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入殓师》一种细腻的情感 借一位入殓师的故事

《入殓师》一种细腻的情感 借一位入殓师的故事

时间:2024-05-30 22:51:11

相关推荐

《入殓师》一种细腻的情感 借一位入殓师的故事

在影片开始,一片白茫茫的大雾塑造了一种空灵迷蒙的氛围,跟随着导演镜头的推进,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小林的故事之中,跟随他一起欢乐喜悦。幼年父母离异的小林似乎一直缺少一种孩子般的无助与孤独,所以当他面对乐团解散时的惊慌失措,与其他镇定并迅速离开的同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正是无常的命运才促使小林成为一名入殓师。小林这一人物形象的改变正是电影《入殓师》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前期小林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不适应与隐瞒促使整部影片的矛盾爆发,也让情感得到升华。直至小林面对抛弃妻子的父亲的死亡时,他才开始顿悟出死亡是人生重要的一段旅程。

而电影中另一个人物——小林的妻子的角色设置,无疑是推进整部影片矛盾发展至高潮的关键点。她由最开始的反对到最后的理解,态度的转变是导演想通过此来表达主题,即入殓师这一职业是对生死的尊崇,理应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她的理解也促使最后的小林成长为一个慈悲而坚强的人。

电影中大量的久石让的配乐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声话结合使整部电影的故事发展更加打动人心。也让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恰到好处。例如当小林坐在夜晚的房间里拉着大提琴会像往事,安静且舒缓的音乐平衡了他内心的悲伤,音乐与主人公的心情产生共鸣。

随着舒缓的音乐深入观众内心,电影所要表达的情境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动观众。音乐同时也是影片发展的一条线索,小林对父亲的记忆就是这首大提琴曲《on the record》,音乐成为他思念的寄托与情感的宣泄。

用音乐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用音乐感染观众,用音乐唤起共鸣,是电影《入殓师》在探讨人生哲理时,能够如此触动观众的原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句话是对逐步电影主题最好的诠释。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就是让已经冰冷的人换发生机,给她们永恒的美丽。电影中的人都是在逝者已逝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丈夫在妻子死后才发现她的美丽,父母也是在女儿车祸而亡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责任。

其中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带着笑容自杀的变性青年,最终也得到父母的谅解。他的父亲在最后说的那句:“即使扮成女孩子,果然还是我的孩子啊。”着实令人心酸。误解与冷漠造就了这些逝者看似悲惨与不幸福的人生,但他们在死后却得到了人们的谅解与怀念。

当入殓师严谨而温柔完成了死者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时,也仅仅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入殓师的工作对死者已没有意义,导演通过反面想告诉观众,在人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把心里想说的想做的都表达出来。

而小林作为生离死别见证者,这一次次的经历在悄悄升华他的内心。电影的一条主线是小林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因为在小林的记忆里,父亲的那张脸都是模糊的。当他一次次的经历了别人的死亡告别之后,他突然面对了自己父亲的死亡。他选择了犹豫,因为他无法接受父亲生前所做的一切。

但是当他发现父亲给当时年幼的自己那块石头时,看着逝去的父亲那张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回忆中父亲的脸渐渐变得清晰,在那一刻,小林把之前对父亲的怨恨全都放下,他开始理解并原谅父亲。在影片最后小林的妻子怀孕的时候,他把那块石头放在妻子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与理解的传承,也是小林对父亲的彻底原谅。

影片的结尾处的樱花惊鸿一瞥,虽然镜头不多,却寓意深长。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喜欢它的缘由便在于它的不衰败便凋落,在生命绚烂之时以最美丽的姿态死亡。这也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死亡并不可怕,死亡证明了生的存在,生命是短暂的,唯有在活着的时候多一些爱与理解。才会在死亡的时候少一些遗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