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承载西方近代讨论艺术的沙龙 为何在中国却失去意义 沦为美学

承载西方近代讨论艺术的沙龙 为何在中国却失去意义 沦为美学

时间:2020-12-04 10:20:13

相关推荐

承载西方近代讨论艺术的沙龙 为何在中国却失去意义 沦为美学

不知道大家听到沙龙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美发沙龙抑或是读书龙之类的?其实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是"Salotto",是法语词"Salon"一词的音译,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

现代沙龙延伸到会议方面,主要指规模较小、议题简单、非正式化的由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的会议。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探讨有关沙龙吧。

从宫廷贵族的沙龙,到文艺复兴学术沙龙,再到对女性的沙龙,这经历了突飞猛进的一个过程

沙龙兴盛与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密不可分。沙龙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当时宫廷文化的产物。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亚平宁半岛的时候,人的伟大价值被重新发现,个人自由受阶层影响被逐渐淡化,沙龙开始发展起来。

在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薄伽丘也在此为他那些精彩的故事积累了大量材料。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时期,经过从柯西莫到罗伦佐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克莱琪宫殿里的研讨会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的聚集地。

在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乌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奢侈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

如果说在这一种十分体面的氛围中,文人无法摆脱贵族主人的控制无法获得自律,无法将谈话变为批评,把美言变为精辟论证的话,那么在贵族位于乡间的沙龙聚会中最美好不过的便是毫无刻板的繁文缛节,没有任何的拘束或是阶级差别感。

凡是出色的个人,每个人都受到欢迎。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违反良好的情趣,这里就有着最大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而这种良好的情趣,通俗来说,就是起码的礼仪、得体的谈话及对女性的尊重。

意大利是当时文艺复兴的摇篮。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使人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激发出学术与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作为学术与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除了本身拥有贵族头衔与不动产外,得到赞助人的支助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在16世纪的梵冈,每一位教会显贵、富商都有自己的一个艺术家与作家的圈子,他走到哪里,他们就跟他到哪里。文人通过接受赞助跨入了有闲阶层的行列。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

很难说文艺复兴迎来了女性解放的新纪元,但它在肯定个人价值、倡导平等、人文诸方面确是不分性别如何的。女性在重新发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经由"无知之幕"走到台前,便再难退回去。

也许她们之中并非人人都希望成为萨福,但却想在家庭、道德伦理之外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终于,在沙龙女主人这个位子上,她们的才艺、智慧和驾驭社交的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正本溯源,考虑到沙龙的主要内容是辩论和谈话的话,我们可以在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化中找到古典时代盛行的雄辩术和修辞学的影响。

而当时柯西莫对于柏拉图的痴迷可为最好的例证,从沙龙强调的对女性的尊重中也不难看出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所留下的文化烙印。因此沙龙决不是14世纪的一个意外的产物。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期的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沙龙的一个突飞猛进式的过程。

从贵族沙龙,到平民沙龙的流行,主导精英文化的沙龙已然失去本身意义,走向衰落

文艺复兴完成后,在十七世纪,欧洲沙龙的发展达到了其顶峰,法国的沙龙更是尤为突出。在当时的历史中,沙龙扮演过重要角色,它与两百多年来最优秀的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透过沙龙,可以追溯重要的思想潮流,看到当时社会的浮生万象。

久盛必衰是历史上最具有特征的规律,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沙龙的功能与作用早已不复当初,顺应时局变化但还是难逃衰落的命运。沙龙的日渐式微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18世纪的法国,不仅贵族,而且上层中产阶级家庭也开始举办沙龙,沙龙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与此同时,沙龙的文化功能逐渐向政治功能转变。具有批判精神的以及脱离一切责任束缚自由精神的沙龙使得参与者们能够预想到对于环境变化中的事物变化的情况。

在当时的乱世中,沙龙性质最终完成了由文化向政治的过渡,沙龙成为了法国革命党人的主要聚集地,也是他们传播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例如革命开始后罗兰夫人的沙龙就是这样一个讨论时政、针砭时弊的政治场所,这当然与罗兰出任共和国内政部长有很大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沙龙最开始主导的便是一种精英文化,因此到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沙龙就基本都消失了,因为后期倡导的平民文化是不符合沙龙生存的要求的。

就这样,沙龙由于大革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虽然在热月革命之后,沙龙又随着旧时代社交方式的复苏而重现巴黎,并且"革命降低了贵族的身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使二者在一条中线上相互靠近",沙龙被一种彻底的平等气氛所笼罩。

但是经过革命洗礼的法国已不是革命前的法国了,沙龙只能被看作社交方式长久压抑之后的反弹,而且此时沙龙成为了密谋的场所,而非之前的文学和政治批评中心,可以说沙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当沙龙传入中国,从学术的讨论,到中外学者的交流场,最后成为美业的代名词,沙龙的意义逐渐平淡

沙龙的文化不仅在国外盛行,后期甚至已经传到了中国国内。然而要说起沙龙这种社交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就不得不提起民国四大才女--林徽因了。林徽因曾经在中国举办过一个著名沙龙,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色彩的文化沙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运动四面大旗的影响下,一批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如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通过举办沙龙的形式来进行学术讨论。

在沙龙里,他们谈论古今,他们尽情高歌民主与自由,他们思想开放,他们谈天说地,他们追求人生。其中当属林徽因的文化沙龙最负盛名。林徽因的沙龙得以名扬不仅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与林徽因这位才女广博的见识与灵敏的思维有着莫大的联系。

林徽因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曾到欧洲、美国留学,在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的造诣颇深,再加上其秀丽的容颜,爱交朋友的性格,这使得林徽因每每成为读书沙龙的中心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的沙龙常客中还有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夫妇。

1932年,费正清和费慰梅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特意造访中国,在北京偶遇到林徽因。于是,费正清夫妇很快便成了沙龙的常客,并通过梁思成夫妇结识了金岳霖、张奚若、沈从文等许多当时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而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使费正清夫妇在中国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精彩。

正如加拿大传记作家保罗·埃文斯在《费正清看中国》一书中所说:"十分幸运的是,费正清夫妇的朋友圈超出了西方人团体的界限,他们与一些中国人建立了深厚、持久的联系,特别是与著名政论家和改革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及他的妻子菲利斯(即林徽因)关系更为密切。

作为建筑师,他们俩人在美国得到培养,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梁思成夫妇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学者,其中有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钱端升,还有章士钊、陶孟和、陈岱孙,以及物理学家周培源等。

这是一个对中国的未来起了重要作用的杰出群体。费正清与他们所做的无目的的非正式交谈,为他与中国学术精英的长期联系打下了基础。"这充分表明了沙龙的一行对于当时的中国,甚至是中国外交上产生了一定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在中国,沙龙却早已不复当时的意义,沙龙的存在更多的是象征于一种美学,譬如美发沙龙等等,甚至有着一种国际沙龙节专为专职于美业的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而最开始的沙龙早已失去了其的真正内涵

事物都具有一种久盛必衰的历史特征,沙龙最终也不例外,但是最终却也以另一种方式最后存活,也希望它能以这种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直保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