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的四个转化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的四个转化

时间:2023-07-23 16:34:24

相关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的四个转化

在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渐得到普及。随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可靠保障的同时,也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应用性等多种功能,因而,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必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针对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于辅助性、工具性学科,对其基础性理解不够的情况,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结构机械单一,内容偏旧、偏深、偏窄,知识分化过细等弊端,改革后的小学信息课程应从学生学习生活出发,用开放性的架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转化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以人为本的综合性课程。为此,要特别注意实现下面四个方面的转化。

一、由辅导性、工具性学科向基础性学科的转化

1、对现代信息技术定位的思考。

从计算机引入教育始,人们就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即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因而对计算机的功能利用也就局限于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宽带互联的出现,已经出现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 Instruction)。它的出现,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了一种基础地位。那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必须从传统的辅助性、工具性学科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增加一个维度来思考,让小学信息技术成为基础教育创新改革的一个亮点。

2、必须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问题上,我们要注重其现实性、科学性、整合性、拓展性、适应性,以建立科学完善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针对现行课程内容老化、容量过大、实用性不强等弊端,在内容的改革上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精选和压缩课程容量,通过精选和压缩部分阵旧老化的内容,如DOS操作系统、WINDOWS 3.2操作系统、DOS下的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等,而新增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如搜索引擎的使用、资料的下载等。②加强各知识点的整合,把分布式的内容整合成一个个独立的任务,如“写一篇小作文”的训练,就涵盖了文字录入、编辑排版等知识点的训练,并且有助于和语文学科的联系和渗透。③强化课程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如要求学生通过对电子表格的学习能够利用计算机算出班上同学的考试总分、平均分,并进行排名等。通过以上对内容的改革,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广延性和拓展性。

二、传统的分布教学模式向任务驱动模式的转化

1、现状分析。

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把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只是简单的强调一个个知识点的积累;侧重于对操作过程的机械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了彼此独立的知识系统,而忽视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忽视了各知识点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分割的、分布式的课程设计模式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阻碍作用。

2、任务驱动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整合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

任务驱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而在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渗透和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理论或操作)。例如:教学内容“出一份有关雷锋的版报”,在教会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网上搜索资料、资料保存、文字录入、编辑排版等内容后(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内容又可以在前面用不同的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出一份有关雷锋的版报”,然后可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在网上搜索有关雷锋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媒体,通过小组讨论进行筛选,然后运用编辑排版知识完成作品,最后是作品的展示和教师的点评。

3、注重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程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加之信息技术具备高速发展的特点,故应该特别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一个驱动任务的选题都应该来源于生活,这样才能保持信息技术的活力和不竭动力。

三、由封闭性课程向动态性、开放性课程的转化

1、由“教而知之”到“思而知之”思想的转变。

现行小学信息课程被狭义化为课内的教学内容,在此前提下,小学信息课程被人为地赋予一种封闭性,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实践。小学信息课程不应该仅仅强调使学生“教而知之”,而更应该把侧重点转到让学生“思而知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小学信息课程应当是开放性的课程,强调思维的开放,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建立与生活的联系。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广延性目标。

在素质教育观下,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注重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和开放性,在此前提下,充分实现学生认知经验系统、社会发展需求系统与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机整合。这样,我们必须在学生已有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视野,这就需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广延性,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课堂“教”、“学”时间比例的变革。

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侧重于讲授型,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把学生当容器,机械填鸭,造成学生大脑储存区负荷过重,想象区开工不中,留下的是干巴巴的知识,不久便会遗忘。要改变这种局面,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时间比例必须调整,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技能去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积极性。为此,必须削减教师讲的时间,扩大乃至延伸出学生学的时间。

四、由结果性评价向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的转化

评价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而评价标准来源于需求。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要培养小学生怎样的能力呢?

①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着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手段科学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标准客观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既要定量评价,又要定性评价。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强调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张志红老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