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时间:2018-08-15 14:38:06

相关推荐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和顺,你是我心中的样子!从看《北京爱情故事》里的边城到终于辗转跋涉抵达,和顺古镇,你真真不辜负于我。晨岚暮色,薄雾清风,金黄色的稻田,阳光下,一切变的几乎透明了。老宅老街多有保留。游人也并不多。刚刚疲累了数日的我,只要见到你,就只剩下欣喜了。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取 “士和民顺”之意,现称和顺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和顺图书馆位于云南腾冲县和顺乡,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提起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 。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图册(20)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 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图册(12)提起腾冲县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 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

和顺是云南著名的 侨乡,这里文化发达,人杰地灵,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说出来你可能会很惊诧,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居然会藏着这样一个收藏了上万册书籍、有70多年漫长历史的图书馆 。

和顺图书馆位于侨乡和顺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 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 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在和顺乡,你可以看到,那些白天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会来到图书馆的灯下读书,看到年轻人在电子阅览室里上网。了解了它的发展历程,你就不会觉得那么不可思议了。

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于旧址改建成一座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的馆屋,一所坐南向北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正前面伸出两个半六角亭,算是当时最别致新颖的建筑形式。屋前是宽敞的花园,花园外建一个三孔平顶拱门,额上嵌有李石曾书“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门头上悬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大门沿用旧有牌楼式老大门。

1994年,和顺图书馆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侨捐助建成的“ 藏珍楼” ,1998年,该馆七十周年之际,得到省、县各级领导的支持,海外侨胞、旅台乡人的大力捐助,建成全钢混仿古二层楼房一座,将该馆历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献藏入其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藏珍楼”。“藏珍楼”的艺术设计,不脱古典风味,又具时代色彩,它给众多的参观者一种精神享受。一些外地、外省作家与学者也纷纷赠书,如 陈运和等。

如今,和顺图书馆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吸引了众多中年人和学生的目光,电脑阅读激发了他们对外界新事物的热情,这座“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开始步入高科技的信息化殿堂。

156个城镇角逐“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腾冲和顺喜登“魅力榜”,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全面启动了“魅力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对中国内地小镇作全景式扫描,以“魅力”为标准开始了一次魅力名镇的寻找。全国2万多个乡镇,进入魅力名镇比拼的有156个。在第一轮较量中,和顺就从全国156个城镇中脱颖而出。而在第二轮的56个入围乡镇中,和顺巧用了“央视名嘴”崔永元作为和顺的代言人,使和顺的名气大增,进入了前25个名镇的展播。第三轮的评选是在今年9月期间,中央电视台对25个名镇进行展播,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参与精心策划和亲自讲演、推荐,通过影像、演讲、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了和顺在民俗风情、自然生态、人文精神、经济活力、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魅力。最精彩的是和顺在与江苏同里对阵打擂台时,美国金融家韦杰夫的精彩代言,使得评委和观众对历史上的和顺“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以及当前柏联集团在开发旅游小镇、建设文化产业中“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16字方针的认识和赞赏。最终,和顺以其6大独有魅力和独到的策划成为一匹“黑马”,获得“中国10大魅力名镇”称号。

其他获此殊荣的还有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苏的同里、浙江的乌镇和南浔、福建的泰宁、广西的兴安、广东的石湾、内蒙古的室尾以及山西的张壁。据悉,中央电视台将在本月底进行颁奖活动,届时,还将从“十大魅力名镇”中评出“第一魅力”名镇。

和顺图书馆的沧桑历史

先进知识分子组织的“咸新社”

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

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和顺图书馆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文化之津”

缅侨青年组织的书报社——“ 青年会”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

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闻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 乘着火车游西藏 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静之旅"禅"之旅 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 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当时文人杨策贤先生为书报社撰写了一对联:

书自云边通契阔,

报来海外起群黎。

从对联中也反映了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即便如此,较之从国内走旱路要减短一半以上的时间。书报社的成立,颇受到乡人的赞赏。

最初的图书馆——“崇新会”

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会员日愈增多,社会影响和作用日愈增大,书报社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了,于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以旧咸新社社址为馆址。

一经在国内外宣传发动,捐款捐书、捐物资,形成了一个高潮,现藏一些珍贵古今大型图书,如百衲本《 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 云南通志》、《九通全书》、《续藏经》、《 四部丛刊》、《 万有文库》、《 汉魏丛书》、《 佩文韵府》等等,都是得自捐献而来。有遗嘱捐款的,父子同时捐赠的,兄弟共捐的,夫妇合捐的,情节十分动人。

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腾冲那个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前哨的“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放在侨乡的氛围里,放在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起点上,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顺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在此。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循着这家小小图书馆的轨迹探访时,它成长的历程,前进的脚步,其实就是一首高亢的颂诗,一幅壮美的图画,一册启迪人性的教材,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

抛开电脑手机,在此感受书卷的油墨香气。

传统的查阅书目方式,可以在此感受得到。

和顺图书馆保留了许多建筑。也可谓是一座建筑的博物馆,可以想象从和顺曾走出过多少文人雅士。

【老宅子】

【寸氏宗祠】和顺美丽的田园风光,村里人的生活场景能够让人感受到一派安静踏实。

【弯楼子民居博物馆】

和顺著名的八大景点之一,被誉为和顺民居建筑的典范。历经百年保存完整。“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因此把它称为“弯楼子”。

现在这里被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

还有许多老物件,面包机、保险柜等等,完全体现了和顺是侨乡,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早已走进了和顺人的生活。

即将离开和顺时,看到这里有一位歌手在用少数民族语言唱着我听不懂的歌曲,但是我听得懂他的心情和旋律,时而欢喜,时而迷惘,就如同人生,不论在小镇还是在大都市,我们都逃不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