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古人的避暑降温智慧令人惊叹 桑拿天照样有妙招!

古人的避暑降温智慧令人惊叹 桑拿天照样有妙招!

时间:2022-10-07 23:53:16

相关推荐

古人的避暑降温智慧令人惊叹 桑拿天照样有妙招!

天气越来越热了,很难想象古代人没有冰箱是如何度过酷暑难耐的桑拿天的!其实老祖宗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现代人的想象!

皇帝呢,有避暑山庄,也有京杭大运河,宫殿内也有冰窖。

老百姓呢,傍晚树下,摇椅芭蕉扇。

01古代也有“冷饮”

“喝冷饮”也是古代百姓们的避暑选择,就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

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古人也有不少的夏日饮品来解暑。

唐代的“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传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凉茶的前身了。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

到了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仅市面上出售的就多达数十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等等。街头贩卖“冷饮”的场景在宋代城市中相当常见。

02巧用冰块降温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惯,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

冰桶凿孔送凉风

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会典》中记录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块。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门外西南的造办处附近就有一处冰窖。

“古代的冰箱”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

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是构造合理、实用。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

冰块降温虽然古代没有冰箱,但是可将冬天的冰块储藏起来,留到夏日用。

据史料记载,立冬过后,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开始蓄水结冰,然后拉到冰窖整齐地码放。到了盛夏时节,这些冰便会被取出,放到宫中居所供皇族消暑降温。

03宫殿住处特殊设计

清代皇帝宫殿也有特殊的设计,清宫中凡是寝宫都是支摘窗、外檐挂堂帘。夏天时在早上9点钟就把堂帘支窗放下来,外面的热气进不来,可保持室内凉爽。到下午6点钟太阳西下,把堂帘卷起,支窗支起,凉风进到屋内。

暗藏玄机的房檐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竹帘、凉棚营造出来的阵阵清凉

宫中营造人工阴凉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都有规定。

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诗说:“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更大一点的工程是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搭凉棚一般在阴历四月开始。

另外,清代的帝王子康熙皇帝以后,历朝历代,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