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楚辞与诗经双峰并峙 为何共同形成了诗歌及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楚辞与诗经双峰并峙 为何共同形成了诗歌及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时间:2022-08-21 22:35:39

相关推荐

楚辞与诗经双峰并峙 为何共同形成了诗歌及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本文系作者龚哥说游戏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出现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楚辞,以其独有的审美特质,与《诗经》双峰并峙,共同形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屈原以其丰富灿烂的楚辞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理想的执著、坚守以及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无数文人景仰和效仿的对象。“楚辞”一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汉书朱买臣传》《王褒传》《地理志》中亦有“楚词”、“楚辞”之称。由此看来,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称名。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群书,合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16卷,定名为《楚辞》。

汉成帝绘图

自此,“楚辞”有了专书。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曰:“裒屈、宋诸赋定名为《楚辞》,自刘向始也。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新的文学样式何以以“楚辞”称名《隋书经籍志》认为屈原是楚人,故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曰:“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由此不难推测,“楚辞”之称,究其最初的意义,当泛指楚地的歌辞,后用来专指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屈原雕像

楚辞在汉代还被称为“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又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班固《汉书·地理志》曰“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贾谊传》亦云“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于《汉书·艺文志》中设“诗赋略”,亦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可见,屈原的作品在汉代称“赋”更为习见。此外,由于《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于是人们又把这种新兴的诗体称为“骚”或“骚体”。

宋玉雕像

故而,在文学史上便有了“屈赋”“骚赋”、“楚赋”、“楚骚”等名目。然而,“楚辞”“骚”与“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故刘勰《文心雕龙》有《诠赋》与《辨骚》之分别,萧统《昭明文选》亦将“赋”与“骚”分类而置。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大凡一种文学样式或文化思潮的出现,必然受其时代精神、文化状况之影响,楚辞的出现同样是战国时期南楚时代精神的体现。以目前文献看,至迟在殷商时期,荆楚已经同北方中原政权有了接触。至周初,鬻熊曾“子事文王”《史记·楚世家》),其后熊绎又为成王封于楚。

刘勰雕像

自此之后,楚人开始了同中原诸侯各国政治上、军事上的角逐。春秋以至战国,楚国日益强大,兼小并大,东扩西拓,其势力东至大海之滨,西抵汉中之地,幅员辽阔,地饶物丰,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说。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楚学术文化亦有长足发展。楚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内容。

楚国的文化

《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向申叔时询问教育太子一事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其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楚庄王距屈原有三个世纪,足见北方经典《春秋》《诗》《礼》《乐》很早就传到楚国,并且作为太子的教材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左传》中亦屡见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事例。

楚庄王雕像

屈原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诸如“德”、“仁”、“义”“忠”、“信”儒家之德目,同时,他的作品中涉及了大量儒家所称颂和批评的历史人物、事件、传说等。在《离骚》中借向舜陈辞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称颂夏禹、商汤、文王、武王的贤明,评后羿、夏桀、商纣王的无道。由此可见,生活于南楚的屈原对中原历史文化非常熟悉。近年不断出土发现的战国楚简,亦证明了战国时代的楚国在文化上已经不是“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时代了,学术文化乃至礼乐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吸收融合了许多北方文化的因素,体现了战国时代精神状况。

参考资料

·《诗经》

·《国语·楚语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