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两岸大学生逛胡同品四合院文化 体验地道老北京

两岸大学生逛胡同品四合院文化 体验地道老北京

时间:2019-11-19 03:14:09

相关推荐

两岸大学生逛胡同品四合院文化 体验地道老北京

华夏经纬网7月20日讯:"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7月20日上午,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70名学生分别来到史家胡同、东四四条参观交流,了解胡同的四合院文化,体会老北京的味道。

据史料记载,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京城人习惯上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两岸大学生被史家胡同博物馆内的八哥吸引

7月20日,参加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的部分营员来到史家胡同参观。在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两岸学生依次了解到这条胡同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和今昔生活等内容。

两岸大学生参观史家胡同博物馆

据讲解员介绍,史家胡同在北京众多的胡同里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元代的元大都地图里,能清楚地看到这条胡同,它还是自明朝以来未曾换过名字的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老北京的生活保存至今。

鼎盛时期,史家胡同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居住过很多高官和名流,华国锋、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等都曾住过这条胡同。正是由于作为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住宅,它也因此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台湾艺术大学的钟晴茹参观后感触颇深,她表示,“来到北京之前,对胡同是有一些想象的。小小的门、窄窄的巷,一眼能望见尽头。来到北京,也确实有些胡同符合那种怀旧的预想,但直到来到史家胡同,擦去时代感的幻想和迷雾,我才真正窥得胡同的来由和真貌。”

钟晴茹说,“胡同比我想象中的大,也有着久远的历史,自元代开始划分出的区域,经过变迁成为如今保存良好的大胡同。史家胡同保留的不仅是老北京的记忆,也体现了北京大家庭互助、传承的传统。‘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一语,道尽史家胡同的人文价值。”

李豫、朱红老两口为两岸学生讲述宅子的故事

胡同两头是喧闹的现代社会,胡同里是慢慢悠悠的旧时代。走进史家胡同5号院,这里是李豫、朱红老两口的住宅。两岸学生前来参观宅院,受到热情款待。两位老人早早备好水果等待两岸学生的到来,朱红老人还送给学生每人一张她亲自绘制的书签作为礼物。

宅院里,李豫老人亲切地为两岸学生讲述这座宅子的历史和他们生活的故事。李豫老人说,他们居住的史家胡同5号院,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索绰络德保的旧居,也是史家胡同里典型的大宅门。5号院原本是三进三间,后来由于没有那么大的官员居住,院落改为两进两间。

李豫和朱红两位老人在这座宅院里居住了几十年。如今,北京胡同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现在老城区居民不允许烧煤供暖了,全部靠用电采暖,我们冬天都使用电暖器。”李豫老人说道。

朱红老人向两岸学生展示她的绘画作品

胡同生活不只是居住条件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李豫和朱红老两口的生活,早已脱离了买菜、遛鸟、看电视。退休前,李豫一直是广渠门中学的英语老师。退休后,李豫在社区里教英语教了,学英语的街坊邻居从最初的不到10人,到现在的超过60人。朱红是有名的社区艺术家,绘画作品是史家文创社里抢手的热销品。

李豫和朱红老两口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两岸学生,参观结束时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和两位老人告别。台湾艺术大学的苏品甄说,“今天参访史家五号感触深刻,我们一进四合院就受到屋主的热情款待,端出一大堆水果招待我们,还送我们一人一个奶奶自己做的书签!北京人的热情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记者 徐亚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