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培育学习共同体 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培育学习共同体 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时间:2019-03-29 17:21:49

相关推荐

培育学习共同体 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个青年科学教师公众号!

动动指尖,了解一下!

摘要: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教会学生如何沟通与交流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从静下来(四级声音系统)、走下来(U型座位)、慢下来(教学节奏)三方面进行展开,培育学习共同体,打造深度课堂。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U型座位;学会倾听;高阶思维;

“你的课堂太吵了!”今天又被领导提醒了。科学课比较喧闹,似乎就成了科学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在分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因小组成员不合作,材料分配不均等问题,告状声此起彼伏,甚至闹矛盾等。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各管各的,玩弄实验器材,老师喊破喉咙,学生也是充耳不闻。学生倾听情况如何?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第一组汇报完,请第二组汇报,还是同样的答案,两者间没有倾听与评价。请第三组汇报,还是一样的答案。

目前大部分的科学课堂都是“合坐”,不“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立场表现为分工合作,小组长或小老师模式,有明显的阶层,最终结果可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学习共同体是平等地面对学习任务,常用的语言是“这里我不懂,请你帮帮我”,是平等的主动互助,两个人最适合,最终结果是互相倾听,缩小差距提升整体实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特征有:以倾听为基础、U型座位、具有挑战的问题、团队的协同学习。

在科学课堂培育学习共同体,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让课堂静下来,一个声音的约定:四级声音系统

为了让学生对音量控制有清晰的了解,我们借用曾宝俊老师的四级声音系统:零级声音静悄悄、一级声音小小小、二级声音不能吵、三级声音全听到。要求学生在协同学习时“静下来”。在科学阅读和独立思考时不说话,用零级声音;在与同桌交流时,需要凑到耳边用一级声音,即说悄悄话的音量,营造静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实验、小组讨论时用二级声音,同伴能听到即可;在同伴发言时认真倾听,进行内化并能勇敢地用三级音量说出自己的观点。

1

零级声音

零级声音,从课前三分钟开始。我们和学生有个约定,只要学生一进实验室,能够保持零级声音,安静就坐整理学具,不碰实验器材,就能观看科学视频。一段时间后,学生很少有迟到现象,最早到的还是那些比较好动的学生。同学们在课前就能自觉静下来,立马投入学习状态。此外,多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我们发现,在做实验之前,尽管老师想尽办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要求,但学生实验情况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去理解和思考。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独立看书,看课件并做好笔记,最后根据抽查的情况来确定实验是否进行。在做完实验后,也会让学生及时记录。通过这些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安静下来。

2

一级声音

我会经常站在实验室中间,竖起耳朵听课堂声音。学生间处理一些事情时,要求用一级声音。“我看到这位同学嘴巴在动,但我没听到他们聊天的内容。他用的是一级声音,非常好。”我们会用很具体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当我听到学生聊天的内容时,我会大声地复述,并告知全班他们用到了三级声音,连我都听清楚聊天内容了。慢慢地学生就会用动作、眼神和悄悄话的音量进行交流了。

3

二级、三级声音

通过一级声音的训练,学生将音量再放大一点,让同组的同学听清楚就是二级声音。说的内容让全班都听清楚,就是三级声音。当学生汇报时,我会特意站在离他最远的位置倾听,目的是让学生站直了,中气十足地汇报。学生就会理解,三级声音比我们平时交流的音量还要大,还要响亮。

二、让教师走下来,一个场地的变化:U型座位

我们废除了秧田式座位,将座位按U字型排成三大部分,U字开口面对讲台。表面上看这是座位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是教学形态乃至教学文化的变革,目的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倾听、对话与合作。U型座位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往教师总会站在讲台,高高在上,眼睛扫视全场。而U型座位要求教师站在实验室中央,这样就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1

高效效应

U型座位的中间通道是教师的“高速通道”,我们可以快速出现在需要帮助的学生面前,不需要绕圈,特别在实验操作时体现更明显。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参与各个小组的实验,从第一组到最后一组不存在障碍。在收发实验器材时,比以往的桌椅摆放速度更快。

2

亲切效应

U型座位不仅增强了交往深度,更能催生“等距离的爱”。而当学生发言的时候,老师站在学生的斜对面,而不是正面。教师也离开了讲台的束缚,也可以随时地弯下腰,把耳朵靠近学生,加入他们的学习共同体中。

3

倾听效应

学生的汇报除了给老师听,更重要的是给全班同学听。在U型座位下,学生可以很好地面向汇报者,全身心的倾听。避免了秧田式座位后排同学汇报时,前排同学需要180°转头的尴尬。U型座位的中央区域,也成为很好的展示区域,让学生更有仪式感。

4

监管效应

秧田式座位的后排很容易成为纪律监管重灾区。而U型座位下,学生能很容易看到其余学生的上课情况,时刻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教师在U型座位的中央,等于在实验室的中心位置,距离每位学生的距离基本一致。让学生意识到,需要保持安静,教师就在你的面前。

三、让教学慢下来,教学方式的调整:项目式学习

课堂喧闹,学生实验吵吵嚷嚷,其中原因也在于教师本身。如果一味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势必会赶时间,教师牵着学生走。长期下来,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习惯的培养,学生上课只会越来越浮躁,总想做实验,多动手操作。因此,我们做了教学方式的调整:

1

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采取问题解决学习作为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式,在操作上,一是问题-探究-发现规律,二是问题-探究-创造作品,三是问题-探究-发现规律-创造作品。

如三年级科学《材料与沉浮》,我们变为《让土豆浮起来》。给学生展示土豆沉在水底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让土豆浮起来吗”?由问题驱动学生去猜测、设计、验证,从而获得沉浮概念: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重量等因素无关。这类课属于问题-探究-发现规律。

如三年级科学《包装小酥饼》,要求学生认识材料的特性后,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包装。而我们变为《快递薯片》,提供快递前后薯片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薯片不碎”?学生通过分析、设计、创作,制作出能保护薯片不碎的装置,通过活动认识到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和材质有关。这类课属于问题-探究-创造作品。

2

提问方式的改变

课堂的问题宜精不宜多,多了学生就成为老师的扯线木偶。我们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一个真实情景的核心问题带动学生学习,几个子问题串辅助学生达成目标。这样的课就思路非常清晰,师生的问答和课堂调控就会少一些。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多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在很多公开课中往往看到教师刚提问,就有同学举手,而教师也很自然的让他们回答。思考不是优生的权利,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产生了不思考,依赖他人的惰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可以继续追问,或者向其他同学发问,扩大课堂参与度。

3

交流方式的改变

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流,改变以往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现象。全学科进行培养,全校进行培养。如一(8)班班主任李催华老师这样训练学生的语流:把语流当成一个小游戏来玩。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你想回答,就先得回应之前同学的说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有没有补充?具体规则是,孩子们可以不用举手回答,男孩子让着女孩子,高个的让着矮个的,经常回答的让着不经常回答的。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类似的句式:“我赞同张三的说法,我也认为棉花是正确答案。我还有补充”、“我不赞同李四的说法,我认为正确答案应该是”、“通过我的观察,我的结论是”......

“静下来”的本质是拒绝“热闹的探究”和“表演性汇报”,通过有效的倾听和对话,达到对知识、事物的深刻领会。安静,占了课堂的一半时光。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静水深流的。

我们通过培育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学的温度,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END

声明: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玩转科学

趣味·专业·可操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