杀人事件,更将方木的性格推向阴郁的无底深渊里。

同学在厕所被人勒死,学姐在天台被人推下摔死,操场上一个女孩被赤裸绑在旗杆上活活冻死,其男友被冰锥刺破颈动脉流血身亡,一幕幕杀人事件如此离奇、恐怖。

然而警方对这几场毫无关系又扑朔迷离的案件感到焦头烂额。受害者没有直接的关系、作案方法又各有不同、犯罪动机毫无头绪,难道是有精神病变态杀人狂在实行无差别杀人的罪恶?

拥有对犯罪敏感知觉的方木在分析跟调查中,意外发现了一张借书卡,而四名死者中有三人的名字都在借书卡中。这是目前能够证明这几个案件中的死者在世时唯一的相互联系。这张借书卡像是死亡预告名单一样触目惊心,男主角方木的名字也赫然在上面。

方木隐约侧写到凶手的对象就是借书卡上的人,为预防不测,于是召集借书卡上的所有人组成互帮互助小组。在时间的推移下,方木与小组中的女孩陈希心生好感,互相爱慕。在这段时间里,校园生活也变得平静,没有人再遇害。可见,这个互助小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殊不知,凶手一直在暗处中观察方木,看他如何破解这个连环杀人案。而互助小组的成立,也触发了凶手更为强烈的杀人动机。另一方面,方木也没有放松警惕,分析揣测着凶手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的方木虽然未脱校园的稚气,但是对犯罪画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经过画像和越来越深入凶手的内心,他骇然发现凶手跟自己很像,甚至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另一重人格,凶手其实是自己。

一直喜欢和想要保护的陈希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让方木的精神世界濒临崩溃。面对凶手的罪大恶极和嚣张狂妄,也表现出束手无策的无助无力。方木的心中是万分的愧疚,假如他能够早点发现凶手,陈希就不会死。从此,他脸上的笑容陡然隐去,像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忧郁痛苦。

男宿管跳楼身亡,校园重归宁静,让所有人都认定凶手已经畏罪自杀。只有方木不信,不符合自己的犯罪侧写,也没直接证据可以证明男宿管就是凶手。在不断的推测中,方木也渐渐成长起来,痛苦之下的涅槃重生,终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凶手。

为了不剧透,这里不就写出凶手的名字。福尔摩斯说过“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

真相是一段不伦的恋情,一个不该被人知道的秘密,一个阴错阳差的悲剧。杀机也是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杀意绝对不是偶然。人性就是这般复杂,自尊心越强的人就容易越自卑,越是看起来性格软弱的人在心理压力下就爆发得越强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给那些内心脆弱而又敏感的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一切的悲剧都是从一开始无数个瞬间的怨恨积累起来的,一旦爆发,就变成了恶魔。就像凶手一样,杀人动机原本是为了掩盖秘密,随着内心的邪恶和欲望抬头,泯灭了人性,在杀人过程中得到满足的快感。

凶手在临死前对方木说“其实,你和我一样!”的确,方木能够抓到罪犯,是通过从罪犯的角度出发,用罪犯的心思看问题,将自己置身于罪犯立场,甚至于把自己当成就是罪犯。然而关键的不同是,凶手对世界充满厌恶,只看到社会的黑暗一面;方木则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遭遇黑暗的痛苦折磨,依然能够以善良之心对待世界。

《第七个读者》是心理罪的序幕,让我们看到方木的成长和天赋,展示了犯罪心理侧写的精彩。总的来说,小说节奏明快,紧张,悬念叠出,文笔犀利,能够让读者享受着阅读的快感。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如禁忌之恋、赤裸的性欲操纵、灰暗的潜规则等等,都说校园是象牙塔,其实不然,校园不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吗。

不足之处在于推理方面不够有逻辑性和巧妙性,制造谜题远比解开谜题更精彩,篇幅更重。相关人物都死得差不多了,方木靠着主角光环还存活,剩下的不就是凶手了吗。而且发现真相的关键还在于那本日记的叙说,而不是通过方木找到了实在证据而得到的推理结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