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时间:2020-09-07 08:15:20

相关推荐

《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译文】

反观内照而心得自在的观世音菩萨,在深刻地修行智慧到彼岸的时候,观照到了五种积聚都是空幻不实的,就度过了一切疾苦灾难。舍利子,色相离不开空相,空相离不开色相;色相就是空相,空相就是色相。感受、思想、意念、见解也是这个样子。

舍利子,所以说,一切法理都呈现空幻之相,既不生出,也不灭亡;既不污垢,也不干净;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因此缘故,空幻之中,没有色相,没有感受、思想、意念、见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没有色相、声音、香气、味道、感触、法理。没有眼目所看到的世界,以至于没有年老与死亡,也没有年老和死亡的消除。既没有痛苦烦恼,也没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既没有涅槃清净,也没有涅槃清净的道路;没有智慧,也没有智慧的获得。

因为一无所得的缘故,觉悟了的菩萨,才依照智慧到彼岸的缘故,心中无牵无挂;因为没有牵挂的缘故,才会没有恐惧和怖畏,远远地脱离了颠倒狂妄和梦幻臆想,毕竟获得了涅槃清净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世界的各位佛,依照智慧到彼岸的缘故,获得了无上绝对的最高觉悟。

因此,我们知道了,智慧到彼岸,是大神秘的秘密语,是大光明的秘密语,是无限高尚的秘密语,是无可比拟的秘密语能够驱除一切痛苦烦恼,真正实在不虚幻,所以说那智慧到彼岸的秘语;于是我说出了秘语:

【要义】

所谓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指大般若部经典的核心经典,当然,你也不妨把它理解为修心的经典。

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总体来说,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是目的地,是极乐世界,到彼岸便是目的;大智慧则是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大智慧而到达彼岸极乐。大智慧与那小智慧不同,与我们所谓的聪明更加不同了。那么大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智慧,在于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然后找到一条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说,人类是一种目的性最强的动物。动物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自然的规律的约束,没有什么反抗和抵触。但人不同了,他一定要超越自己的物性,要反抗自然的规律,要抗拒自己的命运。一句话,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费尽了心机。比如说人乐生而恶死,所以便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修练万寿无疆之金丹。即使是无法长生不死,那么又幻想着死后进入天堂和地狱,或者来生转世而为富贵人家。为了生活幸福,又幻想着通过布施周济的方法,来求得天公的公平报偿,将来可以换取幸福与功德。

但结果怎么样呢?求福的却得不到福,修丹的却早早离开了人间,此生的辛苦真不知能否让自己升入天堂。一切的一切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人是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因为我们人类最多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分子,或者小粒子而已,根本改变不了宇宙自然自身所运行的轨迹。反而因为我们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痛苦与烦恼也随之而生了。

痛苦与烦恼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所以人们希望摆脱,从而得到快乐。于是,宗教、巫术、学说、科学、思想等,也都应运而生,为人类探索那解脱的道路,真正的智慧也随之而产生了。

智慧有多种多样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但真正的智慧也就在于人的特征里,那就是人的心。我们尽管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妄想都不再生起,那我们也就如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了。我们与宇宙万物同一,与宇宙的规律成为一体,便没有什么反抗与抵触,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与烦恼了。

于是,我们知道了,世界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苦海与极乐,没有什么地狱或者天堂,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所致。因此,这毛病就出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心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岂不就没有什么烦恼与痛苦了,岂不就生活得最最自在了吗?

能够把心灵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方法,应该说就是大智慧了。可以说,整个大般若部的经典,都是在研究如何把人类的心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而这般若波罗蜜多的核心经典的《心经》,自然应该是关于心灵的最根本智慧了。

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主人翁就是心猿孙悟空,表现的是人类的心路历程。而其中所抄录的唯一的一部佛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这在那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里。可以说,《西游记》演化的就是这部《心经》,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人都喜欢观世音菩萨,素来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叫做观自在菩萨。当然,从广泛的角度上说,所有的菩萨都可以称做观自在菩萨。因为观照不到自在的境界,也自然成就不了菩萨。可从专指的角度说,这观自在就是观世音。只有做到了观听自在,才能够救苦寻声,万灵万应。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观听自在呢?

首先说,这个自在就是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正因为他的心灵无所执着,所以才能够与天地宇宙相融合,而无所不在。再说,如果心灵一旦有了牵挂,也就仿佛被拘束住了一样,便无法得到自在了。而自在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心无挂碍。

这位观自在菩萨,当初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所修行的是博大精深的智慧到彼岸。正是这种博大精深的智慧,使他观照到了五种蕴聚都是空幻而不真实的,所以才度过了一切的痛苦与灾难。可知,这照见五蕴皆空是手段,而度一切苦厄是目的。没有苦厄,也就是自在了。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

色指的是物质世界;

受是心灵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

想是心中对外在事物的想象;

行是心灵对外境所生起的各种善良和邪恶的念头;

识是对外境和事物所形成的心灵认识。

这五蕴当中,色指的是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还有那外在的一切境界事物;而受、想、行、识四蕴都是心灵的作用,是对于外境的反映。

这五种蕴聚渐渐地越积越多,以至于我们的身心承受不了,便成了烦恼与痛苦,一旦观照到了这五蕴都是空幻而不实的,那么也就不会再执着了,烦恼与痛苦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么,怎么才能够观照到五蕴皆空呢?

首先,这宇宙的万物,包括人们的身心,都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因缘聚则四大构成物质,因缘散则四大离散而物质灭。就说这宇宙中最长久的恒星也有生死的过程,绝对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就连那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也一直在变化组合着,没有一个定准,所以说四大皆空。

四大都空,那么由四大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与生命也一定是空幻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这虚空也是一种物质,自然与那些实有的物质都属于同类。这就是说,色与空并没有什么差别,空与色也没有什么区分。物质生起的时候,空的地方变成了实有;物质散灭的时候,实的地方则变成了虚空。但是,构成物质的四大还是地、水、火、风。

就比如说,水经过高山下落就成了瀑布,随风而起便形成了波浪,遇到热就变成了蒸气,遇到冷就成了冰冻,但本质却还是水。形状变了,本质却没有变化。所以,任由物质世界如何变化,但只有那个空相是真实的。

五蕴之中,色、受、想、行、识都与虚空没有什么差别,虚空与它们也都没有什么区分,叫做万变不离其宗。那么,我们再推进一层,可以说,这色就是空,受、想、行、识也都是空,而空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本质是没有差别的。

就好比说,钟表的秒针一直在不停地走着,但是,它走的时候一定有个相对静止的间歇。有的人看到了它的走,有的人看到了它的静,而正确的描述则是它既动又静。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动与静并没有什么差别,或者可以说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说法或者认识而已,并不是什么绝对的真理。

再比如说,我们站在地球上,便有了南北东西、前后左右的说法;但是当你站在太空或者宇宙中的时候,你就不会有什么前后左右、南北东西的概念了。如果我们站在宇宙的外面来看我们这个宇宙或者地球上事物,那么虚空与真实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实的地方有物质,那虚的地方也有物质。

尤其是现在科学的发现,不仅有我们所能看见的明物质,更有我们所看不见的暗物质,或者叫做黑洞。我们因为看不见,所以称之为虚无,但其中却充满了物质。又好比说,我们所看到的大海就是水,但水里边到处都是生命和物质。任凭生物在其中生生死死,变变迁迁,但水却是不变的。

我们所处的宇宙就好比是一个大海洋,所有的物质都存在这座海洋中,生命与物质可以千变万化,但海洋里的水却不会变化。由此可见,这水就好比是那物质最终的和根本的归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空。虚空便成了所有物质的本相。

这个本相是不会生起,也不会灭亡的;不会被污垢,也不会被清净;不会被增加,也不会被减少的。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只是从我们有限的眼光里,才会看到什么变化来。能够看到这种不变的本相的人,当然只有那些菩萨与佛陀了。而要想成为佛祖与菩萨,也就必须首先看到这种空相。

见到了宇宙万法的根本真相以后,对于任何其中的变化生死也就不会有所执着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与烦恼了。

就因为这个缘故,佛菩萨便从他们的角度看到了这个真空之中,并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蕴聚。色蕴一旦没有,那么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就是空的了;受、想、行、识一旦没有了,意识自然也是没有的了。感觉器官的主体一旦皆空,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被感知的对象: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法理等。

因为眼睛看到的是颜色,耳朵听到的是声音,鼻子嗅到的是香气,舌头尝到的是味道,身体所感到的是触觉,意识所想到的是法理,这相对的两个方面,只要一个方面没有了,那另一个方面自然也就没有了。

没有了眼睛和色物,自然了就没有了眼睛所看到的境界;没有了耳朵和声音,也就没有了耳朵所听到的境界;没有了鼻子和香气,也就没有了鼻子所嗅到的境界;没有了舌头和味道,也就没有了舌头所尝到的境界;没有了身体和触觉,也就没有了身体所感到的境界;没有了意识和法理,自然也就没有了意识所想到的境界。

六尘、六根、与六识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对于人类的心灵来说,不再有任何牵挂与执着,自然再不会有什么糊涂与无明愚蠢了。从他的角度来说,当然也没有什么破除无明的概念了;以至于没有了衰老与死亡的概念,也没有那衰老与死亡都断尽的想法。总之,是没有任何相互对待的概念与分别的。

既然,在他们的眼里,让人们痛苦的根、尘、识都已经不复存在,也没有无明与老死的对立与概念,那么释迦牟尼佛祖所讲说的苦、集、灭、道佛教四圣谛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痛苦已经没有,或者根本就没有过,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找什么痛苦的原因了;同时也不必再去建立那与痛苦对立的寂灭涅槃境界,自然也没有要达到那个境界的道路了。

苦、集、灭、道四大圣谛都不存在了,对于一个生命来说,还有什么东西存在呢?所以,也就不需要努力地去获得什么智慧方法了。就连那些佛教徒或者哲人圣贤们所追求的智慧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还有什么得与失的概念呢?佛祖在《金刚经》中一再强调说,他在燃灯佛所于无上正等正觉大法一无所得,原因就是他站在了佛的角度来看的。

正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可能得到,也不必去得到,而且也没有得到。没有得到的人,也没有被得到的对象,更没有得到的过程,自然那相对的失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了得失,那叫做观自在的菩萨,或者是所有观照到了自在的菩萨,便会依照那大开真正的般若智慧,而且达到了解脱的彼岸。所以,他们的心中不再有什么牵挂执着,什么东西也都不会左右主宰了他们。

无私才能无畏,无欲才能刚强,心中一旦没有了牵挂执着,便不会生起什么恐惧畏怖的心理念头;那些乱七八糟的颠倒想法、邪恶见解、妄想梦幻等,也自然会远离了他们。等待他们的就是那根本究竟的境界——涅磐清净,成佛做祖。说到底,成佛做祖或者说涅磐清净,也只是一个假名而已,真正做到生活幸福,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也就可以了。

释迦牟尼在讲过了菩萨是通过如此修行而得到真正解脱之后,又强调说那些成佛做祖的人也是一样的,都是依照着真正的大般若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来修行的,所以才得到了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段话,佛祖又站在了修行人的角度讲说的。因为从这边看,菩萨佛祖一定会有所得的;在那边看,菩萨佛祖甚或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无所得的。也就是说,只有你把着那边的思想境界和态度方法,不牵不挂,就能够得到这边所认为的真正的解脱境界。

佛菩萨是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中的果位,也可以说是最高的人格标准,而且他们都是通过这大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那么,可见这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是最大的神秘的咒语,是最大的光无限的咒语,是最最无上的咒语,是最最没有对待的咒语。

咒语是巫术时代的产物,人们为了改变自身周围的环境,比如说让猎物丰富,让庄稼多收等,便宜实施巫术。即通过自身的一些神秘的活动,比如说念念什么秘密的话语。让天地万物听我的调遣,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实施巫术的前提,就是万物都有灵,能够感应到我的作用;而且我还必须能够与万物之灵进行交流,并且那个万物的幕后主宰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指令才行。

巫术最大的法宝就是咒语,原始的宗教因为还没有摆脱巫术的影响,所以仍然信仰咒语。比如说印度的婆罗门教,就特别信仰巫术和咒语。而佛教是宗教发展到最成熟阶段的产物,所以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坚决反对念诵咒语。但是,到了后来,婆罗门教的咒语或者巫术在民间占有着大多数的市场,严重地威胁到了佛教的发展前途,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便不停地被加上了巫术和咒语的色彩。这样以来,那些后出的大乘佛教典中便多多少少地出现了咒语这一本来与佛教无缘的东西。

我们中国也有巫术,自然也会有咒语,咒语一般多为祈求神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或是祈福求善,或者是蛊惑害人。所以,这巫术便有黑白之分,咒语也有善恶之别。比如说,有家小孩晚上爱哭闹,大人便在路旁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

仙人菩萨都经过,一觉睡到大天光。

婴儿爱哭,亲人或者医生都没有了办法,于是便乞求那些神秘的东西去帮助他安静下来。能不能顶事,关键在于实施咒语的人心灵诚信不诚信。这就是咒语,当然还有那些带有恶意的诅咒。

不管怎么样,咒语是具有所谓的神秘力量的,所以会让人们感到神秘、迷信,或者是恐怖,因而名声并不见得好。印度的咒语与我们这里的咒语,意义与功能都是一样的,只是语言不同罢了。比如说观音菩萨的心中心语是“唵嘛呢叭咪吽”,这是梵文音译,翻译过来就是“莲花里的宝珠”。意思明白,倒不如不翻过来,反而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氛,具有了心理上的能量。

那些《楞严咒》、《大悲心咒》、《明字铭咒》等,对于使用梵语或者印度文的人来说,无非就是一般的祈求神灵和说话而已,就比如我们常说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样,但在翻译的时候,译家正是考虑到了制造神秘的气氛,所以才不把梵文译成中文,从而使持咒者首先就具有一种神秘的感受,有利于产生心理上的感应。

既然咒语在持咒者,或者说宗教徒那里是如此地重要,那么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讲的一切,既然具有如此大的能量,那就是咒语中的咒语了。所以才说它具有最大的神秘,最大的光明,最至高无上而无可比拟的。所以能够破除掉一切痛苦与烦恼,让你得到大自在。这是真实不虚妄的,是诸佛得到自在的唯一法门。当然,这还是站在人的角度上说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解脱与自在,佛祖不得不站在人的角度上来讲说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咒》,即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咒语。

咒语中的揭谛,有人翻译做经历,波罗是到和超越的意思,僧是众人的意思,萨婆诃是成就的意思,这个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开悟和成就的咒语,就是说:

经历,经历,

超越那经历。

都超越经历。

成就得菩提。

说开了,这咒语很简单,只是一种祝愿。但如果用梵文来读而不翻译,便有了很强烈的神秘色彩,有利于持咒者的心理和生理感应。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奥妙就在于破除了一切执着,而见识到了真正的诸法本相,从而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了觉悟与成就。

《西游记》第十九回中,唐僧师徒问乌巢禅师取经的道路有多远,禅师回答道:

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期,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名,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之所以译成了《多心经》,是说唐僧只要念这多心的经文,便会遇到魔瘴。等到孙悟空的心灵由多转而为一。由一而归于无心的时候,也就真正消灭了魔瘴而到达西天净土。也就是说,对于《心经》的文字也是不能执着的。

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的一开篇,有唐僧觉悟了《心经》之后的一篇偈颂: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强着鼻穿,挽定虚空结。

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这里所说的,的确是《心经》的根本宗旨。三界唯心,正是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我们说:

生灭皆由心,心是是非者。

生心生是非,无心无生灭。

欲超是非外,先求无心诀。

心佛两忘处,自然与道合。

也可以说,《心经》的根本就在于达到无心。如惟宽禅师所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

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也休。

段真人也说过:

心内观心觅本心,

心心俱绝见真心。

真心明彻通三界,

外道天魔不敢侵。

世奇首座也说道: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从有心做到了无心,从聪明进入了糊涂,世界观与人生观变了,便具有了佛菩萨的眼光,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而成就佛果!

朋友们,欢喜遇到您!这部《金刚经》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不知道您领悟了多少?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您的收益,是我最大的心愿。阿弥陀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