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竟然是用这玩意在路边换来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竟然是用这玩意在路边换来的?

时间:2023-03-12 17:53:33

相关推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竟然是用这玩意在路边换来的?

清康熙年间的一天,山东淄博淄川的蒲家庄,一棵老槐树下,一人摆着一个茶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此人三十多岁,书生模样,身材瘦削,穿着开襟粗布短衫,茶摊上放着一小缸粗茶和几只粗瓷大碗,简陋而朴实,茶摊边上摆着笔墨纸砚。

见来人了,这人站起来,一手端着茶杯,另一只手扯住路人的衣角:“兄弟,看你满腹华章,却堆在肚子里尽是浊气,先喝我一杯茶吧,茶不要钱,只要你把那华章引出来。”原来此人摆茶摊是为了收集故事。

南来北往的客人,见到有书生在路边奉茶,也不要钱,不喝白不喝呗。于是坐下来吃茶,不少行人茶客为了讨茶喝,讲了许多奇闻怪事,乡野趣闻,海阔天空,指点江山,谈说古今。甚至有些人为了“蹭茶”随便编一些鬼怪故事,这书生皆侧耳倾听,一一笑纳,分文不取。

渐渐地,他收集的故事越来越多。谈客说得口干舌燥了,书生就坐在一旁给谈客端茶倒水。 顺便拿起茶摊边的毛笔,在纸上记下几笔。 多年后,他将这些听来的故事集结成书,取名《聊斋志异》。不错,摆茶摊的书生正是蒲松龄先生。

千古流传的《聊斋志异》,竟然是用茶水换来的。

蒲松龄摆茶摊换取故事,或许正如开篇的那些场景一样,当然,茶客和路人所能讲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后成书还得靠蒲松龄的妙笔生花。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他虽然刻苦好学,可就是屡试不第,于是不得已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放在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倾尽毕生精力,直到暮年,耗费多年的《聊斋志异》终于大功告成。这本被人称作是蒲先生的“孤愤之书”,他的笔下,人鬼之恋如泣如诉,妖魔邪神惊悚入骨。我们不知道做教书先生的蒲松龄能拿出多少钱买茶,也不晓得多少路人喝过他的茶,但是一部伟大的传奇——《聊斋志异》就诞生在这树下的茶摊上。

《聊斋志异》并不是蒲松龄唯一的杰作,他是当时的为数不多的茶痴。

他对中国茶和养生学的研究十分到位,蒲松龄久居在乡间,善于研究,学识渊博,不仅写小说,还在医药和茶事方面颇有研究和心得。蒲松龄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写过一本《药崇书》,专讲茶药的养生与健身,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茶痴”。

他在自己的宅院旁开辟了一片药圃,种了不少中药,经过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一种茶药兼备的菊桑茶,既能止渴,又能健身治病。或许他就是用自己配制的菊桑茶,在家乡柳泉设了一个茅庐茶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听他们讲千古往事和人间奇谈。

据说当年就是在这摆的茶摊

或许没有那一杯杯茶汤,就没有他笔下的聂小倩和宁采臣,没有王生和佩蓉......不能说茶成就了《聊斋志异》,至少这一杯杯茶汤让这些鲜活的故事成为了蒲先生笔下的素材,成就了《聊斋志异》书中的几百个经典故事素材。

请路人免费吃茶,换故事,成就了蒲松龄。一杯杯茶,换来一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都妙笔生花,成为《聊斋志异》的一个个素材,虽然他没能在官场如意,但千百年后,谁会在意他当年的科举失利呢?人们会记得,他以茶换故事,耗毕生精力写出的那本《聊斋志异》。

(图片来自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