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国人失掉审美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审美力了吗?

时间:2024-07-14 17:20:47

相关推荐

中国人失掉审美力了吗?

最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为反驳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他发刊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当然,在今日之中国似乎早已经不需要被鼓励,我们的民族如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是有理由有资本“自信”的。的确我们的经济有目共睹地在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在跟上世界前沿,我们的军事实力愈发强大,人力资源丰富也从不乏杰出人才……说到这,大家可能觉得这和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可能觉得不再要问中国人自信吗?但可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新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失掉审美力了吗?

01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审美力,顾名思义:对美的审视和感知力。

近些年伴随“审美力”一词相伴而来的还有一个新鲜又不新鲜的词——“美盲”。文盲是不懂知识,美盲就是不懂“美”。可能大家已经在网络上看到过许多批判“美盲”的观点,说我们的教育不懂教育“美”。你也可能经常看见他们举了这些大师们言论和观点来论证审美的重要性和美盲的可怕:

木心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我并不是想反驳,相反我觉得审美的培养的确是现今社会中的一个较为核心却又充满变量的教育方面。而为什么近些年这些批判的言论颇有些甚嚣尘上的味道,究其原因是像某些人讽刺的那样是“何不食肉糜”的心态,是“小资阶级的无病呻吟”吗?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要例举审美缺失的例子太容易了,案例之多以至于无法一一罗列。我们如今的生活环境,建筑、人群、艺术品乃至文艺作品等等有太多不能称之为“美”,本该是美育教化的代表,却变得庸俗低端重复单一。而我们的教育,永远都在注重知识的培养,并没有时间去培养孩子的“审美”。这种美育的缺失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国人审美标准下滑。

四川省安岳县石窟佛像修补后,质感艳俗

金鸡奖海报审美饱受网友诟病

也不乏一些人说,我们美盲多,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极端注重实用的民族,为了实用可以“不美”美也不那么重要。历史课本上也告诉我们在同一时期,西方科学迅速发展,我们却在原地踏步,因为我们过于重视实用性,一切技术都是为农业生产社会运作服务。不过处在农耕文明时代的背景下,一切又确是情有可原。但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时候仍然只在强调“实用”,从社会到个人发展,那仅仅追求实用最大化的过程总是难免会牺牲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这种功利实用主义的思维多少都导致了社会整体审美水平大幅度下滑,四处美盲。

02

那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人失掉审美力了吗?尽管有许多现象证明我们的审美存在一定滑坡,但并不能就这样草率地说中国人失掉了审美力。中国人一直有审美,中华民族一直具有着内敛朴实的东方审美。我们的东方审美是走出过国外受到世界肯定的,我们的审美独特有自己的韵味和意境。

古朴别致的苏州园林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南宋 李嵩 《花篮图页》

我们真不是没有审美。以前我们就有,可以说审美水平还很高。现在我不觉得也不愿意说我们就失去了审美力。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我也可以肯定说,我们一定有太多懂审美会感知美的中国人在。审美不是基因遗传得来,是一种后天学习感知而得,正因为是后天所以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但这仍然不能成为尽数中国人都被代表的理由。

可是现在我们的审美体现在哪?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那种艳俗、不讲究、平庸的公共设施里,在那日渐趋同毫无民族特色和情怀的设计里?与其说我们缺乏审美,我们有许多美盲,更贴切的不如是说我们习惯性“偷懒”照搬照抄,水土不服。更可以说不是我们失掉了“审美力”,而应该是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我们自信吗?这个自信不是经济,科学,军备等等,是我们对我们的文化究竟自信吗?

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基础。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自信,好像也就顺带连审美的自信也丢了。改革开放之后,本土受到的西式冲击就更大了,一时之间西化洋化就代表高级代表先进。这种暗含着西方价值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席卷了我们民族,把我们民族的审美和特色的生存空间挤压得十分狭窄。学习是好的,但学习了别人就抛弃了自己的东西却是荒谬的。拿表现最为显著的建筑文化举例,我们的一些建筑不仅没有学到西方建筑的精髓,更没做到有效地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美学,洋不洋土不土的建筑像病毒一样流行在我们的城市里。

03

说起来关于审美的争议一直不少,很多时候审美本来就不是一件理性的事,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甚至一些时候连人民的审美和国家的审美也有可能背道而驰。正因为对美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审美能力的高低也很难去直接衡量,人类对美的追求就更加欲罢不能,时代对人民审美的考验也越来越多。但先不论个人怎样,一个民族的审美应该体现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却是没有错误的,这也能折射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少不了的就是要强化我们民众民族的审美。

美,能激发人无限的创造力,富有活力创造力的民族国家才能生生不息。而这份能激发人创造力的美从哪找?就从我们自己的根找,我们的精神的根,我们流淌的文化血液里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