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半康洪雷的乡愁 一半民族融合的壮歌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半康洪雷的乡愁 一半民族融合的壮歌

时间:2023-08-16 08:36:23

相关推荐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半康洪雷的乡愁 一半民族融合的壮歌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由席慕蓉作词的歌,光听名字,那碧绿无垠的草原,那滚滚长流的长河,仿佛就以一种气冲山河的态势,映入我们的脑海。

而一声父亲和母亲的呼唤,则浸透了世间最无声的深情,最温贴的柔情。在豪迈与细腻的融合下,在壮阔与温贴的交织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传成了一首人们心坎上最动人心魄的歌谣。“特别像我这样的人,在北京呆久了,想家了,就约一帮内蒙古籍的朋友跑到蒙古大营喝一场大酒,唱几曲酒歌,其中必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次把自己唱得泪流满面……第二天能高兴好长时间”,康洪雷说。

导演康洪雷

如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变成了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讲述了都市青年莫家四兄妹在那个特殊时代,响应“扎根草原 建设边疆”的号召 ,先后来到北方大草原,与那里的牧人共同在草原上拼搏奋进,并努力实现理想和壮志的故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由上海激情岁月影业、腾讯影业、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壹尺文化联合出品,青年演员李泓良、德姬、吕星辰、阿云嘎、斯力更、塔娜花日、梁植、杨钧丞、花昆等主演,老艺术家斯琴高娃、涂们等倾力加盟。作为一部展现草原文化魅力的作品,该剧将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近日,影视独舌采访了导演康洪雷,听他讲述创作思路和幕后故事。

挖掘共性与个性,展现命运与情感

出生于内蒙古的康洪雷,近些年来一直在他乡打拼,创作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批经典作品。在康洪雷迎来成功的同时,心中的一个情怀也更加挥之不去,那就是他想要创作一部家乡题材的电视剧。“随着年龄增长,总觉得有一种惭愧感,觉得愧对出生的故乡”。为家乡拍电视剧的想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才开拍,是因为康洪雷一直在等一个成熟的时机。如今,这个时机等到了。

在康导看来,创作这样一部讲述民族融合的电视剧,重要的是既要找到共性,也要找到个性,要找到一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支撑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片名,很好地囊括了该剧整体的叙事和表达,以及人物的编排和体量。“比如草原上的呼伦河是母亲的河,秦淮河和长江也是母亲的河,这部剧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的事情,它不是一部局限于内蒙古的剧。”

康洪雷说,在找到共同体的基础上,再寻找它的不同之处。只有发现一个又一个丰富的人物,才能产生矛盾和故事,才会有魅力有意思。而创作的难点也来自不同。

该剧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从司机到主创,没有一个人深入地了解那个年代,比如那年代穿什么鞋,拿什么笔,用什么笔记本等等,这些都是创作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挑战激发了主创团队的斗志。从1969年到2000年,时间跨度虽大,在剧中却没有明晰的时代划分。康洪雷说,《教父》时间跨度够大了吧,它也不做年代的交待。“其实不管哪个年代,整个环境都会变的,我们不写是哪一年,就用人物的台词、衣着、人物的环境来体现时代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让整部戏更加深刻与饱满。”

在康洪雷看来,那个年代的人虽然活在大时代当中,却也跟今天的人一样,首先得活着,有羊要放、有马要赶、有恋爱要谈、有事业要做。他们有满腔的雄心与豪情,有坚定的理想与抱负,他们不是时代的螺丝钉,而是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这其实是康洪雷一贯的创作特点,那就是相比于强调特定的时代,更关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饱含的关切,来追问他们的命运,以体恤的深情,来关注他们的情感。

而人物能否塑造得有血有肉,是否真实可信就显得尤为关键。《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这方面下了苦功。事实上,在草原上挥洒热血的莫家四兄妹,都来自真实的人物原型。“当年从南京到内蒙古大草原的青年们,一辆专列最多的时候,就拉了2700个人…我们当年带着编剧采访的时候,可以在草原上看到很多当年从南京来的人,他们有的七十多岁了,并完全跟大草原融为了一体,你都难以分辨出来了。”

冲突与融合,贡献好看度

汉人跟蒙古族的融合,文化差异是绕不过的话题,其交织出来的的困难,既是主创们面对的难点之一,也是可能发生惊喜的地方。“蒙古族跟汉族,在文化理念、生活习性上,包括待人接物、道德伦理上都有一些不同,恰恰是这些不同特别可贵。”此次,剧中有几位主要演员是蒙古族人,他们深谙蒙古族的文化习俗,也由于他们领悟这样的文化差异,以及具有不同的理解视角,让该剧在创作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演员们自带的文化差异背景,对于创作有好处。但是,文化差异在剧中导致的结果,就是矛盾与冲突。剧中,有句台词恰恰体现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挑战:当来自南京的男孩莫成名,与蒙古族女孩杭拉陷入爱河时,他们的一位家人感叹“这个能长久吗”?“四位南京青年来到西部草原,他们所遇见的问题和文化差异,从饮食到睡觉,从工作到气候,所面对的寒冷,所牧的羊,会让人感觉到想象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然后在思想和生理上,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不适,这无形中就激发了他们应对新生活挑战的意志。”

康洪雷曾说,他喜欢把人物放到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看他们的创造力,看他们不仅没有毁灭,反而不屈地壮大。在该剧中,同样表达了在风吹雨打的环境下,人物迎难而上的斗志。康洪雷欣赏的是一个人说到做到的品格,而这种精神品质,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演绎,来尽可能生动地刻画。康导举了一个让他感怀至深的例子,“当时有一个来自南京的青年,要打一口井,人家就说在草原上冬天你怎么可能打井,后来那位青年以不屈的意志,真打出一口井来,被蒙古族的人民传为英雄。”而这一历史真事,被康洪雷融入到了剧中。

实力与品质加持,打造精品力作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剧本经过了多次完善,一直到今天的第五稿。内容的变化,主要加大了草原部分的故事。“都市故事已经很多了,可是游牧民族的故事,除了少数的成吉思汗的征战剧就没有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其实很可惜。另外,今天草原上的生活和故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录其实是为了传承。”

剧中,在故事的结构和人物的编排上,均延续康洪雷一直以来不按部就班、不循规蹈矩的创作方法。比如,男主人公莫成名,在前十集其实是不出现的。看似安全的叙事方法,可能是不安全的。而看似冒险的叙事策略,有可能激发创造力,创作出非凡的故事。很多人说,康洪雷善于把说教意味很浓的正剧,拍成富有人情味的励志剧。换言之,康洪雷善于刻画人物。这背后,离不开康洪雷对人物情感与命运发展的关注。

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康洪雷特别注重演员的情绪,为的是达到一种“平淡的台词,用不平淡的语调和情绪讲出来,不啰嗦,又好看,还幽默”的状态。而整体的叙事风格,也不延续以往的风格,而是“根据这部戏的特质,来决定创作方法”。比如,这部剧大量使用跟拍车,因为蒙古族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运动起来特别快,他们都是习惯骑马的。“他上马的动作几乎是飞上去的,如果你给固定镜头,那肯定跟不上。而跟拍车就跟得上,车上有三台不同景别的机器,拍出来非常漂亮。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创造一种拍摄方式,而是根据草原上的生活节奏,来选择拍摄方案。”

“在拍摄器材的选择上,为了拍出天苍苍野茫茫那种美感,我们可以说是用了世界上最好的镜头,拍出来的画面非常好看,天空和草原的色调不会两极分化,不会过大反差,而是达到一种非常和谐的审美观感。同时,它的景深和清晰度,色彩非常饱满而不稀散,看上去非常美。”音乐上,“我们没有选用观众熟悉的蒙古歌曲,而是用了四句很古老的蒙古民谣 ‘太阳在这边,月亮就在那一面,牛羊在这面,豺狼虎豹就在那边’。”

不管在叙事还是抒情,康洪雷都追求一种克制的表达。他说,音乐上最忌讳夸大、强硬,而这四句古老的歌谣,来自流传甚远的一首儿歌,它的词义宽阔高远,跟该剧的草原故事正好契合。

在演员的选择上,康洪雷延续了一贯的原则。他选用演员,“演”不重要,“是”最重要。通俗说,演员的经历和性格,要跟扮演的角色相近,这样出来的效果,才更生动感人。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他要求饰演许三多的演员最好唇红齿白,王宝强刚好就是唇红齿白。最重要的是,王宝强在性格和经历上,跟许三多有很多相通之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的主要演员,其性格与经历,跟剧中角色都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康洪雷导演过往的作品,有金戈铁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有极尽旖旎细腻的《青衣》,以及和平年代的战歌《士兵突击》。这一次回到家乡,他带着无尽的乡愁和饱满的激情,要写下一部时间跨度40年的民族融合史诗。这部剧预计在年中亮相,我们可以尽情期待。

【文/阿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