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宋江 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与水浒义军悲剧的结局是否密切相关?

宋江 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与水浒义军悲剧的结局是否密切相关?

时间:2019-10-13 22:03:52

相关推荐

宋江 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与水浒义军悲剧的结局是否密切相关?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悲剧性格的形象。自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复杂的性格就是成功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成功并不决定于性格复杂与否,而是决定于它对生活概括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性格的是否鲜明。李逵、鲁智深的性格并不复杂,但他们的艺术形象的成功,一点也不弱于宋江的形象,这里所说的宋江的复杂性格,也是基于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性格塑造的要求。从宋江的性格来看,这是有其阶级的和生活经历的基础的。

《水浒》宋江并不出身于被压迫的农民,而是出身于一个有恒产的中小地主阶级,并且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封建观念在他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尤其是他的做押司的生活经历一一“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加强了他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是“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一方面又怯于走上反抗道路,惧“法度”的“不容”。同时,他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于林冲,他不仅在江湖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官府里也混得上下和睦,“知县却和宋江最好”,以致杀了阎婆惜后,知县还“有心要出脱他”。所以这只猛虎的“ 潜伏爪牙忍受”,并非是由于林冲那样“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瓒的气”,而是他自己有“养济万人之度量”,“扫除四海之心机”。

他的杀惜、出走、被捕、充军、题反诗、上法场的一连串的生活遭遇,都是他个人行为的结果,和其他水浒英雄的“逼上梁山”的道路不尽相同。因此,他原有的思想矛盾,他的阶级出身带给他的局限性,并没有在他反上梁山的过程里得到斗争和解决,他是带着复杂矛盾的性格参加了起义军的,而他在梁山的特殊地位,又使他有力量左右梁山义军的行动。于是,宋江的性格矛盾,也就处于《水浒》情节的核心,构成了《水浒》情节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一水浒义军的发展、 壮大、反抗、投降、溃散,都和宋江的性格矛盾血肉相关。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宋江的个人性格——即使是革命路线的决策人,毕竟不能完全决定《水浒》情节的基础:尖锐的社会矛盾,尖锐的阶级斗争。

典型的情节冲突和典型的性格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即使是宋江的典型性格矛盾,构成了《水浒》情节冲突的中心,那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的枢纽,也必须提供出这种可能来,作品的情节如果不能充分揭示、展开典型的环境,任何性格矛盾都将不可能具有艺术的生命力。而宋江的性格矛盾所以能和《水浒》所描写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情节冲突融合在一起,这是由于他的性格矛盾概括了、反映了典型的社会矛盾和那个时代的民族矛盾。这也就是说,宋江的性格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义军的反抗斗争的局限性,宋江的忠义观念,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义军反抗精神的悲剧矛盾。而对于宋江的性格矛盾,水浒义军的悲剧来说,它们又是展现在《水浒》的特殊情节构成里。

要知道构成《水浒》情节基础的历史事件,并非张政娘先生所考证的“只有三十六人”的“流寇”(即使是历史事实也很难使人相信,“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引起封建统治者那样大的惊慌,就真是三十六个人的“ 流寇”搞的)。假使只有三十六个人,那宋江的形象,是“勇悍狂侠”也好,是《水浒》里的充满了矛盾的性格也好,他都不可能构成典型的社会矛盾,因为三十六个人“横行”到哪里,也只不过是“劫掠”,而不可能构成和封建政权敌对的冲突。他既不能攻城夺县,粉碎“官军数万”的围攻,也不可能“三打祝家庄”。张政娘先生虽然不承认“元曲”所写的“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也不承认小说里所写的“那样千军万马”是历史事实。

然而,《水浒》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事件里展开它的情节冲突和性格矛盾。这也许和具体的历史事实不尽符合,在宋元以来的流传中间,传说者和艺术家进行了同类事件的广泛概括,并把他们的英勇斗争和反击封建统治者的事件理想化了,于是,千军万马,战无不胜,就构成了梁山义军轰轰烈烈的局面。统治者的御用军队,一败再败,连童贯、高俅,都被打得片甲不回,而它的斗争结果,又没有离开原来的历史事实一妥协投降一的结局。 想使这样一支威力巨大的起义军的悲剧的失败,想使小说的如此曲折庞杂的艺术情节的冲突,建立在《张叔夜传》里所写的简单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是不符合 《水浒》情节所反映的生活真实性的。

于是,《水浒》作者把宋江的性格矛盾,《水浒》情节的冲突一梁山 义军反抗和投降的矛盾悲剧,和当时的另一重大的社会矛盾一北方人 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结合起来。水浒义军的投降,是由于有志于“扫除边患”、“报效国家”,这就使宋江的悲剧性格,水浒义军的悲剧失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如前面分析的,不管它概括了什么时代的内容,在“外敌凭陵”的宋朝,它交融在《水浒》的情节和宋江的悲剧性格里,是有其真实性的。因为宋代北方广大人民是苦于外族侵略,也是有着昂扬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斗志的。所以草莽英雄有志于此,也是“ 盖亦人情”。更何况《水浒》作者并未因此就歪曲了水浒农民义军和封建统治者的敌对矛盾,也并未因此就掩盖了宋江的充满了复杂矛盾的悲剧性格。

怀着“扫除边患”、“ 报效国家”志向的水浒义军在伐辽胜利以后,仍然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端排斥和仇视。伐辽中间辽国欧阳侍郎劝降的一席话:“今日宋朝奸臣们闭塞贤路,有金帛投于门下者,便得高官重用;无贿赂投于门下者,总有大功于国,空被沉埋,不得升赏。如此奸党弄权,谗佞侥幸,嫉贤妒能,赏罚不明,以致天下大乱……今将军……止得先锋之职,又无升授品爵;众兄弟劬劳报国,俱各白身之士。遂命引兵直抵沙漠,受此劳苦,与国建功.若沿途掳掠金珠财宝,令人馈送浸润与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若还不肯如此行事,将军纵使赤心报国,建大功勋,回到朝廷,反坐罪犯。”何尝不是作者借欧阳之口,点破了宋江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扫除边患”、“报效国家”水浒英雄们的迷梦。

伐辽胜利以后果然不得封赏,接踵而来的是被利用去和其他义军(百回本有征方腊,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王庆)火并。虽然有些章节,可能是后续者的狗尾续貂(即田、王二传,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分析的),像征田虎、王庆的许多章节写得很粗糙,而且对其他义军采取了歪曲的描写,可是关于水浒义军在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也是被作为一个悲剧来描写的,基本.上没有歪曲《水浒》的情节和朱江的性格,尤其是“征方腊”(这段情节可能不是续书)这一段的描写,是何等真实地揭露了这相互残杀的悲剧,“报效国家”的结果是“魂聚蓼儿洼”。

在《水浒》情节的悲剧冲突里,宋江的悲剧性格的矛盾也并没有由于妥协投降而结束。他虽然在伐辽时拒绝了欧阳侍郎的劝降,在征田虎、王庆后,不听从李逵重新反上梁山的忠告,束缚在他的忠义观念里。然而,残酷的现实何尝没有严重地打击了他的忠义观念。“秋林渡”燕青射雁时的一段议论,和“睹物伤情”的“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的诗词,何尝没有表现出他的理想的破灭,何尝不是对自己弟兄的悲剧预感的借题发挥!在征方腊时残酷的事实终究出现了,弟兄们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只能以泪洗面,悔之莫及。直到鲁智深捉得方腊以后,他曾为这“功成圆满”一喜,不想鲁智深却回答他: “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这是明显的一刺。宋江只能“默上心来”,无言答对。

最后喝了“御赐药酒”,他虽然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实际上他内心何尝又没有矛盾,只是“军马尽都没了,弟兄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如果说水浒义军的“扫除边患”的反抗侵略的思想,有其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历史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征方腊的悲剧性的情节,就概括了更广泛的社会矛盾,有更大的现实意义,结合了更深刻的社会主题。它清楚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和农民义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清楚地揭露了农民起义军的妥协投降的结果,只有自取灭亡。而对于宋江的悲剧性格来说,七十回以后的情节也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的发展基础。

尽管《水浒》作者像水浒义军一样,他们虽然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却仍然没有摆脱忠义观念的束缚,他们对于宋江的悲剧性格和水浒义军的反抗的失败,只能倾吐悲愤的感情,却不能做出批判性的社会评价。但是,我以为,七十回以后的《水浒》的悲剧的情节,水浒义军的悲剧的结局以及宋江性格的悲剧矛盾的发展,基本上还都没有损害《水浒》的悲壮的社会主题和宋江的悲剧性格的典型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