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一个儿子的手札:父亲独身养大我 老了我却只能把他送进养老院

一个儿子的手札:父亲独身养大我 老了我却只能把他送进养老院

时间:2022-05-29 20:09:02

相关推荐

一个儿子的手札:父亲独身养大我 老了我却只能把他送进养老院

「我这辈子最亏欠的人就是我父亲」

「最无奈的事就是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这两句话,

是本期受访嘉宾王嘉续写给我的。

他在妻子和父亲的矛盾中,

始终感到迷茫和无助。

征得同意,我们授权独家发布。

自述 王嘉续 丨 编辑 百籽

“我亲手将父亲,送进了孤独的养老院”

父亲像小时候那样,摸了摸我的头,我并不敢直视他的眼神,我只觉得那天的父亲消瘦而憔悴,脖颈上那些深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癌变的褐斑,皱的像树皮似的皮肤,以及那条爬满了一条条蚯蚓般血管的手臂,无不述说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受尽了一生的苦难。

随着一声“回去吧,你们年轻人好好过日子”,院长过来搀扶他,我才发现,我儿时心中那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背影瘦削不堪,跟木刻似的。

父亲进去后,我独自在门口杵了半个钟头,我本想跟进去,可羞愧让我不敢再向前挪动一步,哪怕小小一步。父亲那句“人老无能,神老无灵”又响彻在我耳边,那天我用了两个小时才走回家,那天的路,我觉得格外的长。

“两代人的隔阂,来源于习惯的不同”

父亲每天早上6点起床,拖地、做饭,7点准时嘱咐钉在床上的我们记得吃早饭,然后出门散步,这是父亲雷打不动的规律。

妻子在家做手办,经常为客户赶作品,习惯凌晨2点睡觉,上午11点起床,这是她自由职业5年来,早已养成的习惯。

晌午回到家的父亲,看着没起床的妻子,锅里早已冰冷的面条,虽然看不过去,但也不会说出来。因为舍不得倒掉,长期硬撑着吃完,结果还因为这事,住进了医院。

从那以后,妻子总觉得父亲爱用这种自残的方式折磨着她,她每天都坐立不安,本来做手办就需要灵感,导致最近的作品经常被客户退货。

父亲每天中午的饮食都是一个炖菜加一碗米饭,妻子每天中午都是一杯奶昔加一片面包,父亲在老家的时候是乡厨,他有他的养身秘诀,妻子却有她的减肥计划。他们虽然也会对坐着吃饭,但谁也不会看谁一眼,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妻子下午会在里屋查资料,找灵感,父亲会在厨房研究他的美食。本来父亲厨艺也好,那香气对一个减肥的人来说,着实难受,每天下午妻子会去厨房洗点小番茄,看着全冒着烟的灶台,有时候会故意把盘子拍的很响,父亲会把菜刀拍的更响。她俩就这样打着太极,含蓄内敛、连绵不断。

“有些矛盾,总是显得既无力又无奈”

我每天晚上回家,两个人对我都很热情,父亲会给我说想回老家,但老屋哪里还能回得去,父亲当年为了给我凑齐成都房子的首付,连老屋都卖了,每次听他说想家,我都知道他在这里住得并不快乐。

好不容易在客厅配合着大家得演出表演完,回到卧室,到处都是新楼盘的广告,妻子没有说出来的话,我也全懂了。但是第一套房才按揭了3年,房贷早压得我喘不过气,生活压力,结了婚的男人更懂。

因为晚上我也会赶公司的方案,所以父亲每晚都要等到12点,给我端点烧肥肠进来,那是我最爱吃的,也会给妻子盛一碗。但妻子会示意我不准吃,人胖了全身都是毛病,她不想睡在一个中年油腻男身边,我只能趁父亲不注意,悄悄倒掉,父亲都懂,时常唉声叹气,别拖出毛病!

最近妻子的作品又被退回来了,我知道她很难受,我去找父亲谈了,可能情绪没有控制好,也可能是这两年的压抑,把父亲责备的很厉害,我长这么大,第一次顶撞父亲,母亲当年生下我就去世了,父亲坚持独身养大我,我一直很听父亲话,不想让父亲寒心。

回到卧室后,我非常的难受,妻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她建议我,要不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吧,她知道有一家价格实惠的,我听她这么一说,我觉得深深的伤了我那可怜的自尊,父亲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由我们晚辈来摆布。常年道:”共安乐容易,共患难难“没想到自己拼命的工作,家里却容不下一个年迈的父亲。

妻子对我很失望,我们发生了争吵。在我的眼里,中国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是不能摒弃的,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不容分割。可在我妻子的观念里,她爱我,但是不代表就要无底线的包容我父亲,她说她已经很克制了。我也经常听同事们抱怨家事,我也知道她已经很努力了。

但是我们那晚还是爆发了,我们砸了很多东西,她的手办也被砸坏了,父亲听到我们吵闹,冲了进来,看到眼前杂乱的一切,父亲都懂了。那晚我出去喝酒了,心情不好,也惹事了,后来还是父亲从派出所把我领了出来。

回家的路上,我们父子俩谁也没有说话,但我只知道,我和父亲好久没有这么走过了。后来父亲开口说:“3楼的老周去了养老院,说条件很好,就是吃不上烧肥肠,已经约我了,我也想有个品菜的搭档”,随后我们继续着无言的沉默。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王维

喻红作品

王嘉续的父亲,

前半生为家庭栉霜沐露,

后半生为儿子殚精毕力。

郭北平《不尽黄河》

儿子是他唯一的至亲,

所以即便是去“享福”,

他也依然延续多年习惯,

照料家人,屋乌推爱。

山艺于鹏创作《父亲的海》

可传统与前卫的新旧思想,注定无法同频

因此,他们虽然都爱着王嘉续,

也想竭尽心力的关心彼此,

但却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分崩离析。

他知道自己的存在,

已让儿子无法在旧家和新家中找到平衡。

所以,在一番“太极式”迂回的抗争中,

一位穷极一生付出的老父亲,

在内心煎熬的挣扎下,

做出了妥协。

因为他知道,

对于儿子来说,

旧家更像是心中的牵挂。

聚散离合,本就是人生常态。

人总得往前看不是?

他的要强,

不允许他在儿子面前被看透黯然苦楚,

所以他才拿“朋友约我”当做借口。

一是为了让儿子放心,二是给自己留份最后的体面罢了。

而对于王嘉续来说,父亲用自己的退让换来了儿子的安宁。

解放的是儿子多年来的身心俱疲,还有无助。

对于父亲,他愧疚,因为,为人父母,父亲对他衾影无惭。

而为人子女,他对父亲却有着千言万语难意喻般的顾景惭形。

其实,

很多中国家庭,

避不可免都存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

那就是当子女成年后,

父母与孩子之间始终躲不过的亲情疏离。

我想,这或许是每个中国父母都会有的感受吧。

曾经如影随形了二十几年的亲人,

从离别那刻伊始,就成了

“门前若无南北路,此生可免别离情”的心酸。

就像王源写在《重逢在柏林》中那句话:

也许父母的一生,都在和孩子告别。

时光荏苒,岁月如斯,

人之常情,转瞬即逝。

于父母,游子在外,

自己想有个“虚无清静”的境界,

却常因牵挂孩子,心泛涟漪;

于孩子,双亲在家,

自己想有个“扇枕温衾”的温馨,

却常因压力骤增 ,心力交瘁。

父母的一生,便是倒计时,

从孩子呱呱堕地开始,

延续到自己日薄桑榆。

多少家庭,都渴望一份“平衡”。

但万物平衡,

都必然存在“相生相克”的定律。

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种新旧观念的冲突,

就暴露在了大家面前。

中国人一直讲究个“辞旧迎新”,

但父母这辈,

在时代的新旧交替中,生活的举步维艰。

我们讲究独立自由的时候,

他们正在饱受人情淡漠的炎凉。

孝有三大: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才是中国子女们,

自古以来应该恪守的信条。

因此,

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样一个思想更迭、冲撞的时代中,

该如何平衡好“新旧交替”的那道线,

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The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来自平凡人的感动

记得关注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